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业内称为“创造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微创医疗又要拆分业务板块独立上市了。
12月28日晚,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简称:微创医疗)发布公告称,建议分拆微创脑科学有限公司(简称“微创脑科学”)股份于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公告指出,微创医疗间接持有微创脑科学约54.64%的权益。分拆完成后,预期微创脑科学仍为微创医疗的附属公司。
同日,微创脑科学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摩根大通、中金公司为联席保荐人。
市场竞争激烈
渗透率较低
招股书显示,营收方面,自2018年至2020年,微创脑科学收入分别为约1.24亿元、1.83亿元、2.2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3.7%,2021年前8个月,收入则为2.38亿元,同比增长95.1%。
同期利润方面,微创脑科学的毛利分别为1.06亿元、1.46亿元、1.64亿元以及1.85亿元,毛利率分别为85.2%、79.7%、74.3%以及77.8%;净利润分别约为3332万元、5410万元、5586万元以及8562万元;净利率分别为23.6%、25.6%、20.4%和23.2%。
研发方面,2018年至2020年,其研发投入分别为2827.6万元、3816.6万元5303.7万元。2021年前8个月,其研发投入为5294万元,近乎去年全年投入总额。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早在今年11月11日晚,微创医疗发布公告指出,微创脑科学与中金资本、华翊资本、博华资本、润昆天禄、同鑫投资、贝霖资本等签订1.5亿美元融资协议。公告指出,融资完成后,微创脑科学的估值约为17.5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微创脑科学为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公司。自2004年首个产品获得批准起,目前共累积30款商业化产品及候选产品。目前公司产品组合涵盖神经血管疾病的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领域。
灼识咨询资料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于中国有六种经批准的治疗产品,在同类中国公司中属最多,目前,其有三种经批准的通路产品。招股书指出,微创脑科学在中国拥有89项注册专利以及111项申请中的专利,其在其他10个国家拥有28项注册专利及44项申请中的专利。就注册专利而言,微创脑科学在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公司中排名第一。
商业化方面,根据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微创脑科学已经渗透约2200家医院,其中超1300家为三级医院。2021年前8个月,产品已经渗透所有中国国家卒中中心排名前100的医院。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0年收入而言,微创脑科学是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中前五大参与者中唯一的中国公司。对国内市场而言,国际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公司仍占据主导地位。就2020年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销售收入而言,中国神经血管医疗器械市场的前五大参与者分别为美敦力、史赛克、MicroVention、强生医疗以及微创脑科学。
另外,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在中国,神经介入手术(于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领域)的渗透率维持相对较低的水平,2020年三个领域的渗透率分别为9.1%、1.0%以及2.7%。预计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规模将由2020年的58亿元增加至2026年的17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0.1%。
对于此次IPO的募资用途,微创脑科学指出,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商业化、扩大生产规模、战略投资收购以及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拆分上市
或为规避风险
近年来,微创医疗在分拆业务上市一事上特别热衷,从时间节点上看,其分拆上市的进程也在持续加快。
撇除微创医疗本身,其旗下心脉医疗于2019年7月登陆科创板。2021年以来,其旗下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先后于2月、11月上市、微创电生理也在6月底向科创板递交IPO申请。此次若微创脑科学顺利上市,微创医疗旗下分拆的子公司有望达到5家。
对于此次拆分上市的好处,招股书指出,分拆后,相关公司的价值将被更好地释放。例如微创机器人,截至今日其总市值达到567.49亿港元,已远超母公司微创医疗的市值。
另外,从微创医疗今年的股价表现来看,自2021年7月以来,其股价持续下行。此次拆分是否受到公司股价变化的影响?对此,记者致电微创医疗,但截至目前,尚未得到公司方面的反馈。
另一方面,某医疗器械行业从业者对《证券日报》记者指出,在两票制的政策要求下,对于部分医疗器械厂商而言,费率成本持续居高不下,对企业的持续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将对应板块业务拆分至体外,对于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有很大好处。
微创医疗在招股书中指出,倘若上市成功,作为独立上市公司,微创脑科学将拥有独立的集资平台及扩大投资者基础,在资金投入上,无须依赖母公司。医药战略营销专家史立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前阶段国内医药企业处于成长期,登陆资本市场无疑是获得资本加持的有效手段。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