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A股市场一波三折的走势背后,是以“茅指数”为代表的传统白马股归于沉寂,“宁组合”产业链的异军突起。
迈入崭新的2022年,资本市场又将如何演绎?近日,澎湃新闻记者专访多名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师、首席经济学家,明星基金经理,把脉投资新主线,挖掘市场新机会,展望市场新走向。
本期刊出的是对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政策研究院院长何海峰的专访。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政策研究院院长何海峰
“虎年中国宏观经济,大概率将出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近日,何海峰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年初因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偏弱。但随着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等政策不断落地,宏观经济有望企稳上行。GDP增速有望呈现出逐季回升的态势。
对于广受关注的2022年的GDP增长目标,何海峰预计,综合考虑长短期因素,2022年的GDP增长目标很可能设置在5.5%左右。
“考虑到随着经济体量增大、劳动人口收缩,我国经济增速的中枢将逐渐下移,所以在‘十四五’的开端,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是必要的。”何海峰说。
货币政策方面,何海峰判断将会更加灵活而精准、宽松且有余。
“2022年的货币政策,将重点围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保持信贷结构稳步优化、保持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等三方面展开。可以预见,2022年央行对信贷支持力度空前。”何海峰指出。
具体举措上,何海峰预计,虎年央行将强化创新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做“加法”、运用精准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
此外,在政策面,何海峰2022年还非常期待财政政策和发改委的相关内容。
“相较已大幅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刺激效果更快更明显,空间也相对更大。2022年财政前置发力的特征将更加明显,财政政策预计将在增支和减收两个方向同时发力。同时,发改委稳经济政策预计也将在多维度持续发力。”何海峰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何海峰认为,虽然疫情仍将对一些行业和地区产生持续制约,但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
“一方面,各国通过推广普及疫苗逐渐建立起免疫屏障,经济和社会生活会逐渐向常态回归。另一方面,病毒在不断变异的过程中,尽管其传播能力有所增强,但对人体的损伤和对医疗系统的压力都在减轻。随着精准防控政策的深入推进,以及跨周期调节政策的实施,未来疫情对我国经济整体的影响将逐渐降低。”何海峰说。
不过,何海峰同时强调,2022年的经济运行中,三方面风险值得关注:一是疫情风险,二是通胀与反通胀的风险。三是政治风险的加剧。
以下是澎湃新闻记者与何海峰的对话内容(略有编辑):
澎湃新闻:展望虎年,你如何看待国内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
何海峰:总的来看,今年国内宏观经济大概率将出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年初因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偏弱,但随着扩投资、促销费、稳外贸等政策不断落地,宏观经济有望企稳上行。
节奏上,由于以投资为主要抓手的经济政策起效需要一定时间,同时消费者信心的恢复、企业预期的逆转也不会一蹴而就,因此GDP增速将呈现出逐季回升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持“房住不炒”底线等长期目标制约的背景下,经济增速的上行将相对平稳,不会出现大幅跳升。
澎湃新闻:对虎年的货币政策,你有哪些预期?会更加宽松吗?
何海峰:整体而言,虎年的货币政策将会更加灵活而精准、宽松且有余。
2022年货币政策将重点围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保持信贷结构稳步优化、保持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三方面展开。可以预见,2022年央行对信贷支持力度空前,“宽货币”已然落地,“宽信用”正在路上。
因此,预计央行将强化创新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做“加法”、运用精准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
当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8.4%,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或与我国历史数据相比都不高。叠加央行有关负责人“降准空间变小但仍有一定空间,可以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及宏观调控的需要使用”等表态,可以预计,央行在虎年将继续发挥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的效能,运用降准和结构性QE(量化宽松)手段压降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澎湃新闻:对于2022年的“GDP增速预期目标”,目前市场有5%和5.5%两个主要预期目标。对这方面你有何看法?
何海峰:设置GDP增速目标的意义,在于给各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供一个指导全年工作的抓手,这一目标既要与我国经济的长期规划相一致,也要与当前经济形势相适应。
从长期看,“十四五”规划虽未给出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习近平总书记在“规划说明”中提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鉴于2021年8.1%的增速,未来14年我国年平均经济增长需要保持在4.5%以上。
考虑到随着经济体量增大、劳动人口收缩,我国经济增速的中枢将逐渐下移,所以在“十四五”的开端,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是必要的。
从短期看,“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5%至5.5%之间,尽管面临一定压力,但通过经济政策使增速回归潜在水平是合理的,大多数地方政府也把增长目标设置在5.5%或以上。
因此,综合考虑长短期因素,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很可能设置在5.5%左右。
澎湃新闻:2022年的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相比,哪个更乐观一些?为什么?
