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0个热词里的中国和世界

财经
2021
12/31
10:44
亚设网
分享

1建党百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

这一百年中,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现在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如此之近。

1949年3月上旬,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任党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建党百年只是宏伟事业的新开始,中华民族还将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李攻)

2平台反垄断

2021年是反垄断“大年”。对于平台经济领域,尤其如此。

从立法修订回应公众对平台经济领域“大数据杀熟”“算法合谋”等现象的关切,到执法过程中,开出总计超200亿元、多张单笔上亿元的巨额罚单,这一系列举措让平台野蛮生长模式被改写。

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成立,中国反垄断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反垄断局新设的三个司局中,两个执法司的职能均明确提及关注数字经济领域的垄断行为。

一个月之后,市场监管总局宣布成立竞争政策与大数据中心,总局在反垄断、平台经济、大数据等领域的监管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吴斯旻)

3三孩政策

2021年,中国迎来生育政策上重大变化。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半月后,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从“七人普”数据看,中国生育率进一步降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劳动力供给下降,社会抚养比加大。为了最大可能消除人口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需要为此做出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

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马晓华)

4双碳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已于2021年10月相继发布,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

在2021年11月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全球197个缔约方达成了《格拉斯哥气候公约》。

它对于维护多边主义、聚焦《巴黎协定》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将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马晨晨)

5入世20年

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

2001的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间,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坚定不移扩大开放,锻造自身也惠及世界。

中国深度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比重从2001年的4%增至2020年的17.4%,货物出口增长7倍多,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及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对外开放也倒逼着国内改革。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处于世界经济体系边缘的经济体,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开放、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心的超大型经济体。

开放中的中国整装再出发,积极参与引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建立,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601099)伙伴关系协定(CPTPP),彰显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祝嫣然)

6动态清零

“动态清零”策略不是“零感染”,而是指常态化防控阶段要最大限度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坚决防止出现疫情社区持续传播。这是常态化阶段疫情防控的目标,即疫情发现一起就扑灭一起。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英国感染病例1200多万例,死亡14.8万多例;美国确诊病例5200多万,死亡81多万例;中国累计确诊病例13万余例,累计死亡5699例。

由此可见,中国新冠防控政策的优势和价值更为凸显。对于局部暴发、仅因境外输入而导致的疫情,动态清零是最佳的防控措施。

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梁万年认为,“动态清零是以最小的社会成本获取最大的防控成效”。(马晓华)

7能耗双控

能耗双控,即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2021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今年上半年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9个省份不降反升。为了确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特别是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个别地区开始对一些企业实行限电限产措施,尤其是高能耗企业,受到了“开二停五”、“限产90%”等严格约束,企业生产运营受到较大冲击。此后局部地区由于煤电供需问题,导致部分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受到影响。

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各地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停产限产或“运动式”减碳,反对不作为、乱作为。

煤炭保供稳价工作取得积极成效。12月,多地电煤库存超历史同期。(马晨晨)

8两次降准

2021年,央行先后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资金约2.2万亿元。

7月15日,全面降准落地,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8.9%,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12月15日,央行再度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8.4%,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央行两次降准都是为了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但有别于7月降准,12月降准“托底经济”意图更加明显,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政策发力诉求提高。

两次降准也让市场对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充满遐想。实际上,两次降准不应被解读为货币政策转向的表现,而是精准发力的具体体现。(杜川)

9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贯穿2021年,从1月4日开盘的6.525一路涨至12月30日6.37附近,升幅约达2.4%,这是在2020年6.47%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值。

全年北向资金净流入A股总额超3000亿元;中国强韧的供应链也使得在疫情下积累了一定的贸易顺差。

随着美联储2022年可能加息3次、中国央行释放抑制过度升值信号,人民币大概率处于区间波动状态。

12月9日,中国央行宣布对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升准”2个百分点至9%,虽然200亿美元的流动性收紧似乎作用有限,但信号作用极强。

此外,11月央行通过增加外汇占款的方式向银行体系净投放354亿元的流动性,相较于10月的109亿元大幅攀升。

汇率拐点已至。(周艾琳)

10全球通胀

疫情之下,全球多地供应链瓶颈仍未缓解,叠加经济复苏过程中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令通胀水涨船高。

其中,能源和食品价格是重要推手:国际油价、天然气价格上涨近50%;咖啡、燕麦上涨超80%;小麦、玉米和白糖的涨幅则超过20%。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国际食品价格指数已上升至134.4点,创2011年6月以来最高纪录。

