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2022年国考人数史无前例地突破200万,报录比达68:1。与1994年首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招考相比,28年间国家公务员招录人数从490人增长到31242人,增长了64倍
2021年12月11日,江苏省淮安市清中学考点,考生考完下午的申论科目走出考场。当日,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开考,江苏省淮安市考区共设16个考点、905个考场,参加考试人数达27000多人。图/IC
文 |《财经》实习记者 张一雪 周怡然 记者 邹碧颖
编辑 | 王延春
1月9日晚,国考笔试成绩放榜,有人欢喜有人忧。成绩出炉后,过线国考的人将卯足劲准备面试,没上岸的同学或转战春招,或游向省考潮。
而今,毕业生的就业风向正在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考公大军。清华大学最近发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其中15.8%进入党政机关、30.3%进入事业单位、23.8%进入国有企业,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就业比例在下降。
就读于北京一所211学校的新闻系硕士生安圆(化名)也是参与2022年国考的一员。她报名了国考、京考、京选(北京市选调生)、山东省考,并为这几场考试准备了半年之久。安圆告诉《财经》记者,当毕业季来临时,周围很多同学决定去考公。
实际上,当下的就业市场僧多粥少。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另外,疫情冲击之下,失业者也在寻求重新进入就业市场的机会,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3%。他们的就业需求同样不可忽视。
2021年,实体经济处在疫情与政策的双重震荡中。旅游业、酒店业尚未完全恢复元气,互联网、房地产、教培等行业也正在剧烈地收缩,爱奇艺、快手、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公司纷纷裁员,到年底,许多大厂都传来了关闭招聘通道、大幅缩减岗位名额的讯息。
就业寒冬之下,公考的竞争愈发激烈。
在国家“保就业”政策下,今年国考招录人数首次突破3万人,但报名人数也水涨船高地突破200万人。出乎意料的是,西藏阿里邮政管理局一职位因不限专业、不限政治面貌、不限基层工作经历吸引了20813人报考。在经济发达地区,省考和市考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国考。
回顾二十多年前,这一代年轻人的父辈们很多正从机关事业单位辞职,选择投身市场经济、经商创业,掀起“下海潮”。而今,潮水正在发生逆转,随着经济大环境和公司就业的不确定性上升,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因其稳定性越来越受年轻人青睐。
在不稳定的就业市场中寻求稳定
很多人用“稳定”解释选择考公、走进体制内的动机,用“不稳定”形容当前的就业大环境。
决定考公之前,安圆曾在京东公司实习。起初,安圆沉浸在入职大厂的新鲜感中:公司名气大、福利多,为员工提供免费晚餐、免费班车,加班后还有打车报销、下午茶、餐补等等。但“双11”的来临改变了安圆的想法。
2020年备战“双11”前夕,公司大楼里挂满红色条幅,写满了“热爱”“追梦”等词语。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安圆所在部门的同事几乎每天加班到深夜,一些员工直接睡在行军床上,而大部分人连行军床都没有。直到11月11日凌晨,正式员工还要在工位前继续蹲守。
那一晚,像安圆这样的实习生能够稍早离开公司。在寒风中等车时,安圆站在灯火通明的公司大楼前,看着班车一趟接一趟运送员工们回家,打车软件上排队的人数从2000人逐渐减少到900人。就在这一刻,她突然意识到,所谓的“实习福利”根本不是“福利”。
“正常下班时间是6点,但免费晚餐7点供应,下班班车最早7点出发,加班得到很晚才能打车报销,这些福利仿佛都是为了让员工加班而设。”安圆认为,大厂工资虽然相对较高,但除了技术岗员工,大部分人的工作简单而重复,“大家说着互联网黑话、做着PPT,创造出来的价值不过是供养了公司老板和资本家,我们的意义仅限如此吗?”
安圆确信自己不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她喜欢稳定的工作,能长久地在一个岗位上创造价值,无需担心突然失业,并享受与付出相匹配的待遇。同时,她也认为,现实情况并不是特别友好,“受疫情影响,许多人经历或者听说民营企业裁员之后,大家更向往稳定的工作,而公务员在他们看来或许就是稳定的最后选择。”
实际上,疫情发生后,中国的经济形势以及就业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很多中小企业遭遇破产或者在生死线上挣扎,即便是大公司的员工也面临裁员风险。与此同时,由于今年银行贷款收紧,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局促,出现减招慎招的现象,招聘形势也相对紧张。
这其中,曾一度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蓄水池”的教培、互联网等行业面临严监管,也造成了一些岗位流失。
据统计,在中国教培市场共有70万家教培机构,吸纳了上千万从业人员。2021年7月,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政府陆续发布实施文件,教培行业的就业明显降温。据智联招聘《2021教培行业人才市场分析报告》,教培行业7月发布职位数比政策发布前的3月下降32.4%,原教培从业者中51.4%已为离职状态,25岁以下群体的离职比例达57.6%。
中公教育总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财经》记者,“双减”政策出台后,很多教培行业的员工面临失业,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群加入到教师招录和考公行列。“今年国考报名人数突增,一方面是原因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应届生报名人数增多;另一方面,今年考公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来自教培行业。”
教培行业的再就业,具体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今年的考公形势尚未可知。但很明显的是,与父母终身固守单位不同,经过多年市场经济与自由流动就业环境的洗礼,人们的就业心态也出现了一定代际变化。辞职、失业、换工作、流动,在年轻一代群体中更为常见。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指出,随着“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人开始步入就业阶段,他们拥有全新的就业观、生活观、人生观,从而影响其就业行为和中国的就业市场。在这诸多因素的作用下,2021年就业问题表现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年轻人失业率高。
