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王帆
编 辑丨杜弘禹
图 源丨图虫
继东莞2021年成为全国第24个万亿GDP城市之后,下一个万亿GDP城市或许要在数年之后才会出现,但是一些经济强区却有可能率先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北京市海淀区。
2021年,海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9501.7亿元,同比增长8.8%,对比上一年的经济增量约为1000亿元。海淀区也明确提出,2022年GDP要超过1万亿元,增长6%以上。事实上,上海市浦东新区早在2018年就已迈过了万亿GDP大关,2021年更是达到了1.45万亿元左右,超过青岛、无锡等市。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直辖市下辖的区的行政级别较高,但如果从经济体量来看,除了个别区有其特殊的定位、特征之外,仍然值得将不同级别城市的市辖区放在一起比较。
譬如,除浦东新区和海淀区之外,GDP排名第三的是深圳市南山区,2021年GDP达到了7630.59亿元,小幅超过了北京市朝阳区。2021年南山区提出,到2025年GDP将力争达到1万亿元,基本建成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成为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先行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对GDP超过4000亿元的经济强区进行研究发现,2021年在疫情散发、经济下行压力、原材料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下,经济强区表现分化,有的逆势上扬,也有的相对逊色,GDP排位及经济体量差距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强区对所在城市的经济起着日益重要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分析这些经济强区的支撑因子,能在很大程度上窥见这些重点城市的发展成色。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经济强区往往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实力,创新外溢也正带动着城市其他区域的协同发展。
GDP超过4000亿元的市辖区
(注:截至发稿,天津滨海新区及天津黄岛区尚未披露2021年GDP数据。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公开信息)谁是北上广深的第一区?2021年,北京GDP突破4万亿元,距离2018年突破3万亿元仅仅用了3年时间。这其中,作为北京市第一经济大区的海淀区功不可没。2018年,海淀区GDP为6479.5亿元,到2021年突破9500亿元,短短3年间的经济增量就达到3000多亿元,也由此拉开了与北京市朝阳区的差距。
科技与创新无疑是海淀区最显著的标签。海淀区坐拥清华、北大等大批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同时还云集字节跳动、小米、百度、美团等明星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1/5,堪称拥有全国最优质的人才和最密集的科技创新资源。
2022年海淀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该区高新技术企业收入预计3.4万亿元,占北京市的40%以上,增长14%,五年年均增长13.1%;从行业来看,2021年海淀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预计1.3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7%;数字产业化增加值占GDP的50%。
同为市辖区的上海浦东新区,既是上海市的金融核心功能区,也是科创高地,聚焦了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603881)六大“硬核”产业。工信部2021年公布了全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上海一举拿下其中2席,分别是集成电路集群和张江生物医药集群,均位于浦东新区。2021年浦东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3万亿元以上。
当然,浦东新区的面积在上海也堪称“巨无霸”,共1210平方公里,约占上海总面积的19%。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市辖区的天津滨海新区,GDP曾超过浦东新区。但2018年,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更改统计口径,2016年其GDP由原来的10002.31亿元调整为6654亿元,缩水近三成。
天津统计年鉴披露的初步核算数据显示,2020年滨海新区GDP为5871.06亿元,低于2016年下调后的数值;另一项公开可查的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滨海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0.7亿元。
广州第一经济大区天河区,2021年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了6000亿元。天河区坐拥国家级CBD珠江新城和“华南第一商圈”的天河路商圈,202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0.64亿元,这超过了广东惠州全市的社零总额;天河区金融业增加值在2020年突破了千亿大关,占GDP比重超20%。
天河区同时也是广州市高校和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地区,科创能力雄厚。2021年,天河新增科技类企3.4万家,占广州全市的38.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995家,占全市26%;5家企业入选2021年中国互联网百强,占全市55%;4家企业入选2021中国新科技百强,占全市80%。
深圳南山区是“网红”粤海街道的所在地,全区高新企业林立,尤其“盛产”上市公司。截至2020年底,南山区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达187家,相当于每平方公里有1家上市企业,密度居全国第一。
需要指出的是,南山区面积为187.53平方公里,仅是浦东新区的六分之一,不到海淀区、朝阳区的一半。南山区以不到深圳1/1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1/4的GDP。
