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生态环境部终于官宣了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集,这次官宣的对于双碳影响意义重大(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怪)。可能会推动我国的碳足迹和碳标签的飞速发展,碳足迹和碳标签的发展又会带来新的产业和商业m模式。那么这个系数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意义呢?我想各位可以从我这篇老文中得到答案。”
原文发表于2010年6月同名博客
中国的产品碳足迹必须逾越的一道鸿沟
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简称LCA),是一项自60年代即开始发展的重要环境管理工具,生命周期是指某一产品(或服务)从取得原材料,经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整个过程,即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
在1993年的SETAC(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的LCA定义中,LCA被描述成这样的一种评价方法:
1,通过确定和量化与评估对象相关的能源、物质消耗、废弃物排放、评估其造成的环境负担。
2,评价这些能源、物质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3,辨别和评估改善环境的机会。
LCA的评估对象可以是一个产品、处理过程或活动,并且范围涵盖了评估对象的整个寿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提取与加工、运输和分发、使用、再利用、维持、循环回收,直到最终的废弃。
在1997年ISO制定的LCA标准(ISO-14040)中也给出了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定义:LCA是对产品系统在整个寿命周期中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潜在的环境影响评价。这里的产品系统是指具有特定功能的、与物质和能量相关的操作过程单元的集合。
在LCA标准中,“产品”既可以指产品系统,也可以指服务系统,生命周期指产品系统中连续的和相互联系的阶段,它从原料的获得或者自然资源的产生一直到最终产品的废弃为止。
常见的LCA的应用是通过产品的LCA,比较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负荷,从而引导生产技术向对环境影响负荷较低的方向发展。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上世纪关于纸尿布的一个争论。
纸尿布问世后,一直倍受争议,因为人们认为纸尿布要消耗大量用纸,对环境极不友好,而反对者认为布尿布在使用过程中会浪费大量水来清洗,同样会对环境有污染。最后通过一项对纸尿布和传统布质尿布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科学研究,得出纸尿布在环境综合影响上比布尿布反而低的结论。纸尿布从此才得以被广泛使用。
然而LCA虽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盛行,但是在中国一直只是处于研究阶段,而且国内搞这方面研究的是少之又少。所以说LCA在中国可以是忽略不计的。
这里要引进产品生命周期这个词的原因,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产品碳足迹只是生命周期评估的一个应用。也可以说是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个部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要做一瓶可乐的生命周期,会分析一瓶可乐从原料采集到最终废弃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如排放多少污水,排放多少废气等,而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则是其中的一个数据。所以说现在炒的很热的产品碳足迹、碳标签只是LCA在低碳方面的一个应用,而LCA反而在中国知道的人不多而已。
那么,为什么说LCA就是中国推行碳足迹必须逾越的,而且是鸿沟呢?如果您对LCA比较了解那就知道了。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如我们对一瓶可乐做LCA,那么我们首先要画出一瓶可乐从“出生”到“死亡”所走过的“足迹”。
我们简单列一下这个足迹,先是原料使用:水、玻璃、添加剂,然后储藏,出厂运输,到商店后储藏,被消费者喝掉,空瓶子回收(废弃)。
这是一个简单的生命周期。我们需要分析每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分析时我们会发现,对于产品的原料;即水、玻璃部分属于一种普遍原料,还可以作用于其它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中。
如生产可乐需要的一吨水,跟生产雪碧需要的一吨水产生的排放时一样的。所以为了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一致性与高效性。通常对于原料的排放分析都由权威部门进行研究,然后公布数据。
当然对于千差万别的产品原料,对于所有原料进行分析,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你永远不能说出产品的原料有多少种。所以就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库,然后不断的向里面添加原料的排放数据。
英国环境食物与农村事务部从90年代初开始建立国家数据库,到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数据最全的数据库之一。
韩国在97年也开始着手建立国家数据库,每年国家有固定科研资金,用于开发各种原料的排放数据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数据库也越来越完善。
在这些数据库里我们能够轻而易举的查到原料的排放情况,其中也包括CO2的排放。简单的如一吨饮用水,一块普通玻璃,复杂的如一斤大米,一斤牛肉等。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在进行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时更加准确,高效。
从建立产品碳标识制度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长期以来积累的数据库就起到了作用,由英国碳信托公司(CARBON TRUST)开发的产品碳标识以及韩国环境产业技术院推行的(KEITI)产品碳标识制度。他们在计算产品碳足迹的时候就充分利用了之前推行LCA而建立起的国家数据库。
对于中国开发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数据库就是我所说的鸿沟。因为我们在LCA方面的研究可以忽略不计,也更说不上国家数据库了。
那么我们在计算产品碳足迹的时候对于原料部分的排放怎么办,国内没有数据,靠自己去研究可以说基本不可行,而且没有可信度,只有参照国外的数据。
那么像在英国产一吨大米跟中国产一吨大米产生的排放到底有没有可比性,我们也无可得证。所以中国要想真正的开发产品碳足迹制度,建立国家数据库是必须的,而数据库的建立是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并不是短时间突击能建立起来的。中国在各界大呼要给产品贴上碳排放标签的时候。却没发现我们前进的路上还有一道鸿沟。
《碳中和时代》,老汪力作!
助你在碳中和时代找准自己的定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老汪聊碳中和。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