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到,聚焦前沿领域,前瞻布局关键技术研发,夯实共性基础技术发展能力。
第三代半导体:开展关键材料设计与制备工艺攻关,加速第三代半导体射频和功率器件等对传统硅器件的替代。
6G通信:提前布局6G网络体系架构创新与前瞻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发面向卫星互联网、全面体验、无人驾驶、智慧工厂等应用场景的前沿产品。
量子计算:加强量子算法、软件、材料、器件、测控等核心技术攻关,提前布局自旋电子、量子芯片、二维材料等后CMOS前沿基础研究,推进量子计算机研制,培育产业生态。
元宇宙: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基础能力的前瞻研发,推进深化感知交互的新型终端研制和系统化的虚拟内容建设,探索行业应用。
电子信息产业是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性基础行业,是上海着力打造的六大高端产业集群之一。为进一步提升上海电子信息产业能级,增强产业自主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更好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五个中心”建设,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一)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上海全面落实国家战略,有力克服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多重压力,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融合赋能,着力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水平能级和产业链韧性,着力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化、智能化、平台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6-2020年,上海全面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统筹布局、项目落地、动能转换,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整体实现稳步增长,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28.5%,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2.7%,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较“十二五”期末增长244.4%。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聚焦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培育,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上海,部分领域形成国际竞争力。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集成电路14纳米先进工艺实现规模量产,5纳米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CPU、5G芯片等技术产品打破垄断,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等完善技术布局、形成特色优势。软件和信息服务方面,创新基础软件产品形成体系,钢铁冶金等领域工业软件、多领域行业软件发展领先全国,打造了一批网络安全创新应用标杆。
在线新经济蓬勃发展。把握城市数字化转型要求和疫情下剧增的线上服务需求,发力在线新经济建设,创新业态模式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文娱、生活服务等领域跨界融合,聚焦培育领军企业,全力打响新生代互联网经济品牌,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发展水平领先全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表现突出,其中第三方支付超50%、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超70%、网络文学领域超90%。
产业载体加快布局。高品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加速壮大。电子信息制造领域,布局建设张江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嘉定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临港国家级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金桥、徐汇滨江、漕河泾、G60科创走廊、金山等区域集聚发展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新型显示等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品牌软件信息园加快建设提升,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启动建设,市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扩至35家。
产业环境不断优化。制定实施软件和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5G、在线新经济、人才引育等一批产业政策,从税收、投融资、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等方面有力支持中小及高成长型领军企业成长。实施引领性人才工程,推进技能人才多元评价,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企业注册、项目审批、沟通服务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创新工作机制,营造高效率、有温度的营商环境。
(二)形势判断
站在中华民族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从单点突破向融合突破演进,从单个应用向集成化应用延伸,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环节、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需要更好发挥支撑和赋能作用。二是发展空间不断扩展。新发展格局下,更高层次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加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国际数字之都,要求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供给、高水平赋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对系统、数据和软硬件的自主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落实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打开新空间。三是制约发展的瓶颈短板亟待突破。产业链基础和关键环节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仍存缺口,产业生态竞争力亦有待提升。