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魏书光
美联储面对通胀“骑虎难下”,正陷入一场拉锯战。美国1月份数据显示,一边是CPI达到40年来最高点7.5%,连续9个月高于5%;另一边却是制造业PMI连续3个月放缓。
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对此大声疾呼,货币宽松、工资上涨与通货膨胀正在相互强化,美联储必须加快收缩以遏制灾难性的通胀来临。只不过,这种论调在政策层面并不占主流,反而是通胀“绥靖”政策大行其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仍然普遍寄希望于今年下半年通胀触顶回落。
面对罕见持续飙升的通胀,美联储早已经失去了40年前勇于加息的锐气。连续两个月面对7%以上的通胀压力,其利率目标区间还维持在几乎为零的位置上。
当下,美国最激进的投资机构对于加息的预测是今年加息7次,每次加息25个基点,年底联邦基金利率达到1.75%~2%。这样的加息幅度,能不能让通胀止步,仍需观察。毕竟,在过去22个月内,美国推出了11万亿美元的刺激措施,乱发货币并没有保证稳定供应,反而造成资金炒作,通胀不断走高。
相对于政策层面的畏葸不前,实际利率水平已经快速上升。作为全球国债市场的风向标,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突破2%,而长期负利率的德国,出现回正走势,一口气从去年12月初的-0.411%上涨到0.288%。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从2020年末的18.38万亿美元大幅回落至4.54万亿美元,较2021年末的11.31万亿美元下降了60%。目前,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已经降至2016年初水平。
即使是通胀水平依然较低、没有政策紧缩压力的日本,其国债收益率也大幅升至2015年末的水平,5年以上期限的国债收益率全部转正,并在10日宣布将临时购买国债以抑制利率上涨。
显然,美联储和通胀之间的拉锯战,正在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数。历史上,美联储连续加息,往往带来基本面反转,带来经济下行。是从云端跌落硬着陆,还是平稳落地软着陆?这对于全球市场来说都不轻松。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