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最新财报解读:云计算和元宇宙是重点发展方向

财经
2022
01/27
18:41
亚设网
分享

微软最新财报解读:云计算和元宇宙是重点发展方向

微软最新财报解读:云计算和元宇宙是重点发展方向

以下内容来自1月26日看懂小程序一小时会议中沈萌老师分享的内容:

微软最新财报解读:云计算和元宇宙是重点发展方向

主讲嘉宾| 沈萌

香颂资本董事(TA已经入驻看懂APP小程序)

大家好,我是香颂资本的沈萌,受看懂的邀请,我今天对微软公布的新财报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另外也提供一些关于微软在新财报当中透露出来的潜在的信息,包括他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朝哪一个方向去进行重点的突破,以及微软近期的一些动态,包括云计算以及收购动视暴雪的游戏公司,反映出了微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是什么?它的侧重是什么?最后,可能会要谈到微软的一些战略战术以及对于国内的企业的一些影响。

第一部分,先简单的回溯一下昨天晚上微软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的这个财务报告,从整体表现来看的话,微软当季的收入,大概是517亿美元,净利润是188亿美元,都超出了此前华尔街分析师对它的预期,因为预期的话是507亿美元和175亿美元,从成长率上来说,基本上都超过了将近20%的同比的增长。这也就表现出,在疫情对全球经济深度影响之下,微软的业务表现,仍然呈现一个非常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在纳德拉的领导之下微软取得的成绩。

从具体的业务分类来看,微软当季的云计算的收入,他的年成长率达到了32%,是同时期超过了营收以及净利润的增长幅度。也就是说,微软整体的云计算已经成为支撑它业务高速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而作为微软云基础设施服务的Azure当季收入增长是超过46%,云基础设施的服务是微软整体的业务结果当中表现最佳的一个业务类别。对于微软来说,成功地实现了从一个软件企业向云计算企业的这样的转变。

众所周知,微软大概在40几年前,刚刚创业的时候,是以这种PC软件的提供商和开发商的角色出现。现在,微软进行了一个非常彻底地向云计算云服务领域的转型。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像Windows像Office等等这种传统的单机软件,在整个微软业务的收入占比是在不断的萎缩。包括向SaaS转型的OFFICE 365,他在本季的增长也只有19%,是远远低于像云计算等旗舰业务或者产品的。

但是从整体的幅度来说的话,我觉得对于微软来说,他从PC时代向互联网时代,从软件载体向云计算服务进行转型,应该说是硅谷当中,或者说是在美国的科技行业是为数不多的非常成功的,而且后劲非常强的这种转型成功的案例。可以对比的话就是IBM,IBM可能是最早开始进行的云计算的转型,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到,IBM无论是从营收还是从市值等等各个角度来说,都已经大幅度的缩水,可见IBM所掌握的这些核心的技术,并没有能够帮助他实现更好的转型。

这里面有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说云计算的技术可能并不是企业进行这种深度转型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管理层的思维,对于整个行业走势的一个清晰的判断,以及敏感的应对,才是能够主导企业进行更好的转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微软前面也经过了若干位CEO不太成功的经营管理,也让微软在之前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并不是非常理想。但是自从纳德拉担任CEO之后,非常明确的规划了微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为微软的转型奠定了非常成功的基础。

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微软为什么可以在近期连续的能够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快速增长。因为对于科技企业,尤其是像微软这么大的规模企业来说,能够保证同比20%左右的增长速度,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毕竟微软的市值规模已经是几万亿美元,而它的员工也是几万人,它能够保持一个不低于一般的中小型的创业型企业的发展速度,就说明微软的转型非常的成功。包括这一次的财报当中,在各个部门都表现出来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当然这里面也是包含他收购的一些功劳。