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把握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趋势,把握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以及城市数字化转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活高品质提升等发展需求,以自主创新、高端引领、规模发展、融合赋能为主线,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为依托,统筹发展与安全,创新业态与模式,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着力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增强电子信息制造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关键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能力、产业链协同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应用软实力,在提升基础软件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工业软件行业应用与行业软件发展,拓展在线新经济应用边界,支持信息服务创新发展;推动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融合联动,增强从硬件到软件和信息服务的电子信息产业全链聚合发展能力,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地。
(二)发展目标
上海与长三角各地产业协同发展,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上海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过2.2万亿元,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1.5万亿元;产业基本具备自主发展能力,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生态,打造35家年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50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国内领先的创新型制造企业,330家上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产业链稳定性和韧性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电子信息产业对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赋能作用显著增强。
三、重点领域
(一)电子信息制造
1、以集成电路为核心先导
着力推动集成电路自主创新与规模发展,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先进制造工艺研发、生产能力升级,提升芯片设计、制造、封装、装备材料全产业链能级,形成国际一流、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配套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夯实基础。芯片设计环节,加快推进高端处理器芯片、存储器芯片等研发设计,提升设计能力,推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建设,提升创新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制造环节,加快先进工艺研发,做强特色工艺,力争产能倍增。封装测试环节,加快先进封测技术布局和产能提升,推动制造封测一体化发展。装备材料环节,加强装备材料创新发展,突破集成电路核心工艺设备,提升基础材料和工艺材料产能和技术水平,支持先进封装材料研制,强化本地配套能力。
产业链环节发展重点
芯片设计加快突破面向云计算、数据中心、新一代通信、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高端处理器芯片、存储器芯片、微处理器芯片、图像处理器芯片、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芯片(FPGA)、领域专用架构芯片(DSA)、5G/6G核心芯片等。推动骨干企业芯片设计能力进入3纳米及以下,打造国家级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支持新型指令集、关键核心IP等形成市场竞争力。
制造封测支持12英寸先进工艺生产线建设和特色工艺产线建设,加快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发展。发展晶圆级封装、2.5D/3D封装、柔性基板封装、系统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
装备材料突破光刻设备、刻蚀设备、薄膜设备、离子注入设备、湿法设备、量测检测设备等集成电路前道核心工艺设备。提升12英寸硅片、高端掩膜版、光刻胶、湿化学品、电子特气等基础材料和工艺材料产能和技术水平。支持针对新型封装需求的先进封装材料研制。
2、优先发展基础支撑领域
聚焦下一代通信设备、新型显示、汽车电子等基础支撑领域,着力推动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技术引领性突出、产业化能力显著、多领域齐头并进的发展优势。下一代通信设备领域,强化在5G核心技术和高性能网络通信产品方面的发展优势,拓展5G应用,跟踪后续技术演进。新型显示领域,以中游面板制造企业为龙头,推动上游核心技术瓶颈攻关和下游终端应用发展联动。汽车电子领域,全面布局芯片、传感器、控制器、系统、测试等环节,加强应用支撑和规范引领,促进“研、产、测、用”一体化发展。
领域发展重点
下一代通信设备聚焦5G通信基带、射频和系统级芯片(SoC),推动射频核心器件以及测试仪器、测试方案研发。支持5G小型、微型基站设备等泛终端设备规模应用,推进5G与低轨卫星通信测控、Wi-Fi6产品的融合应用。加速布局城市智能感知终端和网络,提升数据中台、智能网关、智能终端的产品供给和系统集成保障能力。支持企业参与5G标准制定、技术研发试验和规模试验。
新型显示扩大中小尺寸显示屏产能,不断提升面板制造技术水平,攻克折叠、卷曲等柔性显示屏的产业化技术难题,实现超高清微显示器件技术突破。加快上游核心装备、材料、驱动芯片技术突破,推动应用于高世代线平板显示光刻机、新型线性蒸发源、离子注入机等等关键装备及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提升高性能有机发光材料、柔性基板材料等关键材料的国内配套比例。在车载显示屏、笔记本显示屏、智能终端等领域培育AM-OLED技术应用新增长点,鼓励Mini-LED、Micro-LED、Micro-OLED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发展,支持巨量转移、磊晶、电源驱动等技术难点攻关。鼓励量子点显示、激光全息、印刷显示等新技术的前瞻布局。
汽车电子推动自主车规芯片应用,突破智能计算平台、总线通信、开发工具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扩大国内配套市场份额。智能网联汽车电子领域,突破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复杂环境感知、车辆规划决策与控制执行、车联网等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高精度智能驾驶传感器、芯片和控制器的开发与转化。新能源汽车电子领域,推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驱动电机控制器、动力电池与燃料电池管理控制器等核心器件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突破高功率密度产品系统集成与高安全性、可靠性关键技术,开发动力总成一体化电桥系统。传统汽车电子领域,推进动力、底盘、车身与车载等领域控制器和集成控制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配套,支持智能座舱等舱内系统和车载智能终端一体化发展,强化品牌打造,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3、大力推动终端创新
