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超等:2022年就地过年对消费影响明显小于2021年

财经
2022
01/28
14:39
亚设网
分享

中新经纬1月28日电 题:2022年就地过年对消费影响明显小于2021年

作者 段超 兴业证券(601377)宏观首席

李岱遥 兴业证券宏观经济研究员

王涵 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春节临近,面对不同的经济、政策以及防疫环境,2022年的春运和往年相比有什么不同?就地过年对经济将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借助大数据来分析春运情况,发现2022年就地过年对消费的影响或将明显小于2021年。

2022年春运或介于2019年与2021年间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截至1月26日,也就是春运第十天,全国春运旅客发送量2.6亿人次,较2021年同期增长约46%,但较疫情发生前2019年春运同期仍处于中低位水平;其中,铁路客运量5412万人次,公路客运量1.96亿人次,水路客运量388万人次,民航客运量872万人次。当前来看,2022年春运情况强度高于2021年,但较疫情前仍有一定差距。

春运强度恢复背后是防疫政策实施更为精准,就地过年政策避免“一刀切”。2021年春运正值国内疫情反复时期,各地防疫政策也相应趋严,在此背景下,2021年春运客运量大幅下降。

而有关2022年春节就地过年问题,国家卫健委于2021年底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到,“就地过年的问题要基于风险研判,全国不能‘一刀切’”,各地防疫政策相较2021年春节期间也更精准有效,使得2022年春运客运量同比显著回升。此外,虽然当前疫情仍然存在反复,但从中高风险地区数量来看,2022年春运首日,涉及中高风险地区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量较2021年同期也有下降,有利于春运时期客运量的回升。

从百度迁徙数据来看,2022年春运情况或介于2021年与2019年之间。无论是务工地区还是返乡地区,均显示2022年春运开始时间仍早于2019年及2020年,但略晚于2021年,或意味着在就地过年政策避免全国“一刀切”的背景下,人员提前返乡的意愿较2021年已有所弱化。

为探究2022年春运节奏对经济的影响,不妨先看看2021年就地过年对经济影响如何。我们的研究表明,2021年整体来看,由于就地过年使得更多人员留在了工作所在地,2021年春节期间,务工城市城内活动受益,而返乡城市城内活动受损。从消费情况来看,2021年就地过年对全国整体消费产生了一定拖累。但从生产情况来看,2021年初外需强劲背景下,就地过年对复工产生了积极影响。

经济活动对疫情敏感度下降

从2021年和2022年春运的相同之处来看,当前疫情同样出现反复,市场对2022年开年消费情况的担忧上升。2021年12月以来,受奥密克戎新冠变异毒株的冲击,国内疫情出现反复。在此背景下,2021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至1.7%,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而由于2022年年初以来疫情反复的情况仍有延续,就地过年的情况也仍然存在,市场对疫情拖累消费的情况存在一定担心。

而从不同之处来看,首先在经济大环境层面,经济已从快速反弹期过渡至做好稳增长时期。2021年年初,中国经济在强劲外需等因素的支撑下,仍处在快速反弹期,而自2021年年中以来,一方面国内经济在经历“砸坑反弹”后本身就存在增速回落的情况,另一方面国内信用风险事件逐渐发酵,对经济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整体看,2021年春节时期经济仍处在反弹期,而2022年春节时期,经济则以稳增长为主。

在应对疫情层面,随着防疫政策越发精准,经济活动对疫情的敏感度已有所下降。每当国内疫情出现明显反复时,防疫政策往往随之收紧,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一定抑制,但随着国内防疫经验越发成熟,政策也趋向更加精准有效,对经济的影响明显减弱。通过对比新增确诊病例数量与城内出行强度这一经济高频指标来看,疫情反复时期,高频指标均存在明显走弱的情况,但从12月以来的数据来看,虽然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明显超过2021年以来的高点,同时经济活动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拖累,但受拖累程度明显小于2021年1月、8月、9月疫情反复时期,也从侧面印证了经济对疫情的敏感度已有降低(见下图)。

段超等:2022年就地过年对消费影响明显小于2021年

随着防疫政策精准有效,经济对疫情敏感度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虽然经济环境仍面临一定压力,但仅就地过年而言,其对消费的拖累或将明显小于2021年时期。一方面从上述政策分析来看,2022年春节期间就地过年政策更为灵活,对返乡限制已弱于2021年,由此对消费的拖累或也将弱于2021年;另一方面从高频数据来看,城内出行强度在经历近期疫情冲击时,回落幅度有限,而当前也已出现明显回升,指向本次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正逐渐过去。(中新经纬APP)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