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2021年结束之前,12月30日上午,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汤”,0020.HK)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开盘价每股3.91港元,相比3.85港元的发行价上涨约1.56%。截至当日收盘,商汤股价报收4.13港元,总市值达1375亿港元。
多名第三方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商汤成功上市,给我国人工智能(AI)产业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尤其是在此前美国于商汤“定价日”实施精准打压意图“阻击”其上市的背景下,商汤在短短20天里完成了更新基石投资者名单、重新招股,直至成功挂牌交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认为,商汤成功上市说明我国AI企业能够抵御国际风波,以技术的独立自主摆脱贸易霸凌,另一方面则证明,AI企业对中国投资者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AI产业仍将处在“烧钱”投入的阶段,需要通过融资来推动技术的发展。商汤突破重围成功上市,表明中国投资者有实力支持国内AI企业的发展创新。
本报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是AI企业的IPO“大年”,IPO竞速贯穿始终。在这场激烈的角力过程中,产业洗牌已然开启:有的率先“败退”,如云知声、依图科技等,重整旗鼓以伺机再来;有的已拔得头筹,继续接受资本市场的检验,商汤是典型代表;而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云天励飞、格灵深瞳几家已过会,距离上市“一步之遥”;与此同时,冲刺IPO的跑道上还在涌入越来越多的“选手”,如IPO申请已获受理的合合信息、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的思必驰等。
中国科学院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与产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正在持续扩大,预计到2025年末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元。该报告认为,世界主要国家在2021年均已进入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战略的阶段,AI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监管已成为各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人才培养是各国AI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商汤样本背后:港股、科创板成角力场
公开数据显示,商汤成立于2014年,在2021年8月向港交所递表之前,已完成了10多轮股权融资,仅3个月就通过上市聆讯。就在原计划12月10日股票定价之日当天,美国财政部将商汤列入“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清单,实施投资限制,即禁止美国公民投资商汤。此举打乱了商汤的上市计划,但仅一周后,商汤调整更新了基石投资,剔除了所有美国投资者,重新公开招股。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总监沈灏指出:“商汤的上市之路,从筹备IPO起,中途多家AI公司上市路途艰难,到后期被美国打压,再到快速调整,直至成功上市,可谓一波三折。这个千亿规模的科技企业上市路径,或许正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
本报记者注意到,美国政府在打压商汤之后,又将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等8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所谓的“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清单。需要指出的是,指控“涉军”是美国近年来对中国科技企业打压的常用手段。而被涉及企业纷纷发表声明“强烈反对”,指出美国这一决定和相关指控“毫无事实根据”。
万得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共有39家中国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除了联拓生物之外,其他38家企业均是在1~7月上市。经计算,这些企业九成以上经历了股价市值缩水的阵痛,比如涂鸦智能(NYSE:TUYA)相比上市之初市值缩水了约100亿美元。
不难看出,美国政府的恶意打压以及投资限制,一个直接的结果是使港股、A股科创板成为包括AI企业在内的科技公司的重点角力场,且伴随着行业洗牌。2021年2月,原本冲刺科创板“AI语音第一股”的云知声主动撤回了IPO;从2020年11月就提交IPO申请的依图科技在2021年经历监管的问询与回复,两度“中止”后,7月3日,IPO状态变更为“终止”,“输血”通道关闭带来的是大幅裁员、出售“烧钱”严重的依图医疗。比依图科技首次申请IPO晚一个月的云从科技,已于7月顺利过会。旷视科技最早于2019年8月就试图冲刺港股IPO,但因遭美国“实体清单”打压而搁浅,2021年3月首次申请科创板IPO,半年后也已顺利过会。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旷视科技2019年的IPO进程被美国打压而失利,商汤在2021年底经受住了美国打压,通过剔除美国投资者的调整而成功上市。盘和林指出,这表明了现在AI企业能够以技术的独立自主来摆脱地缘政治的霸凌,中国投资者有实力能够支持本土AI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除了IPO上市竞赛激烈,AI领域一级市场的股权融资相比2020年明显回暖。据亿欧数据统计,截止到2021年12月20日,相关融资事件共计247起,融资总额近550亿元,而2020年融资事件数量为182起。与此同时,至少有30家AI企业在2021年融资金额超过2亿元,其中包括地平线、图达通等在内的11家企业获得了10亿元以上的融资,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
AI基础设施重要性凸显商业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上市仪式现场,商汤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立感叹:“1956年,人工智能一词被首次提出,之后整整10年学术界对这个名词本身都存在着不同意见和各种疑惑。而今天,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已经作为一种通用技术,成为时代的基础设施。……当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在诸多行业突破了‘工业红线’的时候,让我们坚信更加技术突破能带来普惠价值,而我们的投资人同样相信人工智能技术的的颠覆性力量。”
本报记者整理AI企业的IPO资料发现,商汤在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累计亏损额为242.71亿元,旷视科技自2017年至2020年9月累计亏损额为142.50亿元,云从科技在2018至2020年三年累计亏损26.84亿元。已终止IPO的依图科技在2017年至2020年6月净亏损总额为72.86亿元。商汤的营收规模几乎是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3家的总和,与此同时,商汤的净亏损额也是最多的。
商汤、旷视科技、云从科技等负责人多次向本报记者提及“落地”一词,AI技术只有落地应用到各个行业领域中,实现降本增效,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这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从招股书披露的内容来看,商汤的收入涵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四个板块,通过销售软件应用许可、软硬件一体产品解决方案和软件订阅实现收入。相关数据显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两个板块的营收贡献占比合计超过八成。旷视科技的消费物联网业务细分为移动终端类和云端SaaS(软件即服务)类,在总营收的贡献占比已从2018年时的48%降至2020年前三季度的28%,2015年开始涉足的城市物联网在近3年里开始担纲营收主力,2020年1~9月,贡献占比接近65%。从2017年开始进入的供应链物联网,是旷视科技重点开拓的新赛道,贡献占比约7.5%。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按应用领域将营收来源划分为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出行和智慧商业4部分,2020年全年,智慧治理收入4.34亿元,占比57.7%,第二大营收来源则是智慧金融,贡献比例为24.0%。
正如徐立所说:“先有持续的大规模技术投入带来创新,再有商业模式发展,这是一条罕有人走的路,艰难之处在于商业的不确定性。”
沈灏认为:“2022年或者说未来几年里,人工智能产业将继续在曲折中前进,逐步融入到社会经济体系中。其中的波动会使AI从业者清晰地认识到,让老百姓看得懂、用得着的AI,才是让整个产业走得好、走得顺的关键,也才能真正地赋能千行百业,助推数字化转型。”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