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转折年 腾讯怎么做?

财经
2022
01/10
20:32
亚设网
分享


互联网转折年 腾讯怎么做?

2021年是互联网的强监管之年。


监管有两个方向。一是制定法律条例,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严格规范。二是出台产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实体产业,对违背产业规律、破坏产业生态的做法严格限制。

这种监管思路的起因是,部分互联网企业利用流量、资本无序扩张。粗放的模式创新、流量创新没有创造实际价值,平台税、流量费反而加重了实体产业的负担。

更深层次的背景是,国内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正在转换,监管层希望借此推动产业再平衡。互联网企业需要拿出高毛利加强技术创新、反哺实体产业。

2021年12月6日,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预测称全年中国经济增长8.0%,与国际评级机构穆迪预测一致。去年经济低迷、低基数“翘尾效应”抬高了增长表现,2021年真实增速或相当于疫情前的4%-6%。此外,房地产、老基建、重工业化旧动能正在落幕。

新动能将是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新基建、新能源、碳中和。(相关报道见《财经》2021年12月21日“中国承压稳增长”)

这在《“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有着明确目标。规划显示,目前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增长9%以上,软件业务收入保持年增长13%以上。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8%。按照“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数字设施、创新能力、产业转型、政务服务将是重点突破方向。

互联网转折年 腾讯怎么做?

网上零售、信息消费是互联网企业的长板。但从上述信息化规划目标来看,强化研发投入、IT项目投资,帮助产业提升数字化能力,推动工业企业上云,服务政务信息化是互联网企业下阶段的业务重点。

定位变了

转型不能仅视为政策刚性要求。从互联网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看,这不但符合商业规律,也是内在动力。

流量见顶不是新话题,早在四五年前这就是互联网行业的“灰犀牛”。疫情、监管只是将互联网行业的结构性矛盾提前暴露。其中的核心矛盾是,旧流量模式不再创造产业增量。

2019年之后,电商、教育、信息流、长视频、短视频等板块竞争加剧。长期低水平竞争无法带来互联网行业的产业升级,只能造成“内卷”。一批企业的利润无法覆盖流量成本。增长飞轮无法继续转动,亏损成常态。企业营销费用过高,随之而来的则是研发费用过低,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监管是两方面的。互联网企业部分业务短期内可能会受到冲击,但这也在倒逼企业改变发展模式。事实上,另一条路径已经浮现。新宏观环境、新产业政策、新一轮产业轮动,正在创造新市场需求。

其一,从宏观环境看,传统产业在利用新动能转型升级。比如,制造、能源、汽车、地产等行业不断引入数字化工具,推动增效降本、业务创新。此外,政府为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在加速政务信息化。

企业、政府的数字化需求激增。这不仅带动了数字经济的规模,还使得国内IT支出总规模快速增长。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年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下行叠加影响下,中国数字经济增长率为9.7%,是同期名义GDP增速的3.2倍,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石。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占GDP比重为38.6%。国内IT支出规模也在激增。国际调研机构Gartner预测,2021年中国IT支出超过3万亿,增速为7.7%。

互联网转折年 腾讯怎么做?

最直接的影响是,政企(政府、金融、工业、能源、制造)数字化是目前的最大市场。这里标杆多,容易诞生亿级大单。几家头部数字化企业都把政企赛道作为最大的增长点。今年1月,一位互联网背景的头部数字化企业高管对笔者直言,制造业将会是2022年的重点投入方向。

笔者了解到,为加快工业互联网试点推进速度,工信部2021年内发布文件称,需要培育15个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

2021年11月,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曾向包括《财经》在内的媒体介绍,腾讯WeMake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了该清单。目前腾讯云在工业领域服务了富驰高科,包括华星光电、三一重工、富士康、玲珑轮胎等重要企业。

其二,新产业政策已经出炉。在“十三五”时期,“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重心。2020年疫情后,数字经济的重心逐渐转向硬科技、信创以及自主化。智能制造、集成电路、通信产业、软件产业得到了更大力度的政策引导。

2021年是“十四五”的第一年,国务院各部门围绕数据、通信、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不断出台相关规划。

11月以来,仅工信部就连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四份政策文件。相关政策几乎覆盖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等全部领域。

互联网转折年 腾讯怎么做?

为保证产业政策能够成功落地,新的产业政策还配套了新的技术基础设施。2020年后,适度超前的5G建网战略、适度超前的IT基础设施建设策略使得产业轮动加速。截至2021年7月,国内已建成全球最大光纤网络、4G和5G独立组网网络,5G已建成基站91.6万个,占全球70%。

在未来,数据、通信、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将逐步释放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

其三,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需要硬科技做支撑。从过往其他国家ICT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的唯一方向便是技术创新,这也是监管层期望引导的发展方向。

欧盟2021年12月公布的《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统计分析了2020年全球2500家企业的研发支出。

报告中,中国入榜企业研发总支出1410亿欧元,仅次于美国(3436亿欧元)、欧盟(1841亿欧元),高于日本(1111亿欧元)。中国研发支出总增速18.1%,位居首位,ICT产业研发支出位居第二。华为(174.6亿欧元,第2名)、阿里(71.4亿欧元,第17名)、腾讯(48.6亿欧元,第33名)三家中国企业进入Top50。

互联网转折年 腾讯怎么做?

