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苏宁易购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23亿元—433亿元。
这一亏损数字乍一看让人震惊,实际剖析看来,最大的原因是苏宁易购结合外部环境以及公司自身运营情况的变化,公司基于审慎原则对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确认投资损失,预计减少公司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4.75亿元。
尽管数字惊人,不过,也可以说是“利空出尽”,接下来苏宁易购将轻装上阵,实现战略优化、零售聚焦、效率提升,经营状况将逐步向好。
长期股权投资所致
仔细看财报,可以看出,苏宁易购这次大部分亏损都是此前长期股权投资的计提损失。
2021年,苏宁易购的计提减值准备主要包含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影响金额15亿元,商誉及其他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影响金额47.75亿元,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损失及减值影响金额共计192亿元,占比近80%。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均为非现金项目,所以不会影响苏宁2021年度现金流。
如果细细算来,除去减值准备、投资损失、递延所得税转回等因素的影响,苏宁易购2021年全年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87.68亿元—92.68亿元。
有分析人士表示,苏宁易购2021年度的一系列减值事项不影响目前公司的现金流量水平,也不影响目前的日常经营工作和各项业务合作的开展。苏宁易购也表示,将持续通过各种路径和方法回收资金,尽可能将对公司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降本提效工作成果显著
公告显示,2021年四季度苏宁易购销售规模预计环比三季度增长25.48%,11月EBITDA 0.8亿元,实现转正,且12月份持续为正。公司预计2022年一季度EBITDA持续为正。
2021年7月在江苏省、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苏宁易购引入新的战略投资人,进入新发展阶段,并加速推进增收、降本、提效工作。
公告显示,2021年8月下旬,随着银企合作的稳定以及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增量授信,在各大品牌商的支持下,苏宁易购流动性逐步恢复,销售收入逐步提升。2021年9月到11月销售每月均环比提升,四季度销售规模预计环比三季度增长25.48%。
2021年苏宁易购加速零售服务商转型,零售云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报告期内新开2678家加盟店,拓展家居、快修赛道,截至报告期末苏宁易购零售云加盟店近万家。四季度,零售云在各渠道中率先恢复增长,体现了较强的竞争能力。
稳固流动性、恢复经营的同时,苏宁易购加大降本提效力度。公司严格精细化管理,严控各项费用,精简组织提高人效。在内外部多方资源协同与助力下,苏宁易购四季度业绩出现拐点。公告显示,苏宁易购去年四季度商品销售收入规模预计环比三季度增长25.48%,公司总费用环比下降13.6%,归属于苏宁易购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亏损12亿元—17亿元,环比三季度减亏59 %—71%、亏损大幅收窄。2021年11月EBITDA 0.8亿元,实现转正,且12月份持续为正。
面向未来
对于2022年的发展规划,苏宁易购在公告中称,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新届董事会带领下,公司将贯彻落实“做好零售服务商、做强供应链、做优经营质量”三大战略,持续推进收入增长、降本提效、盘活资产工作。
收入增长层面,聚焦家电3C核心业务,充分发挥公司在场景体验方面的线上线下融合能力,强化供应链整合能力,凸显在整体解决方案方面的服务履约能力;渠道端进一步深挖下沉市场潜力,继续加快零售云业务发展和效益提升。
降本提效层面,通过店面模型优化,大力推进店面租金水平下降以及店面坪效提升;进一步提升组织效率和团队产出效率,降低各项费用水平;在用户获取、市场营销方面进一步提升精准度和投入产出水平。资产盘活层面,将持续推进商业物业、物流资产的基金运作,强化对外投资股权的退出回款,加快公司现金流恢复,推动零供关系恢复、收入规模与经营绩效改善。
在此基础上,苏宁易购预计2022年一季度EBITDA转正。
1月25日,海尔团队还进驻苏宁易购总部,开展联合办公。据了解,除海尔外,家电3C等大品牌供应商也将在今年陆续进驻苏宁易购总部,通过联合办公进一步强化合作。
此外,苏宁易购将重塑线下门店竞争力,作为接下来求新求变的核心之一。自去年12月零售云首家“销服一体”社区店问世,一个多月内已经在南京、上海、重庆等全国多个城市落地。本月初,苏宁易购推出了2022年首个创新门店产品,家装家电家居服务“四位一体”店落地南京孝陵卫商圈,开业期间,家电套购订单占比近4成,以旧换新消费超40万,客单价较2021年平均水平增长60%。
门店模型的场景和服务优化,意味着苏宁易购全面开启新一轮经营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苏宁易购表示,2022年要将面向未来的新型店面模型作为核心零售产品,后续基于未来的大店模型也将升级,从用户出发、融合场景商品、贯通履约服务、跨域双线推广,打造新的模板标杆。
分析人士认为,理清过去并甩下历史包袱是为了更好地轻装上阵,苏宁易购引入战投重新出发,企业有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