何海峰:整体而言,尽管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但韧性较强,因此对宏观经济更加乐观。
在2021年疫情多点散发情况下,我国制造业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2022年PPI预计持续回落,制造业有望保持良好增速。同时,共同富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叠加各地疫情控制手段更加精准灵活,预计基础消费将有所回升。
出口方面,虽然随着国外疫情的缓解,预计低端制造业出口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疫情期间,机电行业提升了国际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多客户认可与使用黏性,势头有望持续。
此外,在货币政策稳健宽松的基调下,财政政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等措施的出台,经济有望得到更大支撑。
资本市场方面,股市与实体经济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2022年1月中旬,央行开展1年期MLF增量续作,中标利率下降10个BP,有效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但从大盘走势来看,股市对此反应并不热情。
同时,随着美联储加息缩表,2022年或将迎来全球流动性拐点,预计中国北上资金增速将放缓,对资本市场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此外,2021年的资本市场有新能源这一主题行情拉动,2022年是否有主题行情,目前还不明确。
澎湃新闻:你认为,今年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如何?
何海峰: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
一方面,各国通过推广普及疫苗逐渐建立起免疫屏障,经济和社会生活会逐渐向常态回归。另一方面,病毒在不断变异的过程中,尽管其传播能力有所增强,但对人体的损伤和对医疗系统的压力都在减轻。
对我国来说,在病毒无法被完全消灭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出现零星疫情或将成为常态,不过,随着精准防控政策的深入推进,以及跨周期调节政策的实施,未来疫情对我国经济整体的影响将逐渐降低。
不过,疫情仍将对一些行业和地区仍将产生持续制约。如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将因疫情零星出现而不断受到冲击,拖累生产恢复及相关消费增长。同时,一些国际人员、货物往来频繁的城市和地区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经济恢复的进程可能将受到疫情的不断干扰。
澎湃新闻:虎年对哪些政策你最为期待?
何海峰:虎年更加期待财政政策和发改委的相关政策。
财政政策将成稳增长主要抓手。相较已大幅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刺激效果更快更明显,空间也相对更大。2022年财政前置发力的特征将更加明显,财政政策预计将在增支和减收两个方向同时发力。
从增支的维度看,2022年财政支出将增强支持力度,从各省“十四五”时期重大项目规划来看,交通运输、能源、水利依旧是稳投资的主要力量,特别是新能源相关基建领域也将产生增量投资机会。
从减收的维度看,2022年将实施新的更大力度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促进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并在结构上将更加注重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措施,缓解经营压力。
同时,发改委稳经济政策预计也将持续发力。
首先,是配合财政发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如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实施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工作,以及对民生保障压力较大的地区,兜牢民生底线。
其次,发改委预计将通过加大地方债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外商投资范围等方式扩大有效投资。
再次,预计发改委将通过保供稳价、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培育消费热点,推动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生活等方式实现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
最后,发改委将持续支持平台加强技术创新、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方面,通过引导平台企业在“硬科技”创新上增加投入,在模式创新上聚焦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服务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引导平台企业在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扩大内需等方面创造更大价值。
澎湃新闻:对于2022年的宏观经济,你认为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风险?
何海峰:总的来说,三方面风险值得关注。
其中,首要的风险还是来自疫情。病毒变异的出现以及疫情的散点爆发会反复冲击国际国内供应链、经济预期以及消费能力的恢复进程。
其次,是通胀与反通胀的风险。在疫情影响下,多数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胀风险因此加剧,而有些国家已经到了需要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应对通胀风险的阶段。
不同的货币政策对资金流动带来不稳定性,进而对各国经济和全球贸易带来一定的风险,特别是美国的加息缩表将导致经济金融市场波动和资本流出压力加大。
最后,是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单边主义抬头,政治风险加剧。疫情后很多国家鼓吹单边主义,美国甚至展开产品、技术、行业、地区的定向脱钩。全球保护主义开始盛行的背景下,重要资源出口国通过资源国有化、增加资源税收、禁止出口等方式加强干预,将进一步对供应链造成冲击,损害全球经济合作。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