聚焦物联网、智能终端、智能传感、超高清视频、智慧健康养老等领域,加强终端产品创新突破、软硬件协同、产品迭代和应用示范,不断完善行业发展生态。物联网领域,聚焦应用场景,推动数据与服务、硬件与系统的融合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培育平台型和核心技术企业,形成数据传输与控制、项目建设与运营、数据标准与安全等相关技术规范。智能终端领域,聚焦终端产品,推动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视听设备、行业终端等产品创新,加强产品形态、功能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培育终端品牌和产业生态,推动试点示范应用。智能传感领域,重点解决微机电系统(MEMS)及先进传感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形成智能传感器的“感存算”一体化技术能力,推进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超高清视频领域,夯实超高清视频技术和产业基础,丰富超高清视频内容供给,大幅扩展网络传输承载能力,促进行业智能化应用,建成国内领先的4K生态体系,不断完善8K产业链。智慧健康养老领域,推进物联网、5G、智能传感等技术赋能,推动医疗影像、医疗救治及医疗检测领域核心部件性能优化升级,提升配套技术研发水平,支撑产品供给和迭代。
领域发展重点
智能终端推进传感器、控制芯片、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发展,推进产品创新和迭代,培育养老、教育、医疗、工业等应用领域的产品需求。支持智能终端企业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形成远程诊断、电子健康档案等新应用模式,支持在远程教育、智能教室等领域拓展应用。加快智能传感器、智能网关等技术在制造过程的集成应用。
物联网重点支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感知技术发展。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制定。加强物联网架构安全、异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防护制度,开展物联网产品和系统安全测评与评估。加快物联网与垂直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推进物联网应用创新。
智能传感器加强MEMS芯片产业链建设,补齐MEMS芯片中试、量产制造环节,增强MEMS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能力,支持打造虚拟集成设计制造(Virtual IDM)及集成设计制造(IDM)模式。突破硅基MEMS加工技术、MEMS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非硅模块化集成等工艺技术,持续提升工艺的一致性、稳定性水平。完善高端汽车智能传感器布局,支持开展智能汽车领域的应用示范。提升消费电子智能传感器一体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推进光学传感器、惯性传感器、硅麦克风向高精度、高集成、高性能方向演进,实现规模应用。进一步支持服务工业互联网场景的高端、高精度传感器研发和应用。
超高清视频推进面向超高清视频的处理器芯片、编解码芯片、存储芯片、图像传感芯片、驱动芯片等核心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展高动态、广色域、三维声等音视频处理技术以及新一代高效视频编码算法研究。鼓励内容的智能采集、编解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在消费电子、医疗、工业等领域发展超高频视频显示终端产品。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开展基于5G的传输关键技术研发,推动5G在超高清视频领域的先试先行及深度应用。拓展优质超高清视频内容的生产储备,支持内容原创,推进内容消费并进一步应用于城市数字化、工业制造信息化等场景。
智慧健康养老重点发展无感化、注重隐私保护、利用室内外高精度定位技术和微型化智能传感技术的安全监测设备,对人体生理参数和睡眠、健康状态信息进行实时、连续监测的健康监测设备,融合语音交互、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生活辅助设备,支撑老年人就餐、出行、就医、运动健康等需求的智能硬件产品。支持数字化医疗影像诊断设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影响系统性能和智能化程度的核心部件及图像处理软件;推进新型诊断/治疗设备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可改善疾病治疗、手术装备性能的核心部件及电子监测等核心技术。
(二)软件和信息服务
1、提升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
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软件、平台软件,继续巩固软件产业的优势地位,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填补一批国内空白,推出一批打破国际垄断的高端产品,推广一批规模化应用,全面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做优做强基础软件,加大在操作系统等领域的研发力度,提升通用算法簇等新兴基础软件的供给能力,完善基础软件产业生态。重点发展工业软件,面向工控领域、智能工厂等需求,实现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辅助分析(CAE)等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增强工业软件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融合带动效应。鼓励发展行业软件,强化银行、保险等关键核心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推动智慧医疗等行业软件研发,强化系统集成,完善行业软件供给体系。加快发展平台软件,推进云原生、云中台等前沿技术攻关,推动轻量化平台软件融合发展与规模化应用推广。
领域发展重点
基础软件发展指令集、新型计算架构、内核架构等关键技术,提升基础软件的产品力。以开源开放汇聚创新资源,面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终端、新计算场景,提升新型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等新兴基础软件供给能力。加快基础软件在金融、能源、电力、交通等重点行业的规模化推广应用。
工业软件发展面向工控领域的实时操作系统、车载操作系统等,推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辅助分析(CAE)等关键技术突破。关注基本功能组件和设备状态监测分析诊断系统,提高智能仪表、工业机器人等的智能水平,强化工业软件与工业互联网等的融合应用。
行业软件增强银行、证券等领域关键核心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支持智慧医疗、分布式能源等行业软件研发,形成面向场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层架构的行业软件新供给。