报告中也显示了中国企业的研发短板。如产业分布不均,关键领域投入不足。ICT互联网软件服务虽处于前列,ICT硬件生产制造却相对薄弱。

此外,芯片、能源、制造、医疗等板块和第一梯队存在较大差距。另一个问题是,入榜的其他国内互联网企业,把人力支出、IT基础设施支出纳入了研发支出,且占比较高。这种统计方式无法代表真实投入。

和钢铁、能源、工业等行业一样,互联网产业缺乏技术投入也将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毛利会随着竞争加剧下降,随之错过转型窗口。反之,长期高质量的研发投入不仅会创造持续稳定的技术红利,还会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

从宏观环境、产业政策、产业轮动三个角度来看,互联网企业高毛利、低投入且无益于产业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业务将逐渐被严格限制。科技创新、产业服务则是被提到了更高的优先级。

如何适应变化

产业发生剧变时,企业不仅需要转型意识,还需要紧跟环境做出实际改变。

作为国内几大头部互联网企业之一的腾讯是如何适应变化的?腾讯在未来产业调整过程中能否持续保持竞争力?这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

腾讯转身的动作其实在三年前开始。2018年9月30日,腾讯发起“930变革”,新成立CSIG事业群,提出在“扎根消费互联网”基础上,“拥抱产业互联网”。

2021年腾讯在组织、业务、研发、投资四个方向,均有更多实质性调整。这些调整至少在推动企业朝着新方向前进。

组织架构通常是企业战略调整后最先调整的板块。2021年4月,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致员工信中提出“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的新战略。这被视为2018年“930变革”成立CSIG后的最新战略调整。

调整后,腾讯企业发展事业群(简称CDG)下设立了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并宣布将首期投入500亿元用于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对包括基础科学、教育创新、乡村振兴、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公众应急、养老科技和公益数字化等领域展开探索。

上述调整目前尚处早期,CSIG的调整则进入深水区。2018年9月30日腾讯CSIG设立之后,该部门便持续扩张。3年前腾讯云员工总数仅为1000多人,CSIG员工数目前已超过1万人。

庞大的组织规模、复杂的业务条线、仍处于探索期的新领域对CSIG的组织效率、业务健康度提出了挑战。

2021年5月,CSIG曾展开组织架构调整,以此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To B的经营管理体系,并持续优化效率。当时,腾讯CSIG新增了区域业务部、业务经营管理部、技术委员会。在区域形成了销售、服务、协同能力,并形成了以投入、收入、成本、利润等为指标的业务健康度考核体系。此外,后端技术、研发体系和前段业务部门进行了有效拉通。

组织调整是第一步,公司业务才是最直观的体现。早期腾讯CSIG业务以公有云为主,服务互联网企业。不过,目前腾讯CSIG已覆盖30多个垂直行业,有9000多家合作伙伴,并推出了4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

从收入规模、收入增速来看,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已成腾讯的核心增长板块。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虽然仍处于投入期,不过目前正在形成良性循环。

互联网转折年 腾讯怎么做?

腾讯2021年三季度财报则显示,三季度营收1423.68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增值服务业务同比增长8%至752亿元,网络广告业务同比增长5%至225亿元。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收入433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超腾讯大盘。也就是说,目前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增速远超游戏、广告。

笔者统计2019年以来近11个季度的数据发现,腾讯游戏、广告收入占比正在逐渐下降,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占比逐年上涨。2019年一季度,该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仅为25.5%,2021年三季度增至30.4%。营收增速长期保持在20%-50%之间,毛利保持在30%左右。

汤道生此前对笔者表示,他最关注的问题是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ToB业务基本逻辑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获得信任,持续扩大业务范畴、客户服务范畴。在此基础上补足产品建设、能力积累,完善管理流程,提高组织效率,收入、毛利、市场份额等指标会自然体现。

腾讯在数字化领域的业务还在深扎。腾讯早期是产业领域的“门外汉”,如今组织、业务、策略都随着深扎行业而发生了变化。和产业链上下游,以及生态合作伙伴的关系也在进一步深入。

2021年5月,腾讯引入了德国软件企业SAP中国区总经理李强。李强任职腾讯副总裁、腾讯智慧工业和服务业总裁,负责工业、能源、终端、文旅、地产等业务。

李强曾对笔者阐述腾讯在工业领域的策略。首先是深耕行业、培育灯塔,针对每一个细分行业,设计各业务线的组织方式,让销售服务、产品交付、后端研发更了解一线客户。其次是构建能力,形成know-how,建起解决方案、样板客户、合作伙伴之后。第三点是联动区域,提升在地化服务能力。

