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关系变化漫谈

财经
2022
01/28
06:35
亚设网
分享

社交关系变化漫谈

【念念有余】

不仅是普通人之间,连关系最近的父母子女之间,关系也有些变化。

余胜良

有几次拜访老家亲戚,发现在场后辈很少说话,即使是父母要求他们打招呼,他们也显得懒洋洋的,继续埋头玩手机,或者到自己房间去,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也只能由他们去罢。

我小时候,孩子们成群结队玩,这是一种社交方式,至今印象深刻的玩伴往往在一起打过架有过争吵。我们很小就知道有人群就有分裂、团结和孤立,也喜欢凑大人的话场,这是难得的信息获得机会——有家长里短,有奇闻异事,还有人情世故,如果小孩子表现机灵大人还会称赞。孩子们通过近距离观察和参与学习社交技巧,为进入社会做准备。

人们重视社会交往,通过亲友和朋友支持获得社会地位,避免被冷落和伤害,一个没有社交的人在传统社会很难获得一席之地。

尽管我们这一代在故乡出生和长大,这里有熟悉的街道田野和河流,熟悉的老人家和同龄人,但随着岁月流逝,村庄被更年轻的一代占据了,他们在这里结婚、生育,我们这一代就像被拱在空中一样,如果和年轻一代没有社交关系,意味着被村庄开除了出去。

很多从村庄走出去的人家,回到老家就像客人一样,客居他乡的二代再也回不到故乡。这就是因为他们和故乡具体的人断了联系,社交关系就像一根根绳索将我们牵绊在一起,没了社交关系,就没了捆绑物。

人们在社交关系中寻求资源和支撑,寻求亲情、友情的慰藉,互相制造麻烦又彼此需要。

很多关系都在悄悄发生变化,变得貌热实冷。我们希望生活的地方不要认识太多人,没有熟人更自在。那些在网络上显得很热络很激情四射的人,现实中可能是不愿社交,希望得到友谊但又不愿意去尝试的人,现实中交友要复杂得多。

大家越文明,越不互相打扰。人们在酒桌上推杯换盏,在社交场合彬彬有礼,言谈甚欢,分别时依依不舍,信誓旦旦改日一定再聚,但最好不要问哪一天再聚,也不要找朋友帮忙,如果要求太多,那就太不懂事了。我们交往只希望在交往的场合获得社交认可,这就足够。人们不愿意在关系中投入太多,也希望不会因为友谊太深而受损,彼此保持距离最好不要问私生活,大家都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不仅是普通人之间,连关系最近的父母子女之间,关系也有些变化。很多家长不愿意给孩子带孙子一辈,这在传统上被当做一种义务,需要祖父母无条件付出。现在,父母和成年孩子不宜生活在一起变得天经地义,这种共识背后,就意味着关系有了一层隔膜。

很多关系是被迫的,比如传统社会我们生活和工作的范围都很小,和周围人的关系对我们非常重要,需要尽力维护,包括家人、亲属和近邻等。直到现在我们在不得不做的事情上还是会投入很大精力,比如为了商业利益的关系,为了寻求政治资源等牟利行为,我们都顺理成章地付出努力。

因为分工细化,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可以变化,相对而言,婚姻关系特别是有孩子的婚姻关系比较难以调整,人们结婚和生子愿望就降低了,这二者都让人不自由。

这是一种进步。人们不用受一些关系之累,不用在乎一些临近者的定义,另一方面,人们也没有意愿与他人缔结比较紧密的关系,他们难以在这种关系中获得安慰和满足感。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中的不少人从一开始都不需要仰人鼻息,只想过自己的小生活,躲在网络中就能获得足够快乐,丧失了进入社交网络的能力。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