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研究员 周勤、张鑫
本文共 6285 字,阅读约需 6 分钟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解读。12月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老龄委、卫健委、发改委、住建部、民政部、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进行政策解答,由此可见此次文件发布意义重大。
顶层设计应对新时代老龄化趋势
作为当今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老龄化不断加剧是未来基本国情。2020年底,我国已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届时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可能超过三分之一,即约两个劳动力抚养一位老人。以近邻日本为例,其经济发展失去的三十年,人口老龄化也是重要原因。如何应对这一趋势,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活力,甚至影响国家安全和民族竞争力。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落实十九大部署,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了应对老龄化在中长期时间段的发展规划:近期到2022年,初步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中期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远期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在历次党的全会文献中,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十四五时期,我国老龄人口将会由相对缓慢增长转至快速增长期,这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十四五时期统筹布局,对更长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关键意义。
2021年,本次《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下发,承接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同时两个文件又各有侧重:2019年《规划》侧重全局性和长远期的问题规划;本次的《意见》则更聚焦今后五到十年老年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这两份文件和即将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将共同构成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局纲领性文件,是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
《意见》几大亮点
本次意见的几大亮点,可总结为如下方面:一是发展老龄事业方面,厘清各方责任。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强化社会、个人和家庭责任,形成风险责任共担。二是老龄产业和事业协调发展,发展老龄产业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三是为更好满足养老需求,加大力度促进医养资源整合转换。四是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继续发挥低龄老年人社会作用,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灵活就业。
首先,发展老龄事业方面,厘清党的领导下,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个人五大主体责任边界。养老事业政府兜底线,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基本养老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同时,强化社会、个人、家庭责任,鼓励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创新,鼓励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并在住房、就业、乃至水电气价等方面予以支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个人储蓄及商业养老保险等,形成责任共担。
其次,发展养老产业方面,积极培育银发经济,提升企业提前应对布局积极性。鼓励各地发展具有优势的特色老龄产业。制定老年用品和服务目录、质量标准,推进养老服务认证。鼓励研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和相关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相关健康保险产品等。
第三,整合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撑体系资源,在居家、社区、机构三个层面互相衔接。《意见》推进各项服务资源向老年人身边、家边、周边聚集,健全养老、健康、长期照护服务保障体系,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和失能后“老有所护”问题。
养老服务方面,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规范机构养老,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发展企业年金等。
健康体系方面,促进医养资源的整合转换。例如:扩大医联体提供家庭病床、上门诊疗等居家医疗服务范围;建立医疗、康复、护理双向转诊机制;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和护理型养老床位;鼓励基层探索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合理核定养老机构举办的医疗机构医保限额;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等。
第四,“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为”相结合。一方面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尤其在打造老年宜居环境方面,强调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鼓励更多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鼓励对经济困难失能、残疾、高龄等老年人家庭实施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另一方面,在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方面,鼓励老年人灵活就业,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全面清理阻碍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的不合理规定。
《意见》对物企养老业务影响
从2007年开始,物企就开始了社区养老服务领域的探索。以部分领先物企为代表,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探索,并已取得一定经验和成果(详见文末附表)。但是,受制于多种因素制约,大多数物企养老布局仍处于初级阶段。根据克而瑞物管CPIC数据,2020年500强物企中已布局社区养老的物业服务企业有57家,占比11.4%。但是,500强物企社区养老服务收入占社区服务总收入比例仅为1.81%。
社区居家养老业务瓶颈存在多方面,例如运营模式、盈利模式不清晰,服务场地缺乏,专业性壁垒等。养老服务有需求,但要把客户的消费意愿转化为支付能力,中间还存在缺口。物企社区养老仅聚焦本社区,其订单密度和额度难以支撑可盈利的商业模式。统筹周边养老需求,形成规模效应,需要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发挥更积极作用。
养老场地方面,老旧小区养老用房设施缺乏、规划用地被占用;社区公共用房转为养老设施遇到业主阻拦、遭遇“邻避效应”;租赁商业用房运营成本增加、补贴政策不明确,都是社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
养老服务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康养护理等通常认为应由具专业化背景的人员来承担。在客户心目中,物业公司是否有能力提供养老服务,存在疑问。
另外,目前养老行业管理面临着多部门对接,物业公司对接房管部门,养老机构对接民政部门,社区活动在一些城市由社区治理委员会管理,实现资源打通整合,需要多部门及时联动协调。
本次《意见》出台,在养老设施补短板、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模式、推动专业机构进社区、盘活资源提供老年服务、推进无障碍建设和适老化改造、以及多部门协调统筹施策等多方面,给予物企发展养老业务政策支持。
《意见》强调居家养老为基础,包括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2025年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居住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等补建一批养老服务设施,“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逐步完善。构筑“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物企可以聚焦老年群体期待,规划客户急需的生活服务需求。据有关调查,近八成以上长者愿意在社区食堂就餐,近七成需要保洁家政,近三成需要维修业务。这些服务专业性壁垒不高,同时又与物企传统业务紧密相关。建设社区长者食堂,解决社区老人就餐问题;为长者提供保洁家政、家电家具清维修;开展商品代购与送货服务等,这些服务刚需、高频、有经营持续性,是物企开展养老服务现实可行的入手点。
重新定义物业管理处功能,让物企成为政府在社区落实养老服务的联结点。《意见》鼓励地方政府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街道社区负责引进助餐、助洁等为老服务专业机构;社区组织引进相关护理专业机构开展居家老年人照护工作。在此领域,首先,物企可以搭建资源渠道合作平台,在街道、社区鼓励支持下,主动对接、引进专业养老机构护理资源。其次,赋能物业管家,让物业客服中心功能和养老服务功能更密切结合。第三,建立客户健康档案,在业主档案基础上,为未来设计物业场景下精准化养老服务提供基础。
以长者活动为纽带,形成服务与消费场景融合。《意见》鼓励各地可盘活资源,提供娱乐、健身、文化、学习、消费、交流场所支持。在社区服务过程中,以举办社区活动为落点,以组织长者活动为纽带,融合文娱活动、康养讲堂、团体旅游、社区团购等,形成服务老年群体的社区生活与消费场景融合。《意见》单独提到开发老年旅游产品和线路,提升老年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多家物企如金科服务、雅生活服务、融创服务已开展旅游增值服务。针对老年旅游相关问卷调研显示,近半数受访长者愿意参加出游活动。相对于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体验,社区老年群体将是社区物业开展旅游业务的重要客群。
与物企美居业务相结合,迎接适老化改造商机。《意见》要求各地落实无障碍建设,推进城市无障碍建设和适老化改造,鼓励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政策导向将让适老化设计、建造、装修改造从高端项目走向更加经济、实用、亲民方向。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还处于起步阶段,老龄化加剧将让适老改造业务需求越来越普及。物企可从扶手、防滑地面、卫生间等微改造切入,将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物企增值服务美居业务发展重要板块。
小结
本次《意见》出台,从养老服务、健康支撑、社会参与、产业发展、权益保障方面,全方位推动老龄工作未来五到十年重点任务落地。聚焦养老急难愁盼,形成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制度合力。强调居家养老为基础,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推动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模式,为物企开展养老业务增添了新动力(310328)。在市场需要、政策支持、社区推动下,物企积极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是业务范围拓展的需要,更将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 The end -
(徐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