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议息会议进一步偏鹰表态下,3月加息几乎成定局,上半年货币宽松退出节奏更快,引发全球权益市场负面共振。对长假期间海外市场继续调整的担忧下,A股部分资金提前离场,导致市场负面情绪过度释放。我们认为,首先,市场短期调整偏离了国内货币宽松的趋势,美联储宽松退出等外部变化并不会制约“以我为主”的国内政策风格,也不改变外资长期增配A股的趋势。其次,市场短期调整亦偏离了政策支撑下的基本面趋势,国内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最大的时点已过,货币先行发力超预期后,其它部委和地方的接力预计将形成政策合力,“政策底”已经明确。最后,美联储上半年政策退出路径已明确,美股和美债前期充分反应后敏感度已降低,预计长假期间海外市场实际风险已经不大。综上所述,“情绪底”和“市场底”共振下,A股的超调带来了布局上半年行情的更好买点。
▍全球权益市场负面共振,亚太股市1月27日普遍明显回调。
美联储宽松退出预期影响下,近期欧美股市持续调整,1月议息会议美联储进一步偏鹰表态下,1月27日亚太股市收盘普遍出现明显回调,日经225下跌3.1%,韩国综合指数下跌3.5%;同时,A股沪深300和创业板指数1月27日分别下跌2.0%、3.3%;北向资金单日流出146亿元。
▍美联储议息会议再放鹰,3月加息几乎成定局,上半年政策退出节奏较快。
刚结束的美联储1月议息会议声明总体符合市场预期,但鲍威尔讲话偏鹰,体现出美联储治理通胀的决心。相对前次会议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加息即将到来:声明修改对通胀和就业的表述,通胀率远超2%,就业市场强劲,即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运行情况基本符合政策目标,预计很快将适当调高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
2)明确紧缩路径,更新了正常化原则:修改上一轮“逐渐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表述至“大幅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长期看,委员会打算在系统公开市场账户中主要持有美国国债。
3)删除此前声明第一段的内容:“美联储致力于在时下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使用其全部工具来支持美国经济,从而促进其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目标”被完全删除。
4)修改对疫情的表述:表明最近COVID-19病例急剧上升,影响了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部门的改善进度。结合上述表态,上半年美联储政策中3月加息几乎成为定局,缩表或将在5月议息会议讨论后宣布,并于6月开启,预计节奏将更快。
▍对长假期间海外市场进一步调整的担忧,导致A股负面情绪过度释放。
今年以来A股高位抱团股快速调整先后诱发了投资者“高切低”交易的提速和减仓行为,交易因素诱发的负面情绪释放加大了市场波动,导致开年来市场主线混乱。美联储进一步偏鹰表态下,全球权益市场负面共振,对长假期间海外市场继续调整的担忧,导致A股部分资金提前离场,市场负面情绪过度释放。“情绪底”和“市场底”共振下A股短期出现超调。
实际上,加息预期基本落地,上半年美联储的退出路径亦基本明确,今年以来市场也已充分Price-in。议息会议实际偏鹰表态下,无论是美股还是美债收益率反应已都不敏感,预计美股市场可能迎来短期修复,后续的中期压力主要观察缩表预期和实际进度。长假期间海外市场实际风险已经不大。
▍市场短期调整偏离了国内货币宽松的趋势,外资长期增配A股的趋势亦不变。
首先,上周国内央行全面降息进一步释放了“宽货币”信号,且时间和幅度都超市场预期,体现了稳增长的决心。
其次,预计美联储宽松退出等外部变化并不会制约“以我为主”的国内政策风格,即使在当前美联储的政策退出节奏下,预计国内上半年依然有1~2次降息空间,人民币汇率也将保持稳定。
再次,外资对人民币资产偏好提升,源于2022年中国“低通胀+宽政策+合理权益估值”的市场环境依然优于欧美发达市场“高通胀+紧政策+高权益估值”的组合,更优于大部分通胀高企而增长疲弱的新兴经济体:全球权益市场的负面共振并不改变外资长期增配A股的趋势。
▍市场短期调整亦偏离了政策支撑下的基本面趋势,政策合力将再次凝聚共识。
首先,符合预期的年末数据显示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最大的时点已过,但对政策依赖性依然较强;其次,货币政策发力超预期后其它接力的政策正在形成合力;最后,地方“两会”显示各地以投资稳经济的趋势明显。我们预计随着投资者对稳增长政策以及经济企稳的信心不断强化,稳增长主线共识将不断提高,外资也将恢复流入A股,市场的信心以及情绪也将获得提振。
▍“情绪底”和“市场底”共振后,把握上半年行情的起点。
全球权益市场负面共振导致A股投资者负面情绪过度释放,“情绪底”和“市场底”共振下A股市场超调。这种调整既偏离了国内货币宽松和海外资金长期增配A股的趋势,也偏离了有政策支撑下的基本面预期改善趋势。而且,美联储上半年政策退出路径明确后,美股和美债前期充分反应后敏感度已降低,预计长假期间海外市场实际风险已经不大。“情绪底”和“市场底”共振下,A股短期超调,建议积极把握上半年行情的起点;配置上,建议继续紧扣“稳增长”主线,重点围绕“两个低位”继续布局优质蓝筹。
▍风险因素:
全球疫情反复、疫苗接种不及预期;中美科技贸易领域摩擦加剧;国内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海内外宏观流动性超预期收紧。
(文章来源:中信证券研究)
文章来源:中信证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