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物价涨幅已经远超央行的通胀目标,如美国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6.8%,创1982年以来新高。

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开启加息潮,发达经济体也开始政策转向,美联储、欧央行计划明年3月结束疫情期间资产购买计划;12月中旬英国成为疫情以来首个加息的发达经济体。(樊志菁)

11数字人民币

一年来,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稳妥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和机构参与其中,数字人民币生态不断完善。在此背景下,数字人民币钱包开立数量、交易笔数和交易额均取得了大幅增长。

截至10月22日,已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达1.4亿个,企业钱包1000万个,累计交易笔数达到1.5亿笔,交易额接近620亿元。有155万商户支持数字人民币钱包,涵盖公共事业、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和政务等各个方面。

业内普遍认为,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支付效率,降低支付成本。

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测试工作也在不断推进,未来有更多应用场景值得期待。(段思宇)

12Taper

从“鸽”声嘹亮,到雄“鹰”出笼。美联储在2021年实现货币政策大转身。

11月3日,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Taper)靴子落地——宣告因新冠疫情而推出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时代正式画下句点。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决定从11月开始按月削减购买100亿美元国债和50亿美元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时隔一个多月,美联储宣布加速Taper,每月减少购买200亿美元国债和100亿美元MBS。

按此速率计算,美联储将在2022年3月中旬完成“减码”。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加速Taper有助于为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和不确定性留足政策空间,在合适的时机,美联储将开始考虑加息。(葛唯尔)

13大宗商品价格

全球疫情所致供应短缺,上游价格暴涨是2021年的显著特征。

5月24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约谈提醒大宗商品重点企业。会议称,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放眼全球,能源危机仍在持续。欧洲天然气价格今年一度涨超500%。除了俄罗斯对欧洲供气下降,欧洲过于激进的能源政策也是主因——过往10年,欧美的煤炭等传统能源发电占比持续下降,风电、水电占比大幅提升。然而,2021年,由于遭遇极端天气,欧洲风电、美国水电发电量骤降。为填补缺口,火电发电需求激增,导致欧美天然气价格飙涨。随着欧洲进入严冬,能源危机短期内可能难以化解。(周艾琳)

14塔利班掌权

2021年4月,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将从阿富汗全部撤军,并特意选了9月11日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然而,历史没有让美军如此从容不迫。阿富汗塔利班的速度让全世界始料未及。8月,外界还预估塔利班会在30天内拿下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而事实上还不到30小时,阿富汗前总统加尼仓皇撤离,塔利班迅速掌控全境。随后,塔利班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并组建临时政府,对外作出了一系列承诺,称将确保阿富汗“持久和平、繁荣与发展”。

然而,随着援助停供和海外资产冻结,除了稳定政治局面和争取国际认可,如何让民众在寒冬中吃上饭、取上暖,如今已成为阿富汗的头等大事。(钱小岩)

15房地产金融治理

从控制风险到定调良性循环,房地产行业全面去杠杆贯穿2021年全年。

上半年,在“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和房地产集中度管理制度持续发力下,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金融监管旨在用刚性指标遏制房企无序扩张以及控制住银行将资金投向房地产的冲动。

进入下半年,受个别房企信用风险发酵影响,叠加房地产金融去杠杆的持续推进,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房企境内融资出现了一致性的收缩行为。

此后,监管频吹暖意,纠正市场对房地产金融审慎理解的错误,房地产信贷政策适度纠偏,房地产融资正重新回到正轨。

数据显示,个人住房贷款连续两个月回暖。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融资行为持续改善。(杜川)

16教育“双减”

“教培时代结束。”2021年,新东方、好未来等头部教培机构相继剥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业务,寻求转型。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目前,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教育部通报称,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

在降温教培市场虚火的同时,校内教育减负增效也在持续推进。根据“双减”目标,要“确保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教育部称,接下来,相关工作会继续走深走实。(吴斯旻)

17中国空间站元年

12月27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此次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第4次出舱。“太空出差”三人组也将在空间站里度过农历新年。

2021年,中国空间站拉开建造大幕。

自4月份以来,我国已成功实施了空间站建造任务的5次发射,其中包括被称为“太空母港”的天和核心舱,派出两位“太空快递小哥”派送物资,安排两批共6名航天员“出差”外太空。后续,我国还将实施2次空间站舱段的发射,以及多艘飞船的发射任务。

其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此次飞行,它将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所需的最后几项关键技术,为中国建造“天宫”打下重要基石。(金叶子)