我们知道微软在进行云计算的转型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并不是软件或者说是硬件,最重要的是用户的需求。在纳德拉上任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他大手笔的收购了像商务社交平台LinkedIn,像代码开发托管平台GitHub,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大型的收购,都可以看到,收购前端可能是庞大的用户基础以及用户的数据,但是后端也可以看到,都是属于SaaS的云服务,那么云服务,也就可以更好地利用自家的旗舰的云产品和云服务,形成了协同效应。

我们具体的分业务来看四季度的表现,除了整体刚才提到的,四季度面向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我们常见的Office,或者LinkedIn,和Dymatics等等,还有云服务,它的增长是超出或持平了市场的预期。而Azure、GitHub和服务器产品等等智能云的业务,是同比增长了26%,也基本上是属于持平了此前分析师的预期。相反像一些包括Windows、娱乐,还有Xbox、Surface等等这些个人计算的业务,他虽然增长率并不是太高,但是实际上来说,却是相比分析师的预期增长幅度更大的一个板块。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微软四季度的财务报告表现是非常好的,就客观来看,他的数据表现是非常好的。但是为什么在公布了这个业绩之后,反而出现了盘中的一些下跌,直到盘后才重新收窄跌幅,甚至小幅转涨。并不是说微软的业绩表现不好,因为我们都知道,像微软这样的规模能取得20%左右的增长,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市场对于微软以及纳德拉的管理的预期,要比微软实际表现要更好,也就是说微软在盘中的股价波动,并不针对微软第四季度的实际表现。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市场对于微软的成长预期,希望他能够表现得更好,因为特别是在疫情的影响之下,微软所提供的无论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还是数字化转型的这些工具以及平台,都是市场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所产生的需求。所以市场对于微软的表现是采取了一个更符合这种增长率的更高的预期,而微软已经非常好的财务表现,相比较这种更乐观的预期,还是有一个比较大的落差。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微软的股票会在公布了靓丽的财报之后,反而出现下跌的结果。

因为毕竟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之下,仅仅符合分析师的预期,对于像微软、Apple、Google等等这些股市优等生来说是不够的,而是要表现出超过、甚至是明显超过分析师的预期,才有可能得到市场在股价上更加积极、更加正面的反馈。所以我觉得应该说市场这次的盘中下跌,是市场对于微软的期望值有点儿过高,或者说微软此前的表现让市场对它的预期,定的指标更高了,如果没有达到的话,反而产生失落感。

这也就很容易能够理解,微软现在的股价表现,体现出来的是市场把它的参照标准大幅度提高,因为拿微软和其他科技公司来比较,可能微软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标的,但是如果和市场给予微软的更高的这种对标系来看,可能微软表现的就没有这么亮眼,所以也会反映到微软的股票价格上,特别是在开盘之前,可以看到微软的股价其实是有明显的小幅上扬的,也就说明市场对于微软表现还是非常积极,非常乐观,所以最后没有实现超高成长,明显超出预期的表现,反而股价下跌。

为什么微软的表现没有能够实现预期,或者说对市场打击了信心。其实单纯看这些增长率,表现仍然非常亮眼,但是如果仔细去对比微软的业绩,虽然是不断在成长过程当中,但实际上它的增长率已经出现了一个相对趋缓的表现。因为毕竟对于微软来说,它无论是在产品以及服务的市场份额,还是在现有的激烈竞争环境当中,微软真正能够继续大幅度增长的空间,其实瓶颈越来越近,他的空间是越来越小,所以微软未来成长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如果说微软目前仍能够保持20%的增长,但是成长的预期、成长的空间是处于一个相对较为负面的情绪当中,未来微软就有可能业绩会不断收缩,对于微软未来的股票价格表现,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消息。这也就是为什么微软在近期会连续实施大型的并购,这些并购短期来看好像是在跟一些竞争对手去做直求对决的竞争,但实际上,微软是在为自己开辟、寻找更多的、更新的,能够保证高成长的领域,只有这些领域,才能够保证未来微软继续高速成长。

