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长寿化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下,国内居民的养老方式或许正在发生变化。
提到我国居民的养老模式,一般认为是“90-7-3”(或90-6-4),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不过,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显示,城市居民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占52.9%,居家养老占比已明显下降,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比例则提升。
这份报告基于对全国19个省份80万城市居民的调查而作出,未覆盖非城市居民,或许并不能代表全部国人养老方式的情况,不过上述结果仍显示出国人养老方式变化趋势。
调研:选择居家养老的占53%,社区+机构养老占47%
《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联合发布,报告调查历时7个月,覆盖全国19个省份80万城市居民,旨在对我国30-85岁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大数据画像。
根据报告对“养老方式选择”的调研结果,城市居民对未来养老模式的选择上,居家养老是基础且目前占据主要地位,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比例将逐渐提升。
其中,过半数受访者(52.9%)愿意选择在家养老,希望由家人照顾,或希望将家里按照养老院的标准配置进行适老化改造,同时由专业机构提供上门服务。报告认为,在家养老相比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有更熟悉的环境和人,生活更舒适,在支出方面也更具备优势,在家养老的“居家养老+上门+专业化”的服务需求趋势已非常明确。
随着各地社区治理与建设日益完善,26.5%的居民也愿意选择社区养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社区日托形式,即晚上住在家里,白天在社区照料中心;或选择社区全托形式,即住到家附近的社区照料中心。在养老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社区养老要提升护理人员专业度,提高智能水平。
同时,20.6%的居民愿意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调查显示,从代际差异看,年轻人群(“70后/80后”)对机构养老接受度更高,未来机构养老需求将增加。机构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发展相对成熟,现阶段人们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更多是出于刚需,机构可以提供更专业的照护和医疗服务。
养老市场多重因素变化
一般认为,10%国人属于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式。上述结果显示,城市居民选择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重达40%多。这与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的人口因素、家庭结构、养老负担、老年人经济条件变化等不无关系。
根据国际通行划分标准,按照65岁以上人群占总人口比例,人口老龄化分为进入、深度、超级三个阶段。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
已经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岁人口为1.91亿人,占全部人口的13.5%,在“十四五”期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14%,中国将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调查显示,“70后/80后”教育水平总体较高,其中本科学历占比达到七成,呈现高知特征,养老观念较传统养老观念有很大变化,更能接受父母去养老机构养老。
“80后”家庭结构是典型的“4-2-1”型,夫妻2人抚养1个孩子的同时还要赡养4位老人,压力巨大。鉴于独生子女赡养四位老人负担沉重,80后、90后的养老模式将逐渐转变为依赖社会养老,80后、90后的父母人群也会转变传统子女居家赡养的养老观。
与此同时,50岁及以上群体的养老消费潜力开始呈现。调查表示,“60后”即将步入老年,老人的平均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养老观念上,这届老人养老观念更加积极,养老选择多元化;老人养老靠自己,除了稳定的退休金,60岁及以上群体还有相当数量的金融资产和房子等不动产收益作为养老金来源,不靠子女也有能力追求更有品质的老年生活。
调查显示,未来人均养老消费预期超百万元:60岁及以上群体人均养老支出8341元,家庭愿意为老人养老花钱,养老服务市场机遇较大。尤其未来5~10年,养老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养老服务市场机遇较大。老年人多为独立生活,在身体健康状况出现变化时,对专业养老机构服务或居家社区照料的需求增量是客观存在的。
在调查中,城市居民对养老的困惑和担心较多。最担心的问题:一是突发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二是护理人员不专业/好的靠谱的护理人员难找,三是好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的第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明确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红线”,将有利于防范、排查和整治养老机构服务中的安全隐患,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