2021年南山区GDP为7630.59亿元,对比2020年增加了约1100亿元,对比2019年增加了1500亿元。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照此增长势头,南山区很大可能将早于2025年完成万亿GDP目标。
深圳经济强区数量最多
如果将GDP突破4000亿元作为经济强区的一个衡量标准,深圳是数量最多的城市,达4个。
除南山区之外,深圳市的中心城区、市委市政府机关驻地福田区的GDP位居全市第二位,2021年突破了5000亿元大关,其中第三产业占比高达91%。金融业是福田区最核心的支柱行业,2020年实现增加值2024.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2.6%。此外,福田科创属性日益凸显,近年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西门子能源深圳创新中心正式运营,荣耀终端、华为数字能源、英飞凌半导体等龙头企业加速集聚。2021年福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3%,两年平均增长29.0%。
此外,龙岗区和宝安区是深圳的两个工业大区,第二产业占比均超过了50%。其中,龙岗区是华为的总部所在地,2021年GDP为4496.45亿元,位列深圳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为2198.28亿元。
宝安区的GDP则在2021年实现了4000亿元的突破,达到4422亿元,对比上一年增加了575亿元,GDP增速高达11.3%,与龙岗区的体量差距也在显著缩小。
2021年,宝安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9000亿元,实现销售产值8772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3390亿元,增长16.4%,外需对宝安区的工业生产产生了强大推动力。从宝安区十大支柱行业看,通信计算机行业实现增加值945亿元,同比增长18.2%,拉动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深中通道、腾讯“互联网+”未来科技城、亚太卫星总部基地、融创冰雪文旅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宝安区202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居深圳全市首位。同时,宝安区的工业投资总量、工业技改投资总量也均居于深圳全市之首,分别大幅增长了34.3%和21.3%。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长期以来,工业是深圳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这也支撑了深圳拥有多个经济强区。此外,深圳作为面积仅有2000平方公里的超大城市,近年来的产业外溢颇受关注,但实际上深圳市内的产业转移同样非常活跃,譬如南山区的创新企业成长壮大后,出于成本考虑,不少会选择在宝安、龙岗、光明、坪山等地扩大布局,由此也很大程度促进了创新的扩散和发展的协同。
工业大区崛起势头强劲
同属广东省的广州市黄埔区、佛山市顺德区,GDP也均在2021年突破了4000亿元大关。
黄埔区是广州工业第一区,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为8771亿元,占广州全市38.9%。迈进“十四五”,黄埔区启动实施了“黄埔制造万亿计划”,要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的1个三千亿级,以汽车制造、新材料为主的2个两千亿级,以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和健康食品为主的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黄埔区新增设了“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目标,并设定为7%。需要指出的是,2021年黄埔区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对佛山市顺德区而言堪称是一个大丰收之年,除GDP突破4000亿元之外,工业总产值也突破万亿元,达到11421.6亿元,率先在全国市辖区中突破万亿大关。同时,2021年顺德37家上市企业总市值也突破万亿元。并且,顺德是为数不多的非一线城市里GDP突破4000亿元的区。
顺德曾被称作“广东四小虎”之一,又有着“中国家电之都”“中国燃气具之都”等诸多标签,区内不乏知名制造企业,包括美的、海信、格兰仕等知名公司,顺德曾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造业是顺德安身立命之本,企业家是成就顺德事业的最大功臣。
2021年,顺德突破工业错峰用电、大宗原材料价格高企、出口贸易一仓难求等重重难关,列入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86个,总投资3077.83亿元。银星服务机器人、蓝胖子、埃斯顿(002747)、中设、中大力德(002896)华南总部等项目相继引进,美的、碧桂园、联塑、格兰仕、云米等本土企业掀起增资扩产热潮。
截至2月11日,青岛黄岛区(西海岸新区)尚未公布2021年的GDP数据,但按照前三季度GDP达到3112.12亿元、同比增长11.8%的表现看,全年有望突破4000亿元大关。
作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突出主题的区,青岛黄岛区拥有世界级大港以及自贸试验片区的政策有力加持,产业发展上聚焦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两大千亿级产业链,同时还确定了新一代半导体、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船舶海工、智能家电、汽车、海洋冷链、影视文化和新经济九大重点产业链,近年来已成功吸引了京东方、芯恩、富士康等企业项目落子布局。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整体看,诸多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都已经高达60%以上甚至70%以上,但要开启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仍然离不开第二产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支撑,4000亿级经济强区的崛起很大程度印证了这一点。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将可能激发更多的新动能,催生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这也将成为经济强区再迈台阶的重要支撑。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黄菁珊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