一位了解数字化企业经营管理的资深技术人士曾对笔者表示,腾讯这类平台型数字化企业研发投入高、管理成本高,为保持持续健康经营,毛利要超过30%的“吃水线”。一些业务健康、组织高效高的To B企业毛利率甚至可能达到40%。在他看来,腾讯在企业业务市场还有持续提升的空间。

研发投入是观察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指标。互联网企业在进入新的产业阶段时,研发投入将直接决定未来的转型力度。

笔者根据腾讯财报测算,近五年来腾讯研发投入平均增速超过25%。2018年后,腾讯研发支出进入快车道,营收中占比持续提升。

2016年腾讯研发投入仅为118亿元,2020年扩张至390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为379亿元,全年可能将突破500亿元。此外,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不断上升,2018年这一数据为7.3%,2021年增至9.1%。

互联网转折年 腾讯怎么做?

过往腾讯研发投入集中在互联网方向,2018年后腾讯业务板块逐渐调整,研发投入方向也在变化,服务器、数据库等产品被写入财报。腾讯星星海自研服务器、自研云原生数据库CynosDB Serverless目前已投入使用。自研数据库在金融和政府领域实现了落地应用。

半导体也是腾讯正在取得突破的最新领域。汤道生曾对《财经》等媒体表示,在业务需求强烈的场景,腾讯有长期的芯片研发规划和投入。

过往国内IT企业的自主创新最大障碍是,以政策补贴、工程运动为导向的创新缺乏市场需求,更缺少场景验证,因此无法长期持续。

一位IT产业资深技术人士对笔者表示,“采购量小,或是即使采购后设备也被闲置,这是过去IT国产化反复踩坑的教训”。

在他看来,这一轮自主化进程基于企业自身业务,以市场为导向,还要在客户使用中反复检验,因此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得以建立。华为、腾讯、阿里等企业目前作为市场化主体,将在IT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企业的战略投资、财务投资通常要考虑和自身业务产生协同作用。腾讯的投资版图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2021年12月,腾讯宣布以中期派息方式,将所持有约4.6亿股京东股权发放给股东。本次派息后,腾讯对京东持股比例由17%降至2.3%,也不再为其第一大股东。入股京东曾被视为腾讯在移动互联网阶段的最重要投资,其战略协同、流量合作后续对国内互联网产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减持京东的同时,腾讯还在把投资目光转向前沿科技(芯片、半导体、硬件以及AI等)领域。2021年8月,腾讯入股了深度学习芯片企业燧原智能。12月,腾讯参与了GPU芯片研发公司摩尔线程、AI视觉芯片公司爱芯元智的融资。此外,腾讯在2021年还投资了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包括生物制药公司华毅乐健,智能医疗公司睿心智能和药物研发商极目生物。

放缓或收缩互联网领域的投资,不仅符合政策要求,也符合腾讯自身战略需求。不过,前沿科技领域投资未来将与腾讯业务的协同关系还有待观察。

可能面对什么挑战

2021年末,腾讯时隔多年发布集团最新品牌片《助力实体经济》,该片阐述了腾讯在智慧能源、智慧交通、AI 种植、智能制造、智慧零售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场景的业务。总结过去三年助力实体经济实践的基础上,表达了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

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中,腾讯一系列转变较为及时。不过,在“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新战略的过程中,腾讯还有更多挑战。

在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将成为腾讯发展底座,牵引所有核心业务的同时,其业务商业化仍然有待设计规划。基础科学、教育创新、乡村振兴、碳中和、FEW(食物、能源与水)、公众应急、养老科技和公益数字化等领域在短时间内会处在投入期。

在疫情冲击、互联网监管中,腾讯现有的增值服务、网络广告业务面增长、合规的双重压力。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在此背景下,承载着更高的期望值。

经历2020年高速增长后,数字化市场正在进入调整期。主要云与数字化企业仍处于高投入阶段。业务增长、研发投入需要长期耐心。过去几年企业IT支出存在浪费,数字化投入无法量化评估。在宏观环境持续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IT支出更谨慎。更精细化地衡量数字化投入和产出是正在发生的变化。

此外,产业服务需要强化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需要积累行业Know-How,对细分产业长期加深理解。其体系搭建通常需要3-5年乃至更长时间,业务周期甚至会长达5-10年。

此前李强对笔者提到,目前国内在高端制造,能源钢铁等领域的数字化能力和第一梯队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腾讯作为数字化领域的新企业,仍需要向包括SAP、微软在内的国际To B大老厂学习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销售、研发的体系。

不过,随着国内数字经济逐步发展,其中的矛盾也将在发展过程中逐一化解。产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变化的企业,也将在产业轮动过程中持续保持竞争力。

(文章来源:财经十一人)

文章来源:财经十一人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