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即将到来,商务部在年末官宣重磅消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于2022年1月1日当天如期生效。目前,协定实施的国内准备已就绪,701条约束性义务均已做好履约准备。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协定生效将大大提振疫情背景下经济复苏的信心,将有效对冲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提振贸易和投资信心,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还公布了一串数字:今年1月至11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4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19.5%,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全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有望达到6万亿美元,增长超过20%。
“2021年对中国的外贸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供应链危机、能源危机、疫情反复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12月31日,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我国外贸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供需两端均要承受巨大的压力。“2022年进出口将回归常态化。”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受访者供图
他认为,RCEP的正式生效,一方面将推动我国产业提质升级,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也将带来更大的竞争和挑战,当务之急,要加强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培训,提高对新的规则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营商环境,变挑战为机遇。
谈外贸增长:中国经济产业链韧性比较强
新京报:今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外贸能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徐洪才:2021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债务危机、能源危机、疫情反复”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灰犀牛,在这种极其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我们的外贸进出口增长20%以上,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罕见的。
原因是基于中国经济产业链韧性比较强,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比较强。作为制造业大国,我们产业链的优势是无人能比的。同时疫情也创造了一些新的需求,比如像抗疫物资的需求,中国生产的口罩、防护服,产量占世界第一。全球供应链受阻,大量的订单到了中国,我们能接得住。中国跟主要经济体,比如东盟、欧盟、美国进行经济领域合作,外贸规模都是超常规增长,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大的。
同时,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中国的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恢复在同步推进,这两个因素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经济增长,如宅经济的消费品上升,数字经济带来新的消费模式,远程医疗、远程办公等服务替代了人际交往等。作为贸易大国,中国也在疫情来临后迅速适应需求的变化,适应全球供应链中断的形势,并进行及时调整。可以说,疫情带来了新的“风口”,中国抓住了新的商机。
新京报:如何判断明年外贸的形势和走向?
徐洪才:新的一年我们要应对需求萎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苦练内功,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
从今年下半年以来,外需已经开始减弱,尤其是近期美联储收紧货币,预期到明年三四月份可能量化宽松就结束了。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及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拉动减弱了很多。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全球供应链得到修复,很多订单就会分流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疫情催生出一些特殊需求比如防疫物资订单也会减少。
同时,内需未及时跟进。1月至11月,投资和消费需求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特别是消费需求。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环比回落1%至3.9%。此外,房地产开发投资放缓、基建投资低迷,唯有制造业投资稳步回升,但整体投资增长放缓。因此,需求不仅总量疲软,未来还面临结构性问题。
我认为2022年中国出口仍将具有韧性,但增速可能边际放缓。再加上2021年外贸进出口的高基数,明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太大了。预计明年外贸进出口应该会恢复常态化,增长速度预计会回落到10%以下。当然10%也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内需能不能够弥补外需的缺口,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新京报:此前你提到,2022年机遇大于挑战,这个机遇到底在哪?
徐洪才:实际上从中长期看,我们从“十四五”规划来看,新基建领域存在巨大投资机会。
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的重点领域是“两新一重”,就是新型城镇化、新基建,再加上重大的民生工程。民生导向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特别是在“十四五”规划里面,重心下移。尤其是县域经济中存在的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比如说医疗、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未来需要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有序流入。
所以我认为,除了出口和消费,投资仍会成为2022年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2022年,基建投资将挑起带动内需的大梁,新基建、老基建会共同发挥作用。
谈RCEP实施:当务之急要提高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
新京报:RCEP正式实施将带来哪些积极效应?
徐洪才:一方面,RCEP生效,有利于扩大我国优势产品的出口。我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1/3左右,这些国家均是我国重要的经贸伙伴。
其中,东盟是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和韩国分别是我国第四、第五大贸易伙伴。RCEP生效,也是中日两国首次达成了自贸安排,双方在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化工、轻工纺织等多个领域相互大幅降低关税,特别是明年我国对日本出口57%的税号产品将立即实现零关税,对贸易的促进效应明显。
另一方面,原产地累积规则也将大大降低商品享惠的门槛。这将鼓励生产商更多使用区域内的原产材料,便利成员国共同享受协定零关税待遇,有助于本地区形成更加紧密、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
此外,RCEP将提升我国与其他成员国的相互投资增长。在服务贸易领域各方均作出高水平开放承诺。投资领域各方以负面清单的形式作出承诺,外商投资准入更加放宽,大幅提高了政策透明度。货物、服务、投资开放承诺叠加,贸易投资便利化得到制度保障,产业链供应链更加融合,区域投资将更加活跃。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的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生产效率高,更有潜力吸引域内外企业来华投资。
新京报:RCEP生效后,哪些企业将受益更多?同时会带来哪些挑战?
徐洪才:RCEP生效后,我国中间品的生产和贸易将获益,比如纺织原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上游产品的出口将进一步增长。同时一些企业也将迎来更大的竞争,国外一些产品出口到中国关税降低了,对国内相关产业、领域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比如,竞争加剧以后,像高科技制造业,我们比不过日本;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不过越南和东南亚。服务业我们本身就是短板,在这种开放的背景下,服务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要更大一些。
所以我们应该有紧迫感,要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创新,持续提升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未来我们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头部企业,也要“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去构建良好市场生态。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稳定中小微外贸企业预期,将减税降费等措施落实到位,继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帮助外贸企业把综合成本降下来,提升企业防范应对风险的能力,支持企业更好地抓订单、拓市场。
新京报:RCEP生效在即,我们当务之急需要做的是什么?
徐洪才:现在首要的工作是加强各级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培训,提高对新的规则的理解和认识。
RCEP协定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则,叫原产地累积规则。这个规则说起来简单:在确定受惠国产品原产地资格时,把若干个或所有受惠国(地区)视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区域。在这个统一的经济区域内生产、加工产品时所得的增值,可以视为受惠国的本国成分加以累计。但实施起来有一套复杂的规则,坦率地讲,我现在也没太搞明白,目前从一些外贸企业和相关部门反映来看,认识也是比较肤浅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好、利用好原产地累积规则,优化我们的资源配置,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加剧以后,抓住机遇,最终让规则为我们所用。
RCEP的生效,也在倒逼我们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会带来各国营商环境大比拼,我们要加快营商环境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化环境,为外资外贸企业在京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另外,要补链、强链,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的韧性,畅通国内大循环,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循环,城乡之间的鸿沟要弥合、不同行业之间加快融合、区域之间要打破“一亩三分地”,促进跨区域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让市场机制发挥较大作用。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吴兴发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