平台软件加快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平台软件的研发与应用,聚焦云原生、云中台、多源异构数据处理、大规模并行数据库、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攻关,发展低代码、小程序、轻应用等轻量化平台软件。
2、推进信息服务模式创新
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和社会发展中的融合应用,激发在线新经济赋能带动活力,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协同办公领域,发展无边界协同、全场景协作的云上办公新模式。数字文娱领域,加速发展各类音视频载体,推进新兴技术助力内容创作。金融科技领域,支持移动云服务技术、虚拟化技术攻关,加快金融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商贸流通领域,支持发展数字商业新模式,推动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两网贯通”以及消费力和生产力双向转化。生活服务领域,推进信息技术在生活服务、交通出行等领域应用,增强数字家居体验。
领域发展重点
协同办公开发全场景办公协作云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鼓励研发改善在线沟通、协作效率的云应用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发展全球资源协作和共享服务平台。
数字文娱推动音视频大数据处理等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网络游戏等线上娱乐健康发展;培育有海外影响力的原创IP,拓展数字内容发行推广渠道,发展数字外包服务,加快数字产品出海步伐;鼓励在线教育模式创新、生态完善、规范发展,做强线上职业学习服务。
金融科技丰富数字人民币线上线下应用场景,支持大数据征信等新业态发展,创新在线金融服务。培育集聚一批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创新一批金融信息服务品牌。
商贸流通支持优选生鲜、数字供应链等新模式发展,增强信息技术在商业场景的深度应用,鼓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赋能。
生活服务推进医疗、教育等生活服务线下线上互通互认,培育远程医疗、空中课堂等在线新模式。加快北斗导航、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交通出行方面的应用。推动无人配送应用,在零售、医疗等行业实现冷链物流、限时速送、夜间配送。
3、壮大网络安全产业
坚持关键保障和市场服务两手抓,推进技术攻关和制度创新双突破,聚焦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应用创新,提升网络安全产业发展能级水平。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创新,从系统、网络、数据等方面加强安全技术和基础软硬件产品研发、生产和适配,推动网络安全产品创新升级。促进服务创新,倡导“安全即服务”理念,培育发展“大带小组团服务”新模式,推进网络安全专业增值、一体化运营服务等内容创新,构建网络安全保险补偿机制,促进安全服务推广。加快应用创新,培育服务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模化网络安全需求,打造重点产业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网络安全示范工程,推进电信等重点行业信创应用,聚焦智能网联车等关键场景、金融等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应用和数据运营需要,推动智能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分类管理,深化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保障。
(三)前沿新兴领域
聚焦前沿领域,前瞻布局关键技术研发,夯实共性基础技术发展能力。第三代半导体,开展关键材料设计与制备工艺攻关,加速第三代半导体射频和功率器件等对传统硅器件的替代。6G通信,提前布局6G网络体系架构创新与前瞻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发面向卫星互联网、全面体验、无人驾驶、智慧工厂等应用场景的前沿产品。量子计算,加强量子算法、软件、材料、器件、测控等核心技术攻关,提前布局自旋电子、量子芯片、二维材料等后CMOS前沿基础研究,推进量子计算机研制,培育产业生态。元宇宙,加强元宇宙底层核心技术基础能力的前瞻研发,推进深化感知交互的新型终端研制和系统化的虚拟内容建设,探索行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5G+扩展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云边端协同、数字孪生+数据中台等方面,推进技术协同攻关、标准规范制定和平台建设、应用创新等。新一代安全技术,围绕下一代通信安全、数据安全、云计算安全等领域,开展拟态防御、可信计算、零信任安全、量子安全、安全智能编排等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创新。
四、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协同化创新
上下游协作推进电子信息制造基础工艺与材料攻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大研究投入、加强技术融合,组织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和创新突破;加快基础专用材料研发,以终端产品升级为导向,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基础材料领域短板弱项;加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与材料企业的上下游联动支撑,提升研发成果转化与材料配套水平。
推进核心基础元器件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协同。以突破技术、培优企业为重点,组织核心基础元器件产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攻关,引导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加快高端芯片、电子元器件、智能传感器等基础产品攻关和批量生产,发展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和医疗器械基础零部件,推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感知与控制等核心部件的持续攻关突破。促进基础元器件在5G网络、智能工控、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的产业链协同创新和示范应用。
实施网络安全产业创新工程。深化协作加强载体建设,打造综合性功能型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区、国家密码科技创新基地、产学研一体的网络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市区联动加强政策供给,健全并落实重大项目“一企一策”机制、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正面清单制度,以及政府信息化项目安全投入制度性安排;协调市区、政社资源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健全安全测评服务体系,引导设立主题投资基金,鼓励多方合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完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
