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对量化产品非理性认知

财经
2021
12/30
08:43
亚设网
分享

打破对量化产品非理性认知

证券时报记者 许孝如

近日,千亿私募幻方量化在创出历史最大回撤后公开致歉一事引发市场热议。

作为国内头部量化机构,幻方近期业绩明显下滑,大部分产品的年内超额收益降至负值,低风险对冲产品更是大面积亏损,其中有些产品年内跌幅已超8%。

幻方的业绩折戟,意味着火爆的量化私募走下神坛。据笔者了解,不仅幻方,另一家头部百亿量化私募近期业绩亦出现大幅下滑。

近年来,在亮眼业绩和资金追逐下,量化机构发展迅猛。就今年来看,有头部量化私募一年备案新产品数量就高达数百只,一批私募的规模从几亿、几十亿,快速飙升至几百亿甚至千亿,不少管理人与渠道借势力推,唯恐错过扩张的黄金时间。

然而,规模、收益和波动是量化行业“不可能的三角”,头部量化私募的规模在快速扩张后,又要获取高额收益,往往在风格和行业上会有所暴露。风格突然变化,往往会造成较大回撤。规模的快速扩张还会导致策略的严重同质化,更加大了整体的操作难度。

参照美国市场,中国量化的规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超额收益也将持续领先海外市场一段时间。虽然今年量化的业绩吊打一众主观私募,但是主观和量化是两种不同投资方法,并无高下之分,而是各有优劣。量化的背后也是人,一旦经不起诱惑或迫于压力,产生“赌一把”的念头,产品业绩就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量化机构要审慎经营。鸣石的股权之争,让人们意识到量化管理人并非像机器那样纯粹。量化私募应加强人才、运营、内控等方面的建设,以匹配其资产管理规模。加强对量化交易的监管也很有必要,须完善量化交易数据信息的监测,保障市场交易公平有序,让中小投资者利益得到保护。

此外,投资人也应当重新审视量化策略和量化管理人。量化产品≠低风险、高收益,要打破对量化产品的非理性认知,对于量化私募的业绩评价也要着眼于长期,不盲目追求短期高回报,不要为短期波动焦虑。

2021年即将过去,明年量化机构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投资之路任重而道远。资管机构必须勤勉尽责,履行投资人的受托职责,平衡好风险和收益,持续迭代和进化,才能不断地给投资人创造长期价值。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