这也导致了应届生与往届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共同内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三季度高校毕业生进入秋季求职高峰期,就业景气指数环比有所下降,表明本季度求职竞争较为激烈。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周满生向《财经》记者分析,公务员热背后是就业市场的不稳定,而公务员是比较稳定的一个职业,同时这一职业有保障、有福利。公务员队伍这么多年来吸引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进入到公务员体系中的人来讲,前途也比较明确,“只要不犯错误,就能有比较好的职业前景”。
周满生同时认为,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曾经开创了许多新职业,也给有探索精神的青年人一定的创业机会,一夜暴富的神话也激励了很多人,特别是IT行业的人才,他们中很多人辞职去创业。但是这些年实践下来,创业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没有真正具备那么好的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之下,考公热也是一种全球现象。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疫情重新燃起人们对公共部门的兴趣,一方面,疫情增强了人们的公共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在目前的经济衰退期,人们缺少其他选择,而公共部门的工作条件就显得相对具有吸引力。
国考内卷化加剧,京考、省考人气高涨
安圆在2021年夏天曾进入国家部委实习。以介乎局外人和局内人的视角观察和体验公务员工作之后,安圆更加坚定了考公的选择。
“机关工作和想象中很像,每天都在写材料,但又很不一样,我在这里看到了很多有才华有志向有情怀的人为一个方案日夜斟酌、调研梳理,尤其当实习结束后,回到校园,在身边看到当时接触过的一个方案落地,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成。”
安圆自认为打小便是一个有理想主义情结的人,经历机关实习后,她觉得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一些人的生活变好,也算实现了个人价值。
但现实看起来比较艰难,国考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今年国考人数史无前例地突破200万,报录比达68:1。与1994年首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招考相比,28年间国家公务员招录人数从490人增长到31242人,增长了64倍;报名人数从4400人增长到212.3万人,增长了482倍。
公考市场辅导机构的发展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趋势。1999年,中国大学开始扩招,2003年刚好进入高校毕业生的爆发期。同年,李永新正式成立中公教育(002607)。2019年9月,中公教育市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继好未来、新东方之后,第三家市值破千亿的民营教育公司。
这些年,国考升温,导致省考、市考热度也随之高涨。2022年度深圳市考招录974人,最终报名人数超15万人,平均竞争比达156:1。浙江今年计划招考公务员6211名,数据显示已有26万人完成缴费,最热竞争比1992:1。广东省虽然没有公布最终报名人数,但在去年人数达40万的基础上,有机构预计今年报考人数或将突破50万大关。
目前就读于广州一所985高校的大四毕业生罗敏敏就将公考重点放在省考上,她认为国考竞争太激烈,上岸概率不高,“只能说重在参与,体验下国考的题目和氛围,为后面的省考做准备。”罗敏敏本来计划“巡考”——跨省赶场考试,但江浙沪省考撞在同一个周末,加之受疫情影响,连着两天赶场考试也变得不现实。
华图教育广东一分校老师告诉《财经》记者,广东省经济发达,尤其在沿海发达城市,公务员工月薪基本都在一万元以上。除了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编的待遇相对其他省份也更好,所以很多广东省之外的人也会来报名。
而京考,虽然报录比不高,但对报考资格要求较高。对大部分应届考生而言,京考不仅仅是普通的省考,它和国考一样成为很多京外生源企图获得北京户口、从户籍上扎根北京的途径。
安圆告诉《财经》记者,京考主要面向拥有北京户口的人,如果是社会人士,只有拥有北京户口才可以报名京考,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京内高校的京外生源可以直接报考,京外高校的京外生源,还要在最高学历期间获得各种校级荣誉称号才能满足报考资格。
一位已在京工作七年的北京市公务员向《财经》记者透露,曾有应届毕业生向他咨询应该如何选岗,他直言自己比较看重平台,能选层级高的就不选层级低的。这里的层级不仅是职位层级,还包括工作地点的行政层级。
北京的行政级别为省级,但作为首都、最靠近核心,在这里做公务员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对于想在公务员体系中长远发展的人来讲,京考和国考重要程度相当。
当然,相比于后期发展,现阶段的考生更迫切的目标是“上岸”。山东财经大学的大四毕业生陈照向《财经》记者坦言自己的迷茫,他觉得自己的学历在就业市场优势不足,“试过找工作,但合适的很少”。陈照周围的同学要么在考研,要么在考公,要么在考编,也有很多人同时做三手准备,考虑自身现状以及家庭情况之后,陈照决定将重点放在考公这条路上。
因为复习时间不长,陈照对国考“上岸”没抱太大希望,不过国考之后还有省考和事业单位考试,在找到工作之前,陈照会一直考下去。
在决定未来人生的走向上,考公似乎正在成为与考大学同等重要的事情。
《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黄灯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指出:公务员考试相比别的选择,意味着相对公平的竞争,也负载了稳定的期待。对普通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公务员不见得是最好的职业选择,但却是最能告慰父母的艰辛付出、最能兑现一纸文凭价值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条路能否走通,往往成为判定这个群体是否存在上升空间的隐秘标尺。
“上岸”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稳定生活的遥远想象,这场盛大的赛事虽然激烈,但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在确定性越来越匮乏的当下,仍然值得用力一搏。
(娄在霞 HN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