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进行核心系统转型升级?

财经
2022
01/20
22:41
亚设网
分享

银行如何进行核心系统转型升级?

商业银行的核心系统升级到底要怎么做?

2022年1月18日,一本名为《“核”聚变-核心系统转型之路》报告在京发布,这本书由阿里云智能新金融&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刘伟光携团队内资深专家们撰写,其目的是探索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核心系统转型的体系以及落地路径,这本书凝结了撰写者们四年多的行业实践。虽然撰写者们都是技术专家和架构师,却力求用平实的语言描述想法将最干货的东西表达出来,也正是因为倾注了实践与心血,撰写者们将其爱称为“核心转型路书”。

“核心转型路书”的诞生,有一个时代的背景,那就是商业银行的分布式架构升级,过去几年,银行的系统升级已经从外围逐步向核心系统演进:2018年-2021年期间,民生银行(600016)、中信银行(601998)、邮储银行的分布式核心,相继改造完成并投产上线。然而对于更多的商业银行来说,核心系统的转型依然要摸着石头过河。

“核心转型路书”应运而生。可以说,它既是一本银行核心系统的转型指南,也是一本避坑指南。表面上,“核心转型路书”说的是银行核心系统的转型,但是撰写者们内心清楚,转型的目的是帮助银行解决如何成功实现业务敏捷问题,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

银行如何进行核心系统转型升级?

此岸到彼岸

“核心转型路书”是问题与实践导向的。

银行如何进行核心系统转型升级?

刘伟光是此次“核心转型路书”的发起者。从2017年开始,他就投身到用银行分布式架构转型的事业中来。四年间,他和团队跑遍了中国近千家金融机构和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刘伟光和团队意识到,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超出想象,从今往后的二三十年,将是中国数字化金融引领世界的时代。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已经很难用原来的办法应对了。

此前几年,银行分布式架构升级是从外围系统来入手,但是越进行到深水区,从业者们越会感觉力不从心,“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永远不可能在产生这个问题的维度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银行分布式架构转型必须要从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入手。

“核心转型路书”的撰写者们指出,银行的核心系统解决方案,一定要让银行有“端到端”的能力。

何谓“端到端”?一端是业务想法和需求,另一端是最终提供给终端客户的产品和服务。换句话说,如果说业务需求的此岸,产品服务是彼岸的话,“核心转型路书”就是要解决如何从此岸到达彼岸的问题。

此岸彼岸,是一个过河的问题,“要过河,就要解决船和桥的问题,否则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同样,今天在银行里,从业务需求到最终输出可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要经历巨大的鸿沟。

为什么难?任何有过系统开发经验的人都会有体会。过程中有太多的沟通、反复、试错。真正能投产并产生巨大业务效益的项目可谓凤毛麟角。

商业银行就更加复杂了。这种复杂性一是来银行自身部门之间的沟通,由于体制等原因,条线分割的机构设置,让银行内部业务与技术条线沟通本来就难度很大。二是来自合规要求,相比于普通机构的IT系统,银行系统有着更高等级稳定性的要求。三是银行自身系统的复杂性,在分布式架构流行之前,银行系统是烟囱式的,开一个业务,搭一个系统,核心系统之外有很多外挂系统,这就导致可复用性低,在这套系统上进行敏捷开发面临很大难题,难以适应银行移动化、数据化的要求。

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银行的高管们经常抱怨,一个系统投入开发多年,但是肉眼可见的成效却乏善可陈,这给IT开发系统升级的正当性和价值性带来了很大的质疑,其本质是难以跨越此岸到彼岸的巨大鸿沟。

银行如何进行核心系统转型升级?

如何转型?目标、负面清单与原则

正是意识到了这种转型的复杂性,撰写者们才提醒读者,理解核心转型需要“站在整体看局部、站在结果看过程”。在“核心转型路书”中,撰写者们抛出了分布式智能化转型的21个问题与困惑,这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历经两年多的实地走访与调研100%真实的问题。

不光有问题,也有目标。

撰写者们提出了核心转型成功的三个标准:1)安全自研可控、2)财务成本,单交易/账户成本下降、3)业务稳定性连续性不断降低前提下支撑业务敏捷。

三个标准,相当于给出了彼岸的定义。

事实上,金融机构的核心转型就是金融业的“复杂性系统”,其中涉及了业务、技术、产品、组织、人员能力、流程、生态、协同和管理等多个问题和挑战。

在求解的过程中,撰写者们首先以负面清单的形式,提出了核心转型的6大误区,在提出新思路的时候,撰写者们不是给出具体对策,而是提出原则,具体包括:业务技术闭环原则、自动化生产线原则、开放可插拔原则、可组装构造原则、普适性兼容性原则以及易用透明化原则。

这就需要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拆分和解构。

“核心转型路书”的撰写者们,归纳出银行核心分布式转型所有具备的五层十二大能力体系,再将这些能力映射到具有金融级别能力的云原生工场,分别是设计车间、原材料(功能完备的组件与连接器)、标准化生产线、运行底座。

这五大原生能力工场,就好像在此岸和彼岸之间五个木桩,过河的问题,就变成了从一个木桩跳到另一个木桩,这样过河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为此,撰写者们设计出了五个核心关键流程领域:业务领域建模,应用架构集成,应用开发建设,基础软件设施,基础资源设施。

撰写者们从银行核心系统转型能力需求方面,从技术角度分析了转型的能力要求,提炼了五层十二大能力体系,这些是新一代云原生分布式核心建设的最佳参考模型。接着,“核心转型路书”又分析了不同细分银行行业的大致模式,经过提炼总结成为实施与建设的四阶段五层的实施路径。最后,撰写者们从实际数据出发,给出了核心分布式转型的价值,同时总结了经验,帮助金融企业,早日实现核心转型的重要价值。

银行如何进行核心系统转型升级?

