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景生物超过16倍的2021年业绩预增再次点燃了市场对新冠检测板块的热情。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核酸检测需求趋于日常化,市场需求与此前高峰时相比落差明显,IVD(体外诊断产品)行业高增长也难以为继。尽管欧洲、美国检测数量增多,以及全球新型变异毒株的出现、家庭自测产品的推广等,海外新冠检测市场扩容依然为头部企业提供了业绩想象空间,但如何应对红利消退后的发展,也是企业绕不开的命题。
热景生物预增超16倍
1月6日晚,热景生物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0亿元至23.5亿元,同比增加18.88亿元至22.38亿元,同比涨幅高达1684.65%至1996.97%。
热景生物称,2021年上半年,公司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获得德国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研究所(BfArM)用于居家自由检测的认证,可以在德国的商超、药店、互联网商店等销售,外贸订单爆发式增长;下半年,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测定试剂盒先后获得欧盟CE、英国MHRA、法国ANSM等主要经济体的自测注册/备案,尤其是第四季度受新冠病毒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影响,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居高不下,导致对新冠抗原检测试剂需求大幅增加,海外新冠检测试剂收入由此出现剧增。
爆发的业绩引起了资本市场上“热钱”的躁动。1月7日,热景生物股价强势上涨20%,以涨停价156.56元报收。
不过,热景生物提示,业绩大幅增长亦是因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国内新冠抗体检测试剂获证较晚影响,经营业绩相对较平,导致与2021年对比基数较小。
一个月前,同属体外检测板块的凯普生物发布了生物医药行业的首份2021年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实现净利润8亿元至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0.59%至137.14%,表现亮眼。
疫情的反复让全球新冠检测概念热度不减。平安证券、安信证券等多家机构相继表示,随着市场上对于新冠核酸检测需求的迅猛增长,行业内公司2021年有望获得业绩弹性。
国内市场“量价齐跌”
需要提醒的是,相对于2020年IVD企业的盈利情况,2021年相关公司业绩增速普遍出现减缓。
有相关上市公司工作人员对记者解读称,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虽然国内局部疫情时有反弹,但是整体新冠核酸检测服务需求量与2020年相比出现大幅减少,同时政府集中采购也使得核酸检测样本价格持续降低,国内新冠核酸检测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量价齐跌”的局面。
从国内来看,大范围的全员检测需求已经大幅下降,目前核酸检测需求集中在局部疫情反弹地区以及出入境流动较大的地区。另外,包括北京、广东、陕西、浙江等省市均开展了新冠试剂集采。2021年11月,国家医保局启动第三轮全国联调,指导各地进一步降低公立医院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价格和费用,单次核酸检测费用降低到40元以下。
据公开信息显示,广东省2021年9月将新冠核酸检测的价格由原来的20元/样本降至12元/样本,混合检测价格降至全国最低。北京自2021年10月26日起市内公立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单样本价格由80元/次降至58元/次,5样本、10样本混检价格分别降至18元/次、13元/次。
“出海”业务成新增长点
“虽然国内需求减弱,但国外疫情仍在持续,拓展海外市场是我们新的市场增长点。”上述受访人士表示。
公开信息显示,抗原试剂出口数据在2021年年末出现环比大涨。根据海关数据,编号30021500的试剂(主要为新冠抗原试剂产品)2021年11月出口货值约41.65亿元,环比增长近80%。其中,东方生物、艾康生物等所在的浙江省出口货值达到24.24亿元,环比增长54.35%,位居全国第一。
抗原检测产品价格也迎来拐点,欧洲市场抗原自测产品价格近期翻倍,而美国市场抗原检测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从出口市场来看,2021年11月我国新冠抗原试剂主要销往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希腊。其中,德国11月进口13.08亿元,环比增长179.24%,超过英国成为我国新冠试剂第一大进口国。英国和美国进口量居第二、第三位,进口量分别达到7.15亿元、3.46亿元,分别环比增长27.58%、179.24%。
据了解,浙江出口的试剂主要由东方生物、艾康生物等贡献,北京出口的试剂主要由热景生物等提供,福建出口的试剂主要由厦门宝太等生产。
2021年年末,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官网更新了取得国外标准认证或注册的医疗物资生产企业清单,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新增九安医疗、必欧瀚生物、东方生物获美国EUA注册认证。
安信证券认为,奥密克戎被发现、美国进一步推广家庭自检产品以及2022年1月份到来的春季学期,将持续刺激新冠检测需求。
有市场人士同时提醒:“从目前的政策以及民众健康需求来看,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向上的。但是,仅靠新冠检测业务无法实现长足发展,第三方医检仍然要回到常规业务,尤其是一些创新方向。对于没有赶上新冠红利期的企业,在非新冠业务方向上做拓展迫在眉睫,否则将被行业所淘汰。”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