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健康拟斥资13.8亿元回购股份回购 打造中国式HMO的行业标杆

财经
2022
01/14
10:31
亚设网
分享

平安健康拟斥资13.8亿元回购股份回购 打造中国式HMO的行业标杆

1月13日,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1833.HK)以每股27.75-28.4港元的价格回购38万股股份,斥资1051.11万港元。


从资金面来看,公司延续去年回购的热情频频出手,截至13日,在年内连续进行回购。此举延续了去年12月平安健康公告的最大回购10%股本的计划,拟使用的最高资金总额约人民币13.8亿元,凸显了管理层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此外,南下资金也在不断增持公司股票,据公开数据,最新港股通持仓比例已经达到10.45%。

平安健康行情的回暖,一方面与互联网医疗板块整体遭遇大幅回撤后估值修复有关,更重要的是公司本身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提升了估值中枢带来的价值回归。

战略升级指引新方向,多维优势打开成长空间

去年10月,平安健康宣布启动了战略2.0升级深化,并提出“HMO健康管理+家庭医生会员制+O2O医疗服务”将会成为公司新的商业模式。

其中,HMO 模式的落地推行正是平安健康价值重估的重要支撑。HMO模式本质就是将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相结合的一种模式,用户在向保险机构支付了一定费用后,即可获得与相应保险机构有合作的医疗机构的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商业保险深度参与医疗支出,对于缓解我国巨大的医保压力十分重要。而且,我国的医疗资源结构性问题突出,大型公立医院掌握了绝大部分优质资源,使得过多患者无论大小病均涌入大医院,因此需要更多市场化力量来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根据海外成功经验,HMO模式恰恰可以利用保险机构的独特市场地位,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此外,从用户角度来看,相对于病后赔付及治疗,其更希望能享有充分的病前健康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正是HMO模式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基本逻辑。对于保险机构来说,充分利用其掌握的医疗资源帮助用户实现病前的预防,既能提高用户对于HMO的粘性,也能降低相应保险业务的成本,进而实现共赢。

自平安健康引入HMO概念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许多机构都在尝试根据自身禀赋来推行这一模式,但就目前来看,最有可能率先实现的仍是平安健康。

从平安健康的具体战略规划来看,其本质是通过打造“家庭医生”这一核心枢纽,覆盖用户的健康管理、亚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和养老管理等五大服务管理场景,并贯穿会员的线上导诊、线下资源对接、治疗陪同,以及后续的康复全流程。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家庭医生”并非仅仅是扮演一个线上问诊的角色,而是能够从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帮助用户,让用户能更省时省力省心地找到合适的医疗服务。

顺沿这一逻辑,线上线下结合也就成了推行新战略的必然选择,而这也正是平安健康优势的集中体现。平安健康拥有着庞大的线下医疗资源,能够最大限度为用户提供合适的医疗服务。截止2021年9月30日,平安健康已经与超过4000家医院、18.9万家药店、1800家健身机构、约1700家体检机构、约8.3万家医疗健康机构合作。

要能充分认识到平安健康HMO模式的优势所在,需要将其置于整个平安集团的战略蓝图中考虑。在传统保险经历转型的背景下,平安集团寻求打造一个医疗健康生态圈,来为用户提供更多高价值服务,作为生态圈的旗舰,平安健康会受到集团更多资源倾斜,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供需两端的资源都有了足够的基础保障。平安健康拥有约2000名成员的自有医疗团队,以及4.65万外部合作医生专家。

而且,由于新战略下平安健康不再提供免费问诊服务,对于C端用户的吸引力可能有所减弱,未来主要客户来源将会是B端,平安集团拥有2.2亿金融客户,覆盖大中型企业员工数0.7亿人,包括平安养老险、健康险、银行、产险等专业公司。此外,B端用户的付费意愿往往更高,其ARPU值往往会是普通用户的2-3倍,量价齐升的驱动下提升了平安健康长期业绩增长空间。

互联网医疗行业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板块整体在2021年遭遇了较大回撤,不少公司的估值都达到了历史低点,充分反映了市场的悲观预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我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医保压力大等问题依旧突出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依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规范发展更有利于提升行业进入壁垒,有利于头部企业以更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建立优势。

HMO作为一种被国际巨头证明过的有效模式,成为了行业当下转型的最优解。平安健康依靠技术、资源优势打造了中国式HMO的行业标杆,商业模式转变为会员制收费,提升了单用户价值和用户粘性,业绩增长的确定性和空间得以提升,这意味着随着新战略的逐步落地,平安健康正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CIS)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