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曙就是这样一个人
——写在长篇纪实文学《77人的“78天”》正式出版之际老曙出长篇了,既为他高兴,也为他悲哀。老曙是谁?老曙叫王景曙,《镇江日报》的一名记者。说他是高级记者也好,说他是普通记者也行,跟老曙讲这些,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说他不在乎,真的不给个高级记者,他会很气愤。真的给了他了,他又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老曙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经常被我叫做“老鼠”,他还乐滋滋地说,叫“老鼠”好,老鼠会打洞,有钻研精神,我没有。要是真的像老鼠,可能一切会有所改变。他所讲的改变,一定是他自己。与老曙认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没有记错的话,应当是1983年,那时我在江苏省冶金经济管理学校担任团干部,由于喜欢文学,带着学生成立了一份杂志叫《冶校青年》,吸引了学校一批文学爱好者。那时候,我经常与《镇江市报》年轻人专栏的范德平老师、丁卉老师联系,还有晚一、两年认识的方范老师、景异玮老师,他们则不断地将我介绍给其他单位的文学爱好者。马季、董晨鹏、张旗、张坚强、王明法,都是各位老师介绍和推荐的,当然,也包括正在镇江医学院上学的王景曙。也正是从那时起,我们就算相识了。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当年的文学青年,交往最多的也就是老曙。《77人的“78天”》这本书,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也不好作什么评价。从作家王桂宏的介绍以及格非等的推荐来看,应当很有质量。因为,老曙是个聪明人,脑子非常管用,想做的事,只要认真去做,都会做得有模有样。可就是这个聪明,既是老曙的优点,也是老曙的弱点。优点不用说,他写了那么多作品,没有这个优点,不可能写得出来。弱点则更值得一谈,那就是随性、懒怠,否则,不会等到今天才拿出第一个长篇。按照他的聪明,早在二十年前就该拿出长篇,不管是纪实,还是小说,都该早就有了长篇。所以,在为他高兴的同时,真的也为他悲哀。要是放在二十年前,他拿出这样的长篇,那除了高兴,不会再有别的。自然,这样的话,也只有我才会对他这样说,更多的人,都是为他的长篇高兴,而我,真的在为他高兴的同时,为他悲哀。不然,他的成就会大得多。由于我后来从文学转向经济,文学作品极难得去碰,难得涂出来的作品,也都是自我欣赏。但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还是有一些基础的。对老曙的文章,也经常拜读拜读。尤其是他在《镇江日报》评论部当主任时,对我这个已经专写经济评论和时事评论的老朋友,可从来没有照顾过。也许是各自的视角不一样,我是站在经济角度写评论,很多时事评论也都被注入了经济元素。而他是站在文学角度写评论、看评论,可能对问题的看法存在不同之处,对我的评论“看不上眼”,也很正常。他负责评论的那一段时间,我与他都在《新京报》发了不少评论。特别是于平老师在《新京报》当编辑时,可能写作风格一致,发的评论确实不少。后来,于平老师“下海”经商去了,与《新京报》有过一段联系,写过一些评论,后来就越来越少了。主要是年龄大了,思想跟不上年轻编辑们的思维。从文几十年的老曙,在《萌芽》等纸媒发表诗作百余首,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还在《光明日报》等发表评论(杂文)500余篇,算是成果不错了吧。而《77人的“78天”》可能就是他的一个小巅峰吧。只是,不知道这部长篇通讯的出版,会不会一扫老曙随性、懒怠的习惯,让其一发而不可收呢,作为老朋友,当然希望,希望不要让我再一次为他的又一部长篇感到悲哀。老鼠会打洞,既然打了一个“洞”了,那就继续打,多打他几个“洞”,也好让我不再为他出版一部长篇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悲哀。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谭浩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