18一箱难求

一边是疫情引发的全球供应链危机,一边是经济复苏带来的市场需求反弹,供不应求之下,全球港口拥堵愈演愈烈,海运费居高不下,“一箱难求”局面持续。

如果说2020年下半年,“一箱难求”拉开了序幕,那么2021年就是“一箱难求”贯穿始终的完整年。疫情引发的波动下,海运费已暴涨数倍,中国往返于欧美等部分热门地点的国际运输,甚至出现了出价再高也无法求得舱位的窘境。

随着东南亚部分国家解除防疫封锁,越南等地的港口也迅速陷入拥堵。

这样的僵局正在维持并还将持续。全球供应链拥堵和运输成本高昂的态势被外界预测将至少到2022年底才可能完全恢复正常。(缪琦)

19北交所

刚过“而立”的中国资本市场,在2021年迎来重要新成员——北京证券交易所。

作为国内第三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设立北交所,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资本市场见证了“北交所”速度。从9月2日宣布设立,到11月15日开市运行,前后共计七十余天,工商注册登记、基础制度公开征求意见、投资者门槛设定、投资者开户……逐一推进并落地。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81家上市公司集体敲钟上市。

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一块重要拼图也顺利落地。北交所将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形成资本市场“三足鼎立”新格局。(周楠)

20“封杀”虚拟货币

2021年,中国全面“封杀”虚拟货币。5月18日,国内虚拟货币监管整治大幕拉开,中国三大行业协会发布《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要求会员机构不得开展虚拟货币交易兑换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业务。

9月24日,央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定性相关业务活动全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与此同时,各省市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整治虚拟货币“挖矿”行为,要求清退矿场。

虚拟货币自身价值根基比较脆弱,涨跌毫无逻辑可言,价格易受少数几个虚拟货币账户以及监管和舆论影响,风险隐患极大。此外,挖矿耗能严重也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杜川)

21量化破万亿

从2020年开始,量化基金整体规模飞速增长。

中国基金业协会《2020年私募基金统计分析简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市场上共有量化/对冲策略基金13465只(含FOF),规模合计6999.87亿元,分别占自主发行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总只数和总规模的26.2%和18.9%。2020年量化基金新备案规模318.69亿元,同比增长365.0%。

而中信证券(600030)的一份研报显示,结合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截至2021Q2,国内量化私募管理人整体管理规模约1.03万亿元。

截至8月17日,在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的89家百亿私募中,量化私募占比20.22%。另从百亿私募的发展进程来看,从最初的“北九坤、南幻方”,到“量化四大天王”,再到最新的18家,百亿量化私募呈现倍速增长。(徐宇)

22独董

11月17日,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一审宣判,对独立董事判处承担合计超3亿元的连带赔偿责任,将独董制度推至风口浪尖。

发展至今,中国的独董制度已有20年。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在12月初公开表示,对独董制度应持全面、客观的态度,独立董事已成为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促进规范运作、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重要一环,大部分独立董事都能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对提升公司治理效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上市公司治理区别于非上市公司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有声音认为,制度建立以来,执行过程中有一些走样或异化现象,当前确实需要进一步完善独董制度,激发独董积极、勤勉、尽责地履职。(邸凌月)

23破发

自1991年A股开市至今,出现了七轮新股破发潮。此前六轮分别发生在2004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间(两次)以及2018年。

2021年下半年,A股破发再次频现,从上市不久即破发,到个股上市首日破发,再到多只个股上市首日开盘即破发。令不少投资者对打新望而却步的同时,也引发科创板、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以来关于新股询价机制改革,以及个股估值泡沫的讨论。

第一财经梳理发现,破发的个股中不仅大部分存在个股的首发市盈率(摊薄)显著高于行业市盈率的情况,在业绩增速方面也有较大共性。据不完全梳理,约30只破发个股2021年三季度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下降,8只个股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50%。(张苑柯)

24元宇宙

2021年,元宇宙概念在A股市场“大爆炸”。9月开始,中青宝(300052)、佳创视讯(300264)、天下秀、汤姆熊等10余家VR、AR、游戏,甚至是网红直播板块的个股都宣称自己正在通向“元宇宙”。只要与这一概念沾边,上市公司股价就能扶摇直上。疯狂的炒作伴随着乱象频出,监管对一众元宇宙概念股重拳出击,关注函与问询函纷纷下发,依然未能阻挡“短视”的资金炒作。