(二)促进产业高端化提升
加快电子组装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以高端发展、卓越制造为重点支持电子组装企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拓展,稳步提升高技术产业和复杂加工比重;支持与加工组装配套的核心部件研发;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进一步发挥电子组装业稳增长、保生态、促创新、调结构的作用。
实施创新软件行业应用工程。以应用促创新,以应用促完善,推进金融等重点行业创新软件应用,加速创新芯片、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硬件迭代升级,通过编制信创知识图谱、开展优秀解决方案评选和实施能力评估、完善集成服务和运维保障能力等,加快构建上海信创软硬件生态体系;推进创新工业软件重点行业、重大客户应用,以解决“不会用、不敢用”问题为导向,组织编制上海市工业软件推荐目录,探索首版次软件保险补偿机制,支持重点行业大型企业优先部署;在航天、航空、船舶等领域推广优秀创新软件解决方案,提高创新行业软件市场认可度。
(三)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推进智能工厂基准建设与相关服务发展。以数字赋能、服务联动制造为重点推进智能工厂行业基准建设,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实现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人员系统、运营系统等的数字化创新,打通端到端价值链条;鼓励符合智能工厂基准建设的先进标准研究制订,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规模化测试服务等平台建设,促进创新成果共享、企业技术服务、跨区域转移转化对接协调服务等。
实施在线新经济生态汇聚工程。推进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行动,立足各区园区不同特色,汇聚在线新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创新浓度高、产业引领性强、赋能作用大的在线新经济发展示范区、产业生态圈;开展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培育行动,市区政策联动支持头部、领军企业快速壮大,吸引各类投资聚焦在线新经济企业,培育新生代企业家群体;实施信息消费“百千万”行动,固化百种新数字应用场景、培育千种信息消费佳品、赋能万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打造融合示范应用场景,推进新型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建设。
(四)构建产业特色化布局
电子信息制造领域。以产业链为纽带,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一带两区三园多点”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打造张江—康桥—临港综合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带,引领带动全局发展;以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区、上海电子化学品专区两个特色产业专区建设,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新型显示产业园、G60电子信息国际创新产业园和金桥5G产业生态园,以高品质园区建设支撑高质量产业发展;支持徐汇、杨浦、闵行、青浦、奉贤各区电子信息制造特色化发展。
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围绕长三角一体化、自贸区对外开放等重大战略,积极推动浦东软件园、市西软件信息园等重点软件产业园区升级扩容。依托杨浦、浦东、虹桥商务区等产业集聚优势,发挥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特色产业基地引领、赋能和带动作用。立足普陀、松江泗泾等区位优势,加快打造网络安全特色产业园区,探索构建新型数字总部经济高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强化部门协调。在政策落实、行业监管等方面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产业部门与科技、规划资源、金融等部门的工作统筹,保障规划落地实施。强化多方联动。推动产业重点工程列为市级重大项目,促进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区域协作配套、行业交流互动、国内外多层次合作,形成市区联动、园区联动、产业联动、政企联动发展格局。加大试点示范、创新案例经验总结和推广力度,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
(二)优化制度设计
优化落实产业政策。跟踪产业发展及时制修订相关产业政策,健全项目对接、部门沟通、绿色通道等工作机制,深化落实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产品应用、人才团队奖励等专项支持政策。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适用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措施。推进行业标准建设。围绕前沿领域、关键技术和创新应用,探索制订行业基础标准与应用规范,不断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加快建设行业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
(三)强化要素支撑
强化数据要素支撑。出台数据条例,健全数据交易载体和机制,持续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社会数据安全流通。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奖励、落户、产学研协作等政策措施,促进高端紧缺人才引进、创新团队支持、复合型人才培育,健全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产业投融资体系。继续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重点行业产业基金发展壮大,完善贷款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机制,支持企业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四)优化企业服务
加强政企联动。完善重点企业跟踪服务机制,健全产业运行监测及统计分析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模式,强化部门联合网上办公,推广公共服务平台跨区域合作等通用服务,以信用为基础探索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增强市场变化适应性,提升通关效率和行政服务水平。强化平台支撑。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引导建立多类型、多载体的新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宣贯、品牌建设、知识产权等专业咨询服务。
(文章来源:财联社)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