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潮一波又一波,各式羽绒服也屡屡热卖。但曾经凭借“韩潮”而在中国风靡的韩国衣恋集团旗下品牌的一批羽绒服却因为成本价和定价差别太离谱而被罚以次充好,昨晚上了热搜第一!
根据北京市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消息,韩国ELAND衣恋集团在中国的注册公司衣念(上海)时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衣念上海”)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被行政处罚,涉及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标价1598的羽绒服成本75元
溢价高达20倍
根据处罚信息,衣念上海委托其他公司生产的涉案羽绒服产品共计80件,其生产成本为75元每件,而专柜标价1598元每件,吊牌溢价竟高达20倍。至2021年11月3日,涉案羽绒服共售出2件,其中1件为抽检售出。衣念上海被北京市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4382元,并没收违法所得1322.45元。
对此,网友也是开启了嘲讽模式。“真坑啊”、“只要足够穷,你就是镰刀永远割不到的韭菜”等等。
上次被罚是“羊毛大衣没羊毛”
事实上,衣念上海公司旗下品牌产品曾多次被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消息显示,2021年初,该公司旗下品牌SPAO一款女士羊毛大衣实际面料和里料成分均为100%聚酯纤维,并不含羊毛,属于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当时对其处以了20万元的罚款。
同年,衣念上海公司多次被罚,处罚原因涉及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对商品性能、功能、产地等表示不准确、不清楚等。细数下来,去年基本每个月该公司都会因各种问题被处罚。
根据天眼查信息统计,衣念上海公司近两年累计被处罚款总金额为24.6万元。
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平台,针对衣恋的投诉也有超过百条,内容以发货不及时和不退保价的差价为主。
曾是韩装顶流
现在大规模关店变卖资产
经记者查询,衣念(上海)时装贸易有限公司隶属韩国衣恋集团,于2007年11月1日成立,为衣念(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作为韩国衣恋集团在中国的注册公司,衣念上海公司旗下的品牌涵盖了ELAND、SPAO、Prich、Roem、Plory、Paw in Paw等40多个,这些品牌中的绝大部分都属于中高端档位,动辄就上千元。
ELAND、Prich曾经更是“9亿少女的梦”,其清爽的海军条纹连衣裙,大红色牛角扣羊毛大衣,学院风格纹衬衣曾经是很多80、90后学生党高攀不起的“梦中情衣”。
从9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后,ELAND等品牌进入快速扩张,最多时,ELAND在中国主要城市开有8000多家门店。
发展最盛时,不只ELAND,随便进入北京一家中高端商场,你都会发现整个商场的二层三层都被衣恋旗下的品牌ELAND、SPAO、SCOFIELD、TEENIE WEENIE等承包了,而且还都在C位。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人消费观念变化,衣恋风格的时尚也逐渐被淘汰。
2017年,衣恋集团将旗下品牌Teenie Weenie出售给中国的维格娜丝时装有限公司(后来的锦泓集团),这被看做是其走向下坡路开始卖品牌的标志。交易价约50亿元人民币。但2019年,衣恋还因为买卖合同纠纷将锦泓集团告上法庭,认为对方钱没有到位,对于实际交付比例存在争议。
2019年5月,特步国际通过其全资附属公司与衣恋集团签订股份收购协议,以现金作价2.6亿美元(约17.5亿元)取得了衣恋旗下的K-Swiss(盖世威),Palladium(帕拉丁)及Supra等品牌。
到了2020年,在疫情的冲击下,衣恋集团销售额首次出现了两位数的下滑,这也是该集团自成立以来首次出现大比例的业绩下滑。与此同时,衣恋集团还启动了全球关店措施,2020年上半年陆续关闭了韩国大邱、仁川等地的多家门店,甚至还出售了20多家门店停车场的十年期经营权,以此筹集到约合人民币7亿元的流动资金。
而在中国市场,SPAO同样在2017年经历大规模关店,沈阳、北京、重庆、武汉、成都、青岛的部分店铺相继关闭,大连唯一门店也宣告关闭。2020年4月25日,SPAO更是正式关闭了其位于广州富力海珠城的华南唯一门店。
在2020年公布的当年亚洲品牌五百强排行榜中,衣恋排名494,较2019年继续下滑,险些跌出榜单。而在2021年的相关榜单中,早已难觅衣恋踪影。
数字化转型能否助其摆脱困境?
近两年在中国市场,衣恋集团正试图通过数字化转型的方式来摆脱其影响力下滑的困境。
根据见实科技消息,衣恋集团新零售负责人张笠巍曾在近期举办的2022驿氪第5届用户大会上表示,2019年衣恋集团刚开始新零售部分门店的的探索。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催化因素,衣恋集团在这一年迅速搭建了小程序、直播广告、数据运营、会员体系、线上线下融合等数字化运营的关键项目。2021年,衣恋集团进一步布局私域运营等更为细化的数字化方向。
然而,从整个电商发展的大环境来看,衣恋集团的数字化转型已然迟缓。而衣恋集团的另一大难点在于旗下30多个品牌如何进行整合管理,才能保证整体转型的存活率。
来源:中国经营报综合自北京商报、界面新闻、深圳商报、中国经济网等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