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将是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个最大智能终端,全球缺芯或将于今年下半年得到缓解……”近日,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快人快语,尽显芯片“老法师”功力。
从教授到投身实业,戴伟民说他的愿景是帮助芯片从业者实现“轻设计”。而提及芯原股份盈利能力快速提升,戴伟民笑着说,芯原的业务模式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加速成长;现在,芯原股份已进入加速发展期。
畅想汽车智能化
早上醒来,机器人已经冲泡好咖啡;在你出门前,汽车已自动调节好最舒适的温度,你坐进汽车即可开启工作;整个行驶过程中,汽车自动完成驾驶,自动调节温度、光线……面对记者,戴伟民“畅想”了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美好生活。
“智能网联汽车将是继手机之后的最大智能终端,是半导体成长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戴伟民认为,随着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全球半导体产业将持续处于高景气度。
智能网联汽车给半导体产业带来的驱动力有多大?“至少是传统汽车的4倍。”对于汽车电子机遇,戴伟民介绍,以往汽车可能需要五六百个芯片,智能网联汽车则需要至少两千个芯片。而与消费级芯片相比,车规级芯片对芯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蕴含更大价值,这是整个产业面临的新机遇,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正是由于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对半导体的需求快速爆发,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汽车行业出现了缺芯现象。中汽协预计,到2022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达到21399亿元,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达到9783亿元。
记者注意到,政策面上,各部委及多个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后,上海、浙江、陕西、广东等地都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关政策。
“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越来越多的‘新物种’在带动半导体产业持续成长。”对于半导体成长的驱动力,戴伟民强调,智能化势不可挡,除了汽车,接下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现象级新应用,诞生越来越多的“长尾市场”。
缺芯情况下半年或可缓解
在过去的一年半中,缺芯成为半导体产业的常态,汽车行业是缺芯的典型。但万物皆有周期,芯片短缺也是暂时的,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缓解。
“我认为这个时间节点可能是2022年下半年,届时芯片短缺情况将得到缓解;到了2023年下半年,某些芯片制程的产能可能会略有过剩。”对于芯片的未来供给情况,戴伟民从晶圆厂产能角度大胆预测。
对于汽车缺芯,戴伟民认为,这源于“错误的预判”:疫情之下,汽车行业预判消费需求低迷,车企取消了大量汽车电子订单。但随后汽车消费快速回暖,面对大量的汽车电子需求,复杂的半导体产业链却无法即刻恢复,需要至少9个月的调整周期。这便引发了汽车芯片荒,随后还叠加了新能源汽车需求大幅提升、自然灾害带来停工停产等影响。
随着汽车缺芯加剧,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努力调节。台积电、台联电、中芯国际等大厂积极扩建产能,应对全球日益增长的半导体需求。
戴伟民强调,即便是2023年出现产能略微过剩现象,但长远来看,半导体需求持续增长,整个产业的成长性是毋庸置疑的。
芯原股份具有“规模效应”
“芯原股份的业务模式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加速成长。”提及芯原股份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戴伟民笑呵呵地揭秘。
1月26日,芯原股份发布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21年将实现扭亏为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000万元至15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3556.64万元至4056.64万元。
芯原股份与其他芯片公司有什么不同?“芯原股份为芯片设计公司提供IP授权服务和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戴伟民介绍,芯原股份为芯片设计公司、IDM、系统厂商、互联网企业、云服务提供商、车企等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芯片设计服务,帮助他们实现“轻设计”,以降低他们的运营成本或是补足设计资源。
“没有库存、没有边界,市场风险小。”对于芯原股份的业务模式,戴伟民笑着说,芯原股份没有芯片销售环节,也就不存在库存风险和现场支持服务费用等支出。另外,芯原股份可以服务不同行业的客户,从而避免了行业波动给公司带来的经营风险。
戴伟民表示,芯片设计犹如盖房子。“根据客户需求,我们可以只提供洗手间、厨房(提供半导体IP),也可以造整个房子(定制芯片)。”芯原股份正在以Chiplet(芯粒)的方式来实现IP的模块化,通过“即插即用”方式,快速帮助客户完成芯片开发。提及芯原股份发展Chiplet的理念,戴伟民表示将通过“IP芯片化”和“芯片平台化”来推动Chiplet的产业化发展。
“IP就是芯片的大脑,重要性不言而喻。”戴伟民强调,通过Chiplet理念,还可以解决芯片中7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的性能与成本平衡,降低较大规模芯片的设计时间和风险,提高设计的灵活性,给厂家提供更多选择。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