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工业五年规划首次发布: “十四五”粗钢、水泥等重点大宗产品产能只减不增

财经
2021
12/30
06:37
亚设网
分享

《规划》提出,把满足内需作为优先任务,稳定原材料工业合理比重。同时,要求优化产品贸易结构,鼓励增加初级加工产品进口,严格控制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

1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规划》在发展目标中提到,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重点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粗钢、水泥等重点原材料大宗产品产能只减不增,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在原材料领域形成5 个以上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工园区集约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石化产业基地。

在“双碳”背景下,原材料工业的减排控产要求变得更为细化: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水泥产品单位熟料能耗水平降低3.7%,电解铝碳排放下降5%;重点行业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总量实现双下降,各行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新建项目满足超低排放标准;研究建立运用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等手段遏制过剩产能扩张的约束机制;实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探索建立钢铁等行业错峰生产机制;实施节能审查,严格控制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的燃料煤耗量。

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

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陈克龙表示,为促进行业间耦合共生发展,“十四五”期间将不再分别制定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规划,而是将原材料工业整合为一个规划。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规划》是首部一体式原材料工业的五年规划,其中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是原材料工业的四个主要领域,彼此之间联系密切且存在大量共性。

《规划》提出,要求原材料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共生、耦合发展,向生产零部件、部品化延伸,向提供一体化的材料系统化解决方案转变。

“比如,钢铁的炉渣废渣可以作为建材的辅料,石化化工的上下游产业链也存在着很强的废物利用关系,未来需要以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为纽带,来推动原材料工业各行业间耦合发展,形成循环经济。”付保宗表示,在统一规划的引导下,未来我国原材料行业将会构建成互为支撑、高效利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产业耦合发展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在原材料领域形成5 个以上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工园区集约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石化产业基地。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进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等产业耦合发展,建立原材料工业耦合发展园区,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

赛迪研究院此前发布的《“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形势展望与对策建议》显示,近年来我国钢铁兼并重组取得进展,中国宝武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企业集团。石化化工方面,园区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态势明显,根据石化规划院数据,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约60%的石化化工产业产值来自于化工园区或基地。有色行业中部分电解铝产能转移置换至水电、风电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地区。建材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前10家水泥和平板玻璃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达到64%和60%。

付保宗指出,提高行业集中度,打造耦合式的产业集群,并非一味地聚焦于单一行业或龙头企业,而是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同时,培育壮大中小企业,优化组织结构,发挥原材料行业各环节的优势效能。

优先满足内需

供给迈向高端化

《规划》提出,面对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主要大宗原材料产品需求将陆续达到或接近峰值平台期,规模数量型需求扩张动力趋于减弱。

同时,《规划》还在发展目标中提出了“粗钢、水泥等重点原材料大宗产品产能只减不增”的产能控制要求。

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测,预计2021年我国钢材消费量为9.54亿吨,同比下降4.7%;预测2022年我国钢材需求量为9.47亿吨,同比下降0.7%。同时,2021年我国粗钢产量为10.40亿吨,同比下降2.3%,全年压产目标完成在即,或将成为2015年以来的首次产量同比负增长。而2022年的全国粗钢产量还将进一步下降2.2%,预计总产量为10.17亿吨。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表示,近几年,国内外旺盛需求和投资拉动导致粗钢产量高位快速增长。但若任其发展,可能会走上“刺激—增长—过剩—亏损”的老路,压减粗钢产量作为重要手段,将督促行业摒弃以量取胜、粗放发展的惯性模式,引导企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助力产业结构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冯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十四五”期间,将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置换政策,严控新增产能,不断巩固去产能成果。严格控制炼油、磷铵、电石、烧碱、纯碱、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适度控制现代煤化工产能增速。强化环保、能耗、水耗等要素约束,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

原材料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根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尤为重要。今年以来,以基础原材料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涨价对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经营造成很大压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在11月底召开的原材料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座谈会上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资源保障,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有效防范“灰犀牛”“黑天鹅”事件。

在此背景下,《规划》提出,把满足内需作为优先任务,稳定原材料工业合理比重。同时,要求优化产品贸易结构,鼓励增加初级加工产品进口,严格控制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出口。

这在今年已经出现相应的迹象,财政部、税务总局分别于今年4月底和7月底发布了关于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的公告,此后我国钢材出口量出现连续下降,11月份我国钢材出口更是首次出现年内同比负增长,同比下降0.9%。

“总的来说,国家政策不鼓励钢材出口,受各种因素制约,明年钢材出口很难增加。”李新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取消钢铁行业的出口退税,将使未来中国钢材进出口结构发生改变,在“双碳”战略下,以钢材产品为代表的原材料产品应优先保障国内需求和经济发展。

付保宗指出,除了通过控制进出口来保障国内需求,还应当加大力度提升原材料行业自身的高端供给能力。

在他看来,目前原材料工业存在的短板和瓶颈依然突出,中低端产品严重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关键材料核心工艺技术与装备自主可控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大而不强,全而不优,是目前国内工业的一个突出表现,尤其是原材料工业很多都占世界市场的50%以上,目前需要靠关键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突破来解决‘不强’的问题。”付保宗说。

《规划》还将“供给高端化”和“新材料创新发展”分别列为首要任务和首要工程。

《规划》中明确强调,组织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滚动制定发布重点行业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制定发布技术路线图,实施关键短板材料攻关行动。围绕大飞机、航空发动机、集成电路、信息通信、生物产业和能源产业等重点应用领域,攻克高温合金、航空轻合金材料、超高纯稀土金属及化合物、高性能特种钢、可降解生物材料、特种涂层、光刻胶、靶材、抛光液、工业气体、仿生合成橡胶、人工晶体、高性能功能玻璃、先进陶瓷材料、特种分离膜以及高性能稀土磁性、催化、光功能、储氢材料等一批关键材料。

(作者:缴翼飞 编辑:李博)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