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高盛中国:2022年A股IPO将持续繁荣,外资将抓住资本市场开放机会

财经
2022
01/21
12:39
亚设网
分享

导语:在投行、私人银行、资产管理、交易银行、IT系统等方面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和细分行业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外资金融机构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引入中国资本市场的“鲶鱼”,外资金融机构如何把握这片市场蕴藏的机会,又将如何为市场注入活力?第一财经记者近日专访了高盛集团中国投行业务的两位联席负责人——高盛投资银行部全球副主席兼中国投行业务联席主管蔡卫、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及高盛中国投行联席主管范翔。

2021年10月18日,高盛宣布,证监会已对高盛高华唯一股东的事项准予备案,这意味着高盛正式成为又一家外商独资券商。而就在这一年,A股市场IPO数量和筹资额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改革释放出来的活力,让券商赶上了好时候。”范翔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蔡卫则表示,除了投行业务,高盛在私人银行、资产管理、交易银行、IT系统等方面,也会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蔡卫2018年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高盛,此前曾先后在多家国际知名大行的投行部门任要职;范翔2004年硕士毕业后加入高盛, 短暂离开后于2007年重返高盛,2018年成为合伙人。他们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对资本市场的改革有着切身体会。

2022年A股IPO将持续繁荣,中企多地上市是趋势

2021年堪称全球IPO活动近20年来最活跃的一年,A股IPO数量和筹资额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分析这背后的驱动力,范翔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最近两年中国保持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其次,疫情之后经济复苏,很多新经济持续需要有一些基础建设,推动了融资活动的活跃。第三,A股持续开放、注册制改革等政策上各种新的尝试,让外资券商也能够参与A股市场的业务。

蔡卫则认为,资本市场和经济体量有直接关系,去年A股市场的活跃和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加有关,资本市场融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他们看来,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有利于实体经济融资的因素在2022年仍将存在,今年A股市场IPO也将延续去年的势头。

2020年以来,中概股回归迎来新一轮高潮,同时中国监管对于拥有用户数据的企业境外上市提出了新的要求。据统计,2018年至今,共有19家比较有规模的中概股企业回到香港上市,高盛参与了其中11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回归本土市场,或者多地上市,高盛如何看待这种趋势以及背后的原因?

蔡卫表示,中概股回归港股或A股并不意外。其实从国际上看,大多数企业都会利用其本土市场的优势,作为很重要的融资渠道。因此,中概股回归并不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而是一个长期的正常的资本运作。

“这里面也有一些政策因素加速了这一长期趋势。”蔡卫说,特别是美国方面关于审计的考量以及美国参众两院针对中概股公司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等。但是,中国好的企业,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最佳融资方案,包括A股、港股、美国或者欧洲等市场,这一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

“多地上市本身是企业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作出的选择,如果抛开地缘政治、国家地区限制等因素,企业还是会很自然的选择一种组合。”范翔亦表示,未来中国会涌现出更多的公司,可以根据需要发挥不同市场的优势融资。未来,也不排除一些企业在香港先上市,再去美国上市;或者先在A股上市,再去境外上市。

“今年可以预见的是,境内将会有更多的资本市场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需求。”蔡卫表示。

新兴行业的并购重组将逐渐出现

IPO繁荣的同时却是并购重组的低谷,2021年并购重组市场并没有预料中的快速增长。

对此,范翔解释称,往往企业融资顺畅的时候,自己能融到钱,没有必要被并购或合并。此外,去年上市的很多企业都是新兴行业,还没有到行业整合的地步,但渐渐会有,这是行业发展的趋势。

未来,高盛这类外资投行在中国以及跨境并购重组市场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蔡卫介绍,高盛收购兼并业务规模近年不断增长。首先在跨境并购和重组方面,高盛有巨大的优势。一个是对国内政策和企业有充分的了解,另一个是在海外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企业,高盛都有巨大的全球性网络。其次,中国很多新兴行业的企业目前在融资环境不错的情况下,尚未发展到行业整合阶段。

持续“招兵买马”布局中国市场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和细分行业对外开放的脚步大大加快,作为外资投行如何评价这一趋势,对接下来在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展望?

范翔表示,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中,投行的角色就是不断加强境内外市场的互联互通。“不管是境外企业回来还是境内企业出去,以及注册制改革等,很多新的举措,我们都在作为见证人和运动员参与其中,对改革有着切身的体会。”

他表示,“除了券商牌照,目前很多金融牌照都在向外资放开,我们也在积极探索相关机遇。例如私人理财市场方面,大湾区的跨境理财通等。”

包括高盛在内的外资银行在中国“招兵买马”的举动在几年前已经开始。2019年高盛集团公开发表的计划称,会在五年内将中国员工人数增至600人。现阶段高盛的招聘步伐已经超前于原定计划。

“我们重视的不仅仅是今天,还有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开拓。”蔡卫表示,在中国加大人员布局,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契机,就是去年拿到了高盛高华100%控股权,“变成完全控股的公司后,需要加大对中国的投入,包括在市场上找更多的优秀人才。”

蔡卫称,除了投行业务,高盛在私人银行、资产管理、交易银行、IT系统等方面也会加大布局,增强能力建设。

ESG是责任也是市场

呈现在外资机构面前的还有一块巨大的“蛋糕”,这就是中国致力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带来的市场前景。

“ESG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业务,这种业务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蔡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去年,高盛服务哔哩哔哩、小米、百度等多家企业发行了绿色债券。蔡卫称,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减碳对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拓宽融资渠道有好处。此外,像电动汽车、风能、太阳能(000591)行业,本身就是“双碳”目标下,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的行业,企业的业务成长跟资本市场对他们的认可有很大关系,高盛也帮助很多企业通过上市获得融资。

“在碳减排过程中,有很多新兴产业能够刺激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行业改造,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投融资,对我们来讲,怎样把资金导入这些真正给碳减排做贡献的企业,怎样正确的定价,这是一个核心问题。”范翔表示。

范翔称,高盛比较早就关注到节能环保,2005年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ESG战略,到2015年实现了自身运营的碳中和,并立志于2030年实现高盛整个产业链的碳净零。

高盛两年前就提出,今后10年,在ESG相关领域给客户或自己投资750亿美元。但实际上,前两年就已经超出了目标。

(王晓雨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