何为核心系统转型?一个技术体系

“今天一个银行系统已经在支撑一个城市地铁结算系统的运营”,参加发布会的中电金信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电金信研究院院长况文川说,“算力和存储都出现了指数级的增长,原来的系统已经无法支撑”。 

用上个时代的系统,虽然也能勉强开展业务,但是在创新方面却打了一个大折扣。打个比方,用制造内燃机的工艺,永远也造不出智能化电动车,这是一个代际的差异。

核心系统的转型,对银行来说,就是从传统的大型机或者集中式架构,转变成分布式智能化架构。

其实,对于今天很多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他们生在云上、长在云上,比如像字节跳动,灵活的技术架构为其敏捷创新带来了坚实基础,抖音、飞书等一系列创新喷涌而出,但是对于很多年龄比较大的企业,特别是银行来说,在他们IT系统投产的时代,还没有云计算,过去的优势就变成了今天的负担。

虽然在过去几年间,分布式架构转型已经成为了行业的共识,但是如何转型却是一团迷雾。实践中更多的做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化的设计架构思想,转型完后依然难见实效。

而“核心转型路书”撰写者们眼中的核心系统分布式转型,与我们惯常的理解不同。用刘伟光的话说,需要的是一套新的技术体系以实现金融机构真正的业务和技术的转型。如果用工场来比喻,核心系统绝非仅指工场的原材料或者厂房,而是包括实施工艺、自动化流水线在内的,一整套能够保证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产出的复杂系统。简言之,落地的方案是一整套工具链。

银行如何进行核心系统转型升级?

在况文川眼中,一体化不仅仅是一个工具链,也是可拼装的数字化应用,全域的合作生态。

这是一个体系化的思维。

在央行2022年1月18日发布的《央行的金融科技规划2022-2025》也提出了一体化运营的思路。其中包括“夯实一体化运营中台”,特别提到“建设模块化、可定制、高复用的业务中台、打通业务条线壁垒、结构业务逻辑、沉淀通用业务能力,形成配置参数化、嵌入式的产品创新模式”。

银行如何进行核心系统转型升级?

分布式智能化与演化

向分布式智能化框架转型,将提供一个低代码的模块化开发环境,加速金融行业的创新演化。

陈威是阿里云新金融事业部金融核心部总经理,他告诉我,如果把云计算技术还当成存粹的计算资源来使用,那大概率就不是云原生。

金融机构采用云原生技术,并不是将应用上公有云,而是将金融对安全合规、交易强一致性、单元化扩展、容灾多活、全链路业务风险管理、运维管理等各方面行业要求与云原生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发展为一套既符合金融行业标准和要求、又具备云原生技术优势的“金融级云原生架构。

举个例子,如果银行大促要增加系统并发的资源,这时去云平台上申请计算资源,再去自己部署各种需要的中间件之类的,这个是把云当成存粹的服务器,而不是云原生。云原生是一种企业用云计算全面的技术和运营方式,开发、运维,一切与数据和业务有关的活动都在基于云原生技术的计算平台发生。

在产品设计阶段,业务模型的开发可以使用低代码平台,而开发出的模型可以被封装成工具被规模化利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可以迭代的体系,以前的系统没有成体系化,现在是要形成产生业务的一整套系统。打个比方,现在银行需要的不是一张芯片,而是一个光刻机。

业务建模的方法论,因此得以被复制,之前这种方法论都存在于个人经验或者咨询公司的服务之中,现在可以通过工具固定下来,并在平台上得以大规模的复制。

陈威举了一个模块化的例子:在业务治理的这个场景中,因为是分布式系统,过去很难查找一笔失败交易的bug,因为一个交易经过多个系统,以往如果查问题和故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现在阿里云的低代码环境中,可以将“两码一号”(产品码、事件码、序列号)预置在开发框架模板中,这样在后续开发进程中,只要勾选这个模块,以后交易就可以留痕,就可以知道这笔交易过了哪些系统,这样排查故障就特别快。

这样的例子在云原生系统架构中还有很多。

其实,人类创新业务的发展,建立在把已有的解决方案工具化的过程,工具化的越多,后面的创新就越容易,形成一整套的工具链。纳西姆·塔勒布认为,不管是13世纪建筑师修建大教堂采用的方法,还是现代运算的发展,技术的故事始终是经验法则的故事,是学徒、偶然发现、试错、修修补补带来了知识,这就是所谓的“拼装”。

曾经撰写过《理性乐观派》的Matt Ridley,在新书《自下而上》中这样写道,在任何信息传输系统中,只要传输的东西存在一定的团块分化,传输具有一定的保真度、一定的随机性或者一定的创新试错性,达尔文式的变化就不可避免。

是的,在数字化时代,银行就是需要有这样应对业务需求,快速试错、敏捷迭代的能力。“最终的目的让新的核心系统建设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刘伟光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懂经济。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佳佳 HN15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