《“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抢占关键技术制高点 2035年规上制造业将普及数字化

财经
2021
12/29
06:37
亚设网
分享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抢占关键技术制高点 2035年规上制造业将普及数字化

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下称《智能制造规划》)以及《“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下称《机器人规划》)。

《智能制造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机器人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受访专家表示,各国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以发展智能制造为着力点,不断强化在先进制造领域的领先优势。中国也在不断强调稳定制造业比重,但目前我国制造企业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智能制造的应用推广应该分层级、梯度进行,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智能化转型,抢占技术制高点,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走出去”。

突破关键技术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及“稳定制造业比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近日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我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从2006年32.45%的峰值波动下降至2020年的26.2%。如果制造业占比下降过早、过快,不仅会拖累当期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削弱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智能制造规划》提出,当前制造业供给与市场需求适配性不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等问题凸显。到2025年,要求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制造规划》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列首项重点任务,并将其分为四类。一是设计仿真、混合建模、协同优化等基础技术;二是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三是智能感知、人机协作、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四是人工智能、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

赛迪顾问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徐迎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基础技术研究匮乏是当前我国被“卡脖子”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计算机仿真软件CAE为例,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CAE软件在我国市场占有率超过90%,我国企业虽已开始在该领域深入探索,但与国外差距仍然很大。

“‘工艺’一词在规划中频繁出现,足以看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在工艺提升方面大做文章。”徐迎雪认为,先进工艺技术缺失是我国被“卡脖子”的另一个原因。以光刻机为例,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其研制对原料和精度有极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尚无法自主研制光刻机,导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长期受制于人。

此外,徐迎雪表示,共性技术研究有助于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其他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中。

《智能制造规划》中还提到,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企业开展内外网升级改造。

在27日发布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也提出“2025年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幅跃升”的目标,将“建设泛在智联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放在了重大任务的首位,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部署下一代智能设施体系。

徐迎雪表示,智能制造旨在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实现提质降本增效,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应以“适用”为核心原则。

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中国的“科技基建红利”明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5G基站、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领先全球,并通过强大的基建能力快速向长三角、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等制造业集群城市快速普及,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分层级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早在今年4月份,工信部就已公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征求意见稿,在目标中提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及以上的企业超过50%,重点行业、区域达3级及以上的企业分别超过20%和15%。

在28日正式发布的《智能制造规划》中,则改为“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减少了对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的量化要求。

根据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范围内已有超过2万家制造企业开展成熟度自诊断,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的303个城市,涵盖31个制造业大类。整体看来,我国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仍然偏低,1级及以下企业占自诊断企业总数的73.26%,2级到5级企业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3.03%、6.53%、3.52%和3.66%。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政策规划处处长左世全解释,目前《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已于今年5月开始实施,智能制造企业可以被划分为五级,2级侧重自动化与部分数字化,3级侧重于数字化,4级以上侧重智能化,但制造业各行业间技术、痛点都不同,需要与其适配的、根据实际情况更新的标准,以促进供应链协同。

“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满足一定程度的智能制造标准就已经满足了自身的基本发展需求,并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因为没有达到一些非必要的标准而被评为成熟度低,并不符合我们产业实际的发展情况。”左世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也认为,新设置的转型目标对智能制造能力的实际要求并未减弱,只是更有助于企业进行自我评估,目前行业标准已经形成了从上到下的体系框架,此后每个行业乃至个体企业都要制定自身的细化标准。

田丰指出,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是全球利润占比与份额占比不匹配,说明除少数头部领军企业水平较高外,大量长尾的中小制造企业成熟度普遍偏低,造成我国高端制造薄弱、中低端制造业普遍的情况。

对此,徐迎雪建议,智能制造的应用推广应该分层级、分梯度进行。大企业应在自身实现智能化的前提下,着力推动上下游企业供应链协同,积极推广智慧供应链。

“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大型企业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售后等全链条智能化的示范案例对其实操的借鉴意义并不大。”徐迎雪表示,中小企业更加需要以场景、产线等更加集中的单元为主体的试点示范。支持解决方案供应商针对中小企业共性需求搭建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形成轻量级、低成本、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RCEP生效在即 智能制造“走出去”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但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出口量波动幅度较大,2019年首次出现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的情况后,出口量不断下降,而进口量不断上升。2021年1-9月,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口量为87846台,出口量为43160台。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赵海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我国机器人产业还面临着关键技术及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产业基础有待提升,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部分产品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等问题,国内重要领域的主要高端机器人产品目前依赖进口,导致存在较大的逆差。

值得注意的是,RCEP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生效,在此背景下,《机器人规划》及《智能制造规划》均提出,推进产品、软件、标准和解决方案“走出去”,实现合作共赢。

同时,在最新发布的《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2021年版的全国清单缩减至31条,自贸区负面清单中的制造业条目已清零。

赵海朋表示,我国机器人头部企业需积极地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及RCEP合作伙伴国家市场,鼓励机器人企业在海外实行并购,建立研发中心、产业园区等,通过打造海外机器人生态矩阵,进一步加大机器人产品的输出。

田丰表示,伴随全球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疫情挑战,中国乃至亚太的区域智能制造供应链重构互补互助,将为中国制造业带来大量机会。通过区域性经贸合作,不仅可以拓展广阔市场,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也能够得到重新整合,提升智能制造的协同效率,增加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作者:缴翼飞 编辑:李博)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