从微软在纳德拉上任之后的种种业务调整,包括转型来看,微软已经从一个软件开发的巨头转变成为引领云计算发展的先锋,除了Windows之外,像Office等传统业务也已经全面转向云计算的SaaS模式。未来,无论是社交的商务平台,还是这个游戏的平台,包括微软在Xbox领域,也推出了Game Pass这样类似索尼PlayStation Plus订阅式的网络游戏服务,这些都可以看出微软未来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深耕云计算领域。

微软之所以会把云计算当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一是因为云计算的潜力几乎是无限的,因为他的订阅模式,可以改变原有的软件销售等一次性消费的模式,形成一个更长期的、更稳定的、粘度更高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结合云计算的服务,为微软在某方面降低成本,不用再去以某种形式来开发软件,然后再推出新的版本来修改错误。完全可以通过云计算的服务,甚至在用户没有感受的情况之下,就在后台完成系统的升级。

而对于云计算,通过此次疫情,更多的居家办公需求出现,包括最新的最热的元宇宙概念,它们的基础设施都是云计算,包括微软在美国的一些大型政府云计算合同,都可以看出微软的竞争力非常明显。所以对于微软未来的成长,是以自身卓越的软件开发技术为基础,以云计算的服务为支撑,面向各种不同的行业,包括商业、娱乐、研发,甚至是医疗服务等等各个方面的云计算需求。微软当年命名的时候是微型计算机软件的缩写,如果现在再命名,可能就应该说是无所不在的云计算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微软几次近期的大型收购,比如说LinkedIn,它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商务人士社交平台,这里面既可以能够满足一般商务人士的社交需求,同时它也是全球最大人力资源平台,不仅有用户的庞大数据,还可以供微软进行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开发,这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像GitHub全球领先的代码托管平台。他上面拥有非常丰富的开源软件代码,这些代码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微软改善开发。

对于微软来说,利用GitHub上面托管的代码,不仅能够让自己的云服务更好切入到全球开发社区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于后台数据的深度挖掘,去了解、去掌握、去提升自身对于SaaS的“软件即服务”形式技术支撑。因为毕竟像云计算,虽然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实际上网络安全以及漏洞,特别是像黑客攻击等等情况,恰恰是云计算最致命的短板。利用GitHub上成千上万、全球各地的程序员力量,可以能够更及时更快速的弥补软件开发的漏洞。

不仅是微软,像Apple、像Alphabet、像Amazon,甚至是Facebook等这些世界科技巨头,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到云计算,因为云计算能够更加无缝的、更加紧密地为用户提供粘性更高的服务,也打破了传统产品或者软件形式的物理空间,可以让用户更紧密地与云计算平台进行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恰恰是未来巨头之间竞争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简单举例来说,就像元宇宙。元宇宙大家都知道,是一个数字化的空间。

但元宇宙最重要的基础,是用户的数量和规模,如果没有用户和数量的规模,那你自己在这个元宇宙当中就很孤独,或者说,你能够扩充的人际网络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之下,越小规模的元宇宙就很难和大规模的元宇宙进行抗衡。如果微软将自己的LinkedIn、GitHub、Office365,甚至是刚刚买回来的动视暴雪的游戏,把这些用户通通整合在一起的话,可以形成数一数二的元宇宙的用户基础,在这个用户基础之上,能够呈现出来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元宇宙更明显的竞争优势,因为一个人不会同时在若干个元宇宙当中存在,否则将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微软为什么近期非常积极的表现出自己更加娱乐化、更加社群化、更加社交媒体化的转变,包括像之前Hotmail或者Outlook等传统产品,也都在积极向更加互联网化的方向转型。包括之前也曾经传出过,当TikTok受到美国制裁打压的时候,微软也是一个潜在的收购对象。可以看得出,微软已经从感觉非常高高在上的、非常冷漠的商务性大公司,开始向新时代的用户贴近,这是为了能够表现出自己更加积极主动的面貌。

