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杜川
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元旦落地,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1月1日,人民银行下发通知,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
央行称,将充分发挥好持续转换的市场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地方法人银行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扩大包括信用贷款在内的普惠小微贷款投放,积极挖掘新的融资需求,加大对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持续推动普惠小微贷款增量、降价、扩面,助力稳企业保就业,促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内嵌激励机制
在市场看来,两项直达工具的接续转换是对此前政策的延续和升级。
具体来看,一是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金融机构与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贷款还本付息。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按照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按季操作,鼓励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
二是从2022年起,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
举例来看,某一时期内,假设银行普惠小微贷款有100亿元即将到期,若银行继续延期还本,此时余额并未发生变化,不能获得激励。若在原有贷款基础上,银行新发放100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则余额增量为100亿元,能够获得1亿元激励资金。
“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目标,不仅是延期还本,更是激励地方法人银行多放贷。”光大证券(601788)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
民生银行(600016)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两项直达工具的接续转换使原有政策无缝衔接,有助于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信贷规模增长,优化信贷结构,从而实现稳增长的目的。
日前,央行行长易纲表示,直达工具的实施将继续坚持市场化原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银行和企业自主决策,更加市场化。二是体现正向激励引导。工具中内嵌了激励机制,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三是坚持稳健原则。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的同时,鼓励稳健经营,防范风险。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小微市场主体量多面广,是经济活力的表现,也是带动就业的主力军。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有利于稳企业保就业,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此前两项直达工具已延期两次,此次人民银行采用市场化方式对两项直达工具进行接续转换,有助于在保持和巩固对市场主体支持力度的同时,用更可持续的方式继续做好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工作。
地方中小银行将受益
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内嵌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增量、降价、扩面。
据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工具支持的机构范围为符合要求的地方法人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民营银行(含互联网银行)等六类。
此外,按照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资金。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资金,资金金额按照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季度环比增量(即本季度末比上季度末增量)的1%确定。资金按季审核发放,当季余额增量为负的,后续季度补足后再计算增量,推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按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进行激励,既有利于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市场化持续支持原客户信贷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地方法人银行挖掘新客户普惠小微贷款。
王一峰表示2020年至今,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值大体维持在20%左右,假定这一增速继续保持不变,至2023年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11.9万亿元,较2022年年初的余额增量约3万亿元左右,其中2022年余额增量为1.77万亿元。据此,地方法人银行将获得的激励资金约为302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我国共有4400家机构参与央行评级,其中1~5级机构数量为2169家,占比49.3%。而目前,我国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数量在3900家左右,评级结果分布为2~10级,占全部金融机构比重为88.6%。
“假定处于2~5级的比例也为49.3%,则符合申请条件的地方法人机构数量为1900家左右。”王一峰预计。
王一峰认为,总体来看,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工具,对地方法人银行营收改善幅度为1%~2%,体现了政策的普惠性,具有一定的激励效应。两项工具的推出,主要效果是为银行投放普惠小微贷款提供一定“贴息”,在“增量、扩面”方面,MPA考核、银保监会“两增两控”等机制实际上已经发挥了较强作用。从A股上市银行角度来看,地方中小银行将受益于该工具的政策红利。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