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多位财政金融部门人士出席“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苏河湾峰会”,就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进对外开放、支持科技创新、资管机构整改进展等市场关注热点发声。
许宏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强调,2022年,财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严守财政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隐性债务,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推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谈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许宏才表示,近年来,财政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开前门、堵后门”,强化地方政府债券“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不断完善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体系,提高财政可持续性。
一是平衡好促投资与防风险的关系。在确定新增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时,努力实现促投资和防风险的平衡,坚决防止债务过快增长影响财政运行。
二是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有效投资的带动作用。指导地方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领域,重点支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带动效益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坚决不“撒胡椒面”。
三是强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指导地方合理把握专项债券发行节奏,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避免债券资金闲置,对专项债券项目实行穿透式监测,开展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压实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的管理责任。
四是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举债行为。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后门”,着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硬化预算约束,完善常态化监督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依法依规依纪组织实施问责,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倒查责任,终身追责。
刘桂平: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表示,“双循环”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要坚持问题导向,秉承开放理念,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双循环”的广度和深度。
在推进对外开放方面,刘桂平强调,金融部门要抓好已有金融开放措施有序有效落实,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扎实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空间,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努力构建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要充分挖掘我国市场容量大的潜力,统筹谋划内需牵引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刘桂平表示,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资金供给,推动构建更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支持城乡居民提高消费意愿,增强持续消费能力。
刘桂平表示,要充分发挥好接续转换的市场化货币政策工具撬动作用,深入实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对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持续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要紧紧围绕“卡脖子”融资需求,推动完善金融创新体系,特别要发挥好资本市场推动科技创新的作用,支持健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体系,尽快形成“科技驱动—现代金融—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另外,要充分认识农村发展在“双循环”中的特殊地位,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精准把握农村地区特别是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持续巩固和完善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政策体系,扎实做好粮食安全、种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
曹宇: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清零
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
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介绍,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银行业保险业已于2021年底基本完成资管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总体符合预期。
截至2021年末,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清零,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任务,特别是中小银行已按时完成整改工作,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保险资管产品基本实现净值化转型,产品投资运作进一步规范。融资类信托占比不断下降,通道业务大幅压降,不合规信托项目累计压降超过80%。一些复杂嵌套、池化运作等高风险业务得到整治清理,资金空转、脱实向虚情况得到根本扭转。
曹宇表示,将加快发展专业化特色化的机构队伍。银保监会将继续坚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稳步推进理财公司和保险资管公司批设工作,做好已开业机构的运行评估,积极探索中小银行设立理财公司的模式路径,落实扩大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政策,建设各展所长,有机合作、同生共存的生态体系。
在监管层面,他强调,银保监会将持续完善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逐步形成贯穿监管机构经营主线的监管法规体系,全面覆盖公司治理、投资运作、销售消保、风险内控等关键环节。既要考虑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的差异化特点,又坚持严格落实资管新规统一标准,与其他资管机构同类业务监管要求保持一致。
将持续加强专业化监管能力建设,坚持以机构监管为基础,统筹协同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强化非现场监测和大数据筛查功能,对资管业务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将加大现场调查、现场检查力度和频度,综合运用监管提示、监管通报、行政处罚等手段,对违规行为保持高压震慑。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