微软这种面貌,当然一方面是纳德拉这样的新CEO,他更多样化的经营管理的思维,另外一方面,也体现出微软对于未来科技行业以及科技市场需求的判断,也就是说未来更多的用户结构分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能不会继续为那些感觉很有距离感的,很有区隔性的企业服务买单,他们更愿意去选择那些能够凸显个性、能够让自己实现理想、更符合自己要求的服务。所以微软的快速转型,恰恰满足了或者说符合了这种市场变迁的趋势。

这种趋势也是未来的商机所在,对于出生就有移动互联网,甚至是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已经学会玩手机的年轻世代来说,云计算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方式,包括游戏、商务社交也都符合这个世代发展的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就决定了微软的一些重要收购,或者说战略转型的方向。无论是像动视暴雪还是GitHub,都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我们可以看到,微软之所以能够快速的比较成功的转型——因为从目前来看它的转型成绩还是比较好的,它的重要依据是什么?第一就是微软有非常浓厚的技术研发以及产品创新的工程师文化,也就是如果要转型,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微软自身是有这种技术的资本,以及技术的积累,能够实现这样的发展,第二就是微软是用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寻找、去迎接转型,这样的转型能够降低转型的成本,以及能够让用户更加理性的、更加平和的去接受转型。

最后我想说,对于国内的科技企业,可能要把眼光或者说是格局放得更大一些,对于产品,无论是并购或者新的产品方向,可能要更多的去看更长远的发展趋势,而不仅仅是做收购,就是一个三年的利润承诺,因为这种短期行为,第一,有可能在长期上给股东带来的回报有限,第二,有可能这种短期的刺激,对于长期来说,企业转型的成本更高。第三,无论你是转型也好,还是继续发展也好,能够夯实自己的竞争基础,也就是更加坚实的技术研发以及产品创新能力,才是你面对竞争的底气。

问题1:现在美联储正在退出,微软等巨头估值较高,短期还有投资价值吗?

感谢您的这个提问,关于美联储要退出量化宽松的这个观点,目前还无法判断,因为25、26号是最新一期议息会议,在这一期会议之前,美股也因为量化宽松退出以及加息提前表现出非常负面的情绪,所以美联储有可能会将自己此前比较鹰派的推出量化宽松和加息立场,适度进行回调。所以我觉得对于微软等巨头,它的估值的确前期上涨较快,但实际上,仍有向上反弹的空间。

理由就是说,毕竟美联储无论是Taper退出量化宽松、还是加息,都有可能再次发生转变,当然还要看美国近期的通胀数据是否有缓和迹象,所以我觉得超短期之内的投资仍然有获利可能,但如果是明确要进行Taper,或者加息,那么整个美股估值都会出现新的调整,所以仍然要看近期的美联储决议,以及包括通胀数据在内的表现。

问题2:微软收购暴雪,更深远的目标是元宇宙。能否谈一下接下来微软将如何布局元宇宙?

对于元宇宙,微软收购暴雪,最简单的一层含义就是要加强微软在游戏行业的积累,因为毕竟微软有三大游戏机之一的Xbox,而且Xbox的占有率还不少,但是基于Xbox的Game Pass,却是三个游戏网络当中最弱的,所以最简单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增加在游戏方面的成长基础。我认为元宇宙有四个主要的指标,第一是永远在线,第二是平行的数字空间,第三是虚拟人物,第四是入口设备。我们可以看到微软在这四方面,多多少少都有积累。

像比如微软的云计算,就满足了永远在线的要求,微软也自己掌握了VR和AR设备的开发,而虚拟人物和平行宇宙,恰恰就是动视暴雪最擅长的,毕竟在游戏开发过程当中,微软有底层的关键技术,而动视暴雪有虚拟形象以及虚拟环境、数字环境的开发实力,所以两者结合,微软在技术以及内容和基础设施等等各个方面,全部都碾压了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所以最有可能成功布局元宇宙的,反而我认为是像微软这样的科技巨头,而不是像Facebook(Meta)这样的社交媒体巨头。

问题3:想请您对比一下,微软、苹果、亚马逊、脸书等巨头,您最看好哪一家的持续增长性?

