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冬奥会呈现的冰雪上的竞技向来令全球体育迷心驰神往,而在“双奥之城”北京,一场期待中的、更加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已拉开帷幕。不过,“精彩”只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之一。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现实中,中国还要确保奥运“简约”“安全”。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都做到了,而且非常出彩。
本届冬奥会的“简约”引来不少外媒聚焦。韩联社5日的一篇报道关注了4日晚开幕式的一些细节,比如点火仪式与以往截然不同,大火一飞冲天的景象不再出现。报道称,这主要是从环保角度考虑。德国《明镜》周刊除提到主火炬首次使用“微火”可节能外,还称相比东京奥运会和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人数大大缩减,北京冬奥会预算为20年来冬奥会最低。
《环球时报》记者在延庆赛区采访时了解到,通过建设世界首创的500千伏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北京冬奥会成为历史上第一届100%使用光伏、风电等绿色电能的奥运会。通过科技创新,北京成为冬奥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采用碳排放接近于零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主办城市。
韩国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此前受北京冬奥组委邀请,与其他驻华外交使节一道参观北京冬奥会相关设施。金辰坤评价称,北京冬奥会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实用、经济、环保”。
据悉,北京冬奥会使用了多个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场馆,同时一些2008年时的土地、城市基础设施等也被再次利用。承担北京冬奥会全部冰上比赛项目的北京赛区,仅新建“空白”项目场馆国家速滑馆和首钢滑雪大跳台,延庆赛区将原有村落提升改造为服务冰雪运动的特色山村。
奥地利国家旅游局亚洲区负责人伊曼纽尔·雷纳-特里克对首钢的项目印象深刻,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古老工业设计与现代运动场馆相结合的明珠,冬奥结束后,北京市民一定很乐意在那里进行休闲活动。
至于“安全”,很多外国记者有深刻体验。一名日本同行告诉记者,从在日本国内下载“冬奥通”开始,他为进入闭环开展包括日常报告身体状况、获得疫苗接种证明、接受核酸检测、获得绿码等一系列工作。入境中国时,在首都国际机场的滑行道上即可看见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这让人感到“气氛有所不同”。他表示,这一精心设计的系统让人有安全感。
瑞士滑雪运动员尼古拉斯·胡贝尔抵达北京后核酸检测呈阳性,被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我迅速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用专车送至隔离酒店”,胡贝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方提供的照顾非常好,而他在核酸结果阴性后,已经开始恢复训练。
在冬奥场馆进入闭环状态前,《环球时报》记者曾探访北京赛区多个场馆,注意到它们严格区分为闭环内和闭环外。在“冰之帆”国家体育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场馆内还设有绿色通道,一旦场内人员有发热症状,会立刻进行现场处置和转运。
“为什么我们行?为什么我们能胜利?靠的就是科学抗疫。”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很多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是如何抗疫的,这次他们来北京就能感受到什么是科学抗疫、精准抗疫。
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存在“两个北京”——中国的北京和冬奥的北京,冬奥的北京是一个闭环。“北京冬奥会的闭环是安全、有效的,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小萨马兰奇表示,尽管疫情让筹备工作变得非常复杂,北京冬奥组委用自己的能力克服了危机,“当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站在这些冬奥历史上最好的场馆中,我们将看到最精彩的比赛……北京冬奥会将是一场非凡的派对,并将鼓舞世界其他地方的人”。
在采访中,不少外国运动员难掩兴奋。在开幕式上担任巴西队旗手的巴西钢架雪车选手妮可·西尔维拉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所有运动员都梦想参加奥运会,当你实现了这个梦想,并且可以举着国旗时,你所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困难都是值得的。”
“在冬奥会开幕式上行走的感觉是如此与众不同。当你走出通道,走进体育场的那一刻,你就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奥运选手,全世界都在看着你。”美国雪车运动员卡洛·瓦尔德斯说,尽管无法接触观众,三个冬奥村之间互动也较少,运动员们仍然可以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得绝佳体验。
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奥委会主席布莱恩·刘易斯看来,北京是一座创造奥运历史的城市,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当下,中国领导人的决心以及所有工作人员克服困难的意志值得敬佩。“我非常有信心并支持北京冬奥会取得成功,它将激励整个世界,并将所有人团结在一起。”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 白云怡 邢晓婧 环球时报驻德国、韩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张 静】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
(董萍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