究竟什么是元宇宙?元宇宙涉及哪些技术?未来这些技术如何落地、在哪些场景落地,又会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还没有清晰定义。二级市场的疯狂炒作,与券商研报所指的“短期无法判断投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魏中原)

25芯片荒

产能失衡之下,全球芯片缺货潮逐渐从晶圆代工、封测等部分环节蔓延至全产业链,涉及汽车、手机、笔记本电脑甚至蔓延到智能家电等多个消费领域。同时,伴随着芯片产能供应不足,各类芯片售价水涨船高,其中汽车芯片更是成为了“重灾区”。

根据罗兰贝格的数据,预计中国汽车行业芯片缺货率为15%~20%,按照此前中国汽车的销量预测,2021年将导致300万~400万辆汽车的减产。加上福特等公司披露的全球减产情况,预计全球范围内实际减产情况远高于390万辆。

机构预测,全球芯片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预计在2021年结束,但全球芯片市场吃紧局面会持续到2023年之前。(李娜)

26二次上市潮

1999年,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开启中概股赴美上市之路;20多年后,积聚的资金池叠加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中概股掀起了一轮回港二次上市热潮。

过去一年里,包括百度、哔哩哔哩、新东方、携程、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微博等选择了在中国香港资本市场二次上市。对本身业务更贴近本土市场的企业而言,二次上市一方面丰富了自身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有望借助港股市场实现价值重估。

中概股回归短期而言,由于港股与美股市场的高相关系数,中概股的调整压力对港股具有传导效应,但长期来看,新经济公司在香港市场的市值占比逐年快速增长,有望进一步推高港股的增长潜力与估值水平,提升港股的交易量与多样性。(刘佳)

27海航破产重整

2021年1月2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多时的海航集团发布公告,申请破产重整,随后,旗下3家上市公司海航控股(600221)、海航基础(600515)、供销大集(000564)也公告被债权人申请重整。

由于涉及的债务规模超万亿,这也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破产重整。而涉及的被重整对象也影响巨大,其中航空板块涉及国内超过1/4的客运航司、机队规模合计仅次于三大国家航空,机场板块则是国内最大的民营机场管理集团,此外还涉及大量银行和机构债权人,以及个人理财产品用户。

最终,海航万亿债务重整方案于2021年10月底获法院批准,重整工作落地只用了8个月。目前,海航的航空板块已易主方大集团(000055),机场板块易主海南省国资海发控,其他板块则纳入信托计划用于继续偿债。(陈姗姗)

28孟晚舟回国

2021年9月25日晚,华为副董事长、CFO(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在加拿大经历了1028天的非法扣押、30余次出庭以及无数次激烈博弈,这一起以打压中国的高技术企业为目的,针对中国公民的政治迫害事件,最终以孟晚舟与美国司法部达成暂缓起诉协议(DPA)结束。

根据协议,孟晚舟既未认罪也未接受罚款,而美国将在14个月后放弃指控,加拿大的引渡程序也因此终止。

1987年,华为成立。1993年,孟晚舟加入华为。

时至今日,美国政府仍未放松对华为的封锁,但华为正转变其生存战略,将无线芯片组和汽车芯片以及软件开发视为突围重点。(李娜)

29网红补税

在网红已成为全民热议的职业之际,税务部门给其泼了一盆冷水。

2021年,雪梨、林珊珊、薇娅等网红因偷逃税款相继被罚。网红主播在取得的佣金、坑位费等劳务报酬后,应当缴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的劳务报酬收入,劳务报酬收入是综合所得的一部分,应当按照3%到45%的超额累进税率计税。然而,一些头部主播通过设立多家个人独资企业、虚构业务,将个人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所得转换为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所得,偷逃个人所得税。

网红主播带货是一种营销模式的创新,其对于需求端、供应端本身没有太大改变。相反的,头部网红的虹吸效应会挤压传统模式中原本属于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利润空间,在短期内攫取巨大财富。(王海)

30恒大违约

12月3日晚间,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一笔金额为2.6亿美元的私募债的偿还通知,而该公司未能履行该笔债务的偿还义务,此举宣告该公司正式发生债务违约。

广东省政府网站披露,对恒大违约高度关注,约谈了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并同意向该集团派出工作组,督促推进企业风险处置工作,督促切实加强内控管理,维护正常经营。

“一行两会”先后针对恒大违约事件发声,称恒大集团经营管理不善、盲目多元化扩张,最终导致风险爆发,属于个案风险。同时强调,我国房地产行业总体保持健康发展,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坚守主业、经营稳健。(张歆晨)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