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表声明,宣布将33个总部在中国的实体列入所谓“未经核实名单”(UnverifiedList,简称UVL)“。在这份”未经核实名单(UVL)中,港股上市公司、CXO龙头企业药明生物在列。
2月8日,受此消息影响,药明生物二级市场一度大跌超30%,并在盘中暂停交易,直至收盘,当日股价跌近23%,市值跌破3000亿港元至2624亿港元。
药明生物在2月8日上午和中午分别召开投资者会议和媒体说明会,公司CEO陈智胜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核实名单”并不是更为人所熟知的美国“实体名单”或“黑名单”,过去有中国企业进入“未核实名单”之后又撤下的。此事对公司的业务或对全球合作伙伴的持续服务没有影响。
受上述消息影响,CXO板块多家上市公司股价也跟跌。对此,陈智胜向记者表示:“这只是个案,不会对整个医药外包行业产生影响。国际客户看重的还是企业的服务能力”。
巨头进入“未经证实名单”
药明生物是国内生物药CXO赛道的龙头企业,总市值一度超5000亿港元。被列入“未核实名单”一事让药明生物身价跌破了3000亿港元。
对于突发的黑天鹅事件,药明生物澄清称,“未核实名单”主要是基于美国机构无法核实“接受美国出口产品的各方的合法性和可靠性”。该名单不是“实体名单”(EntityList)或“黑名单”(BlackList)。
据记者了解,与实体名单、拒绝贸易者名单不同,被列入未经核实名单并不意味全面的禁运,如无特别情况,企业在满足一些额外的程序性要求,仍有机会继续业务;且申请被移出清单的程序和要求也相对容易满足和完成。
同时,同为药明系的另一家巨头药明康德也因上述“未经核实名单”事件中枪。2月8日,药明康德A股跌停、H股跌超11%。
对此,药明康德紧急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及本公司的子公司均未被美国商务部列入“未经证实名单”。本公司目前的各项生产经营情况正常。药明生物为独立上市公司,公司不持有药明生物任何股份。
“在过去十年中,药明生物一直获得美国商务部批准进口部分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控制器和中空纤维过滤器,我们严格遵守相关出口法规,从未再出口或转售给任何其他法律实体。美国商务部针对这些产品合理使用(即自用,不得转售)具有一套例行核实程序,但过去两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及时完成。”陈智胜表示。
药明生物发布的中文声明中称,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的服务不会因两家子公司被列入“未经核实名单”而受到影响,各项业务均正在稳步推进。公司随时准备应对美国商务部的核实检查,同时也在积极采取临时措施,以在检查前将两家公司从“未经核实名单”上移除。
CXO行业整体回调
近来,产业链上下游以及政策层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着CXO行业的敏感神经,进而影响二级资本市场。
在2021年年末,美国商务部宣布,计划把额外几十个中国公司也加入实体清单,包括一些生物科技公司。这也引发了市场的联想,多家CXO龙头企业纷纷开启深度回调模式:自2021年12月以来,截至2022年2月7日,港股上市公司昭衍新药、泰格医药、凯莱英、康龙化成整体跌幅超20%。如果把时间拉长,回撤的幅度更大。
尽管市场担忧重重,CXO龙头业绩十分靓丽。
药明生物于2月7日发布了2021年业绩预告称,预计公司去年实现利润及归属于公司权益股东的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05%以上及98%以上。凯莱英1月16日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全年收入45.05亿元-46.62亿元,同比增长43%-48%,其中四季度收入16.75亿元-17.3亿元,同比增长57%-62%;剔除汇率影响,全年及第四季度分别增长52%-57%、62%-67%。
CXO公司的营收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制药巨头的研发支出。作为创新药背后的“卖水人”,在生物医药创新持续爆发、新技术新路径层出不穷、国际医药研发外包需求增长的背景下,CXO赛道站上了风口。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当下,国内CXO赛道风生水起,总体业务收入及利润仍在高速增长。
对于此次事件影响,医药战略专家史立臣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一些海外业务为主的CXO企业会产生影响。而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向记者分析:“进入‘未经证实名单’确实会引发投资者对公司尤其是整个板块的担忧。但随着国家鼓励医药创新,尤其是医药外包行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一时的变化不会改变实质的趋势。”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之声)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