像微软、苹果、亚马逊、脸书和谷歌这五家公司,我个人认为微软和谷歌的前景或者说持续增长性最好,因为这两家公司是更多以技术为成长的基础,稍次的是苹果和亚马逊,因为亚马逊在技术开发方面相对薄弱一些,而苹果则是在生态的包容性上稍微薄弱,当然与微软和谷歌相差的并不多。这里面最弱的,反而是像脸书这样的社交媒体巨头,因为它更多是一种社交模式的创新,它的技术基础、技术的护城河,相对来说最弱。

无论是元宇宙还是社交媒体,或是各方面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巨头未来的竞争,最核心最根本的竞争力仍然是自己的技术实力、技术研发以及产品创新的能力,模式创新只能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优势,但是从长期来看,它的可持续性就像跑马拉松一样,耐性在技术方面是欠缺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一直有生存焦虑,他买了像Instagram,像WhatsApp,目的就是利用自己先发优势,去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但是像技术优势,如果没有更多积累,没有长周期投入,是很难能够实现突破,所以我认为技术的优势会更持久。

问题4:1、从微软的最新财报来看,微软智慧云业务增长是否符合市场预期,对微软整体业绩的贡献有多大,未来可能有多大的增长空间,是否有超越商业产品业务的可能?2、能够解读一下微软三大业务的利润变化情况?3、业内有种说法是微软收购TIKTOK,除了拓展用户群体和业务范围外,最重要的是推动云计算业务发展,请问该如何理解?4、目前国内有哪些科技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发展路径和微软相似?

第一个问题就是微软智慧云业务的增长其实是符合市场的预期,但也是太符合市场的预期,而没有超出市场的预期,所以在股价上会形成一定的回落。但是从增长率上来说,微软的智慧云业务是所有的业务版块当中增长最快速的,对于微软整体业绩的贡献来说,如果单纯把云计算服务和软件、硬件分别来看的话,云计算的部分已经成为微软最主要的业绩贡献版块,未来,可以说云计算是任何服务以及产品都可以转嫁到云计算的平台之上,所以他的潜力几乎是无限的。

而从三个业务的变化来看,云计算的增长幅度是超出预期,或者说给予了最好的回报,其他像硬体,以及PC软件或服务,只能说是一个很低的增长,大概只有10%左右的稳定增长。从贡献来说,云计算业务的增长是最好,虽然好,但是也没有明显超出市场的预期。对于硬件来说,市场已经对他的预期不高,但是他还保证了相对稳定的表现,所以说云计算仍然是微软寄予厚望的发展方向。

像TikTok和LinkedIn,还是GitHub这些SaaS的平台,它背后支撑的基础设施都是云计算,如果是简单看,他可能看重的是用户的规模,以及可挖掘的数据价值,但所有这些业务都需要依赖云计算的服务,最简单来说,如何把这些可能无法变现的流量变现,最终就体现在云计算的价值上。可以说让像TikTok这些大流量的服务,转移到我的云计算平台,就可以提高我云计算平台的效率,能够提升我的竞争力,能够扩大我在整个市场当中的份额。

目前A股没有一个像微软的发展路径,因为毕竟微软的基础或者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强大的技术研发以及工程能力。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特别是IT领域,几乎没有能够和微软相提并论,甚至于是更像微软的企业。当然可能每一家企业都认为自己是下一个苹果,能够挑战微软、能够挑战谷歌,但实际来看,在技术研发以及产品创新上,相差的距离还是非常明显。

微软最新财报解读:云计算和元宇宙是重点发展方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懂独角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