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金融助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财经
2022
01/13
16:40
亚设网
分享

作者|黄剑辉「中国民生银行(600016)研究院院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期

《中国金融》|金融助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2021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

我国金融服务制造业发展现状

国内金融服务制造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制造业处在宏观经济“三期叠加”阶段,传统制造业逐步淘汰,而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在此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贷款占比长期低于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至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29.3%、29.4%、27.17%、26.2%。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20年,我国银行业新增制造业贷款2.2万亿元,超过前5年总和,占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的11.22%。

截至2020年末,38家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达10.6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533.08亿元。从银行类别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制造业贷款的投放力度较大。截至2020年末,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合计为7.26万亿元,占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投放总额的68.34%,占比较上年末下降0.95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合计为2.46万亿元,占比由2019年末的22.32%提升至23.20%。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制造业贷款投放占比相对较小,截至2020年末,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制造业贷款占比分别为6.51%和1.95%。

《中国金融》|金融助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明确政策导向,凝聚发展共识。在政策驱动和业务发展需求推动下,商业银行纷纷提高站位,制定服务制造业相关政策,调整金融支持方向和结构,加大制造业融资支持力度,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比如,中国工商银行(601398)2020年在全行开展“制造业金融服务提升年”活动,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中国农业银行(601288)印发《关于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制造业重点营销方向,提出积极拓展优质客户群体,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强化政策保障等新举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了邮储银行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完善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突出重点领域,注重结构优化。重点服务方向有:一是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二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三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项目。例如,农业银行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布局、技术改造方向、消费升级趋势以及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邮储银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建立制造业重点支持名单,将制造业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库;招商银行(600036)印发《新动能客户经营管理体系落地实施方案》,明确对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多个制造业行业重点支持。

完善配套机制,加大资源倾斜。商业银行通过完善战略定位、风险偏好、考核激励和资源配置细则,加大制造业政策落地。一是优化制造业授信评审机制,结合行业成熟度、发展趋势和风险状况,细化制造业细分行业授信准入标准,避免授信评审“一刀切”现象,提高审批时效;二是转变考核激励机制,提出制造业贷款的余额、增幅、结构等专项计划目标,并层层分解,完善制造业贷款尽职免责规定,健全制造业贷款“敢贷、愿贷、能贷”机制;三是加大资源倾斜,建立制造业专项贷款额度,将贷款到期的规模优先用于支持制造业贷款投放,对制造业客户、中长期贷款FTP计价和贷款拨备计提给予优惠。比如,中信银行(601998)通过下调风险资本考核权重、暂停存贷比考核等措施,鼓励多投放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邮储银行优先满足制造业贷款规模需求,在贷款定价审批时予以重点支持和倾斜,并扩大分行对制造业重点客户的审批权限,采用平行作业、项目预审和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快授信审批;光大银行(601818)配置专项贷款额度,将贷款到期腾出的规模优先用于支持制造业贷款投放,并额外配置专项增量规模用于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效。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主要商业银行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应用,通过信息识别、反欺诈、风险画像、自动化审批等科技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信用评审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前瞻性,进而提升对制造业服务效率,缓解制造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例如,建设银行(601939)推出了依托大数据的信用类创新产品,如创业贷、信用贷、POS贷、善融贷、结算透等“十贷一透”产品支持制造型小微制造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提供“战疫贷”“云义贷”等专属产品,满足制造型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及解决了缺少抵、质押物的难题。

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多元需求。主要提供的非传统类信贷服务有:一是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以制造业供应链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设计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助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二是丰富跨境金融产品,为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金融服务,通过项目融资、出口信贷等产品,支持制造业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大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政府项目应收款抵押等,推动优化抵押流程;四是加快推广投行业务,积极开展发债、投贷联动、产业基金、并购贷款、ABS等业务,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提高科创型企业融资产品的匹配度。

加强金融服务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优化MPA考核方式。MPA制造业贷款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目前的考核规则和维度多层嵌套,既要考虑制造业中长期(信用)贷款当季增量,又要考虑与当季全行新增贷款占比,还要考虑该新增贷款占比与上年同期及银行同业的比较,涉及的变量多,不利于商业银行对制造业贷款计划进行定量监测和主动把控。建议在明确指标考核口径的基础上,简化计算公式,制定制造业贷款(含中长期、信用贷款)的年度增速目标,并据此将增量目标分解到季度按序时进度考核。

加强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有其特有的行业周期和经营特点,其融资期限结构偏中长期,为保障金融支持制造业经济的可持续性,银行需要充足的长期资金来源。建议央行出台相应的专项长期资金支持方案,通过定向再贷款或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定向降准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操作,补充商业银行长期资金来源,为加大金融对制造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行业企业推荐和运行统计分析。先进制造业技术门槛高、投资金额大,技术路径不确定性高,银行难以有效把握其政策方向,特别是对于如何界定好企业、好技术没有统一标准,建议国家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尽快明确对制造产业的扶持目录,出台优先支持的企业和技术名录;同时,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在明确先进制造业产业分类及统计范围的基础上,加强相关产业投融资、产业运行情况等统计数据的跟踪发布,便于金融机构统计和相互交流数据,及时跟踪和挖掘相关的投融资机会。

加强征信数据支持。建议推动工商、税务、征信、企业ERP等数据的互联互通,帮助银行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对制造业企业的信用评价能力,从而减少对传统抵质押手段的依赖,加大金融业对制造业的综合支持力度。

加强产品及模式创新支持。加大创新型制造企业的产业扶持力度,推动金融支持生态建设。一是通过产业基金等方式扶持和孵化高端制造、创新型企业,克服初期融资难的问题;二是鼓励商业银行通过投贷结合业务模式服务信息技术、机器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技术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优质成长型企业;三是推动优质企业挂牌上市,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商业银行后续跟进客户的金融服务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扩大财政贴息项目的银行参与范围。为应对疫情发生后新形势新变化,稳定制造业投资、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多地地方政府出台了财政贴息政策助力制造业融资。建议监管机构协调统筹,为更多商业银行提供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项目机会。

形成多渠道融资格局。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仅靠商业银行远远不够,需要形成有主有次、多种融资渠道并举的格局。一是建立地方中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从政策性金融体系来看,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有专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性银行。二是进一步推进商业性金融制度的完善,培育和发展更多客户定位为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民营银行。三是进一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小微企业债、创新创业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金融工具的优化升级。

建立支持制造业发展长效机制。一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提供有差异的信贷政策和授信管理指引;二是降低银行的风险溢价,加速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从实质上缩小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利差,鼓励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三是鼓励金融创新,借助金融科技不断完善现有金融产品提供创新金融服务,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责任编辑  许小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张泓杨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