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SKI创始人赖刚。受访者供图
纪录片《少年志》记录了谷爱凌和苏翊鸣滑雪的日常。视频截图
2016年11月,赖刚公布签约谷爱凌和苏翊鸣为代言人。受访者供图
2月8日,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谷爱凌以偏轴转体1620度的高难度动作,夺得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金牌。
GOSKI创始人赖刚回忆起这一幕,至今仍感到不可思议。几年前,作为国内首家签下谷爱凌的品牌,GOSKI曾拍摄过一部《少年志》的纪录片,记录下谷爱凌和苏翊鸣滑雪的日常,而后者也摘得了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的银牌。
2004年“70后”赖刚选择进军冰雪行业,创建了单板滑雪领域垂直社区“单板地带”,以及滑雪专业社区平台“GOSKI”,还成立了自己的雪具用品连锁品牌和品牌代理公司。
2012年,赖刚的单板地带俱乐部开始举办滑雪青训营,苏翊鸣正是参与者之一。十年时间,青训营走出了很多滑雪“发烧友”,他们成为职业选手、教练或是其他相关的滑雪从业者。
从2000年第一次接触滑雪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赖刚见证了这个行业的起飞。“风口来了”,赖刚分享了20年来他对行业的观察,“未来十年还会高速发展,目前还远远没到成熟的时候。”
“因为喜欢进入滑雪行业”
新京报:你是哪一年开始接触滑雪的?
赖刚:2000年那会儿,我在一个网站体育频道做采编工作。当时要做一个冰雪频道,就去了亚布力采访。在亚布力的第二天,就上了雪场的高级道。后来天快黑了,我在山顶下不来,两个滑雪教练一前一后夹着把我护送下山。
新京报:当时国内滑雪圈是什么样的情况?
赖刚:2000年之后,北京才开始有滑雪场。北京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在此之前,一些喜欢尝鲜的人只能不辞辛苦地去东北滑雪。所以那时滑雪的人是非常非常稀少的。毕竟参与的时间、经济成本都过高,这项运动远远没有进入到大众市场。
新京报:2004年辞职创业时,为什么会选择冰雪行业?
赖刚:当时是想先辞职,至于具体能干什么再说。观察了一番,觉得滑雪是个空白地带,而且自己也喜欢滑雪。既然这么喜欢,那就开个雪具店吧。在户外运动网站上公开征集到两个滑雪发烧友成为合伙人,就这样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其实我不算是最早进入滑雪市场的一批人,2002年、2003年国外一些品牌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国了。还有一批比我年纪更大些的发烧友,他们比我更早开始做这一行。当时中国滑雪市场处于萌芽阶段,滑雪运动品牌都是国外的,做事的是中国人。
新京报:创业初期是如何推广的?
赖刚:我和另一个创始人一起搭建了一个“单板地带”的滑雪论坛,我们在户外运动网站和“单板地带”发帖,围绕着怎么提高技术、如何挑选装备以及去哪里滑雪等滑雪爱好者的“痛点”发起讨论,也召集活动,分享游记攻略,每天有上百条的留言和上千条的回复。
一两年以后,我们的“单板地带”就成为全国最大的一个滑雪网论坛了,很多滑雪人对“单板地带”还是比较有情怀的。
新京报: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赖刚:市场还是太小。我第一年做这项生意的时候代理了一个国外的品牌,结果发现新的东西比较贵,根本就卖不出去。后来没办法了,也不能明目张胆地打折,就在地上搓两下,然后告诉别人这是二手的,或者这是损坏的,有划痕的,通过这种方式降价才渡过难关,要不然真的是束手无策了。
“从小朋友开始抓起”
新京报:你第一次见到谷爱凌是什么样的契机?
赖刚:是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那天。当时北京滑友圈组织了一个线下的聚会。大家共同庆祝这个时刻,谷爱凌和她妈妈也在,她在蹦床上蹦蹦跳跳,非常有活力。
新京报:拍摄纪录片《少年志》,为什么会选中谷爱凌和苏翊鸣?
赖刚:其实这两个小朋友当时已经是脱颖而出了。他们在十一二岁的年龄阶段时,第一,对滑雪很有热情,不是被爸爸妈妈逼着练的。第二,技术水平在同龄人里是脱颖而出的。谷爱凌每年暑假都会来国内的雪场训练,因为来滑雪的小姑娘本来就不多,可以说就她一个。她经常去蹦床跳大跳台。就这么接触了一年之后,圈内的人对她非常认可。而且很重要一点,她八九岁就在美国拿很多奖了,拿超龄的奖,比如她9岁就可以拿11岁的冠军,已经是小明星了。
新京报:你曾经提到,拍纪录片的初衷是想让谷爱凌和苏翊鸣的母亲交流育儿经验,你怎么看待他们的家庭教育?
赖刚:我觉得每个人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风格,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选择支持孩子的兴趣,不是那种棍棒式的,而是呵护式的、引领式的,最后都不约而同地取得了成功,家庭的氛围也非常融洽,孩子也很有出息。
新京报:你们的青训营是如何开展的?
赖刚:青训营始创于2012年,是我们“单板地带”夏季最主要的活动之一,致力于发掘中国有潜力的单板年轻滑手。每年夏天,我们会对国内有潜质的年轻人提供一次公益性训练营,为期4周,请国内最好的滑手来当教练。每年差不多三五十人。苏翊鸣是我们头几届的小营员,那时候可能只有二三十人参加。现在已经办了十届了。
新京报:为什么要做滑雪青训营?
赖刚:什么事情都要从小朋友开始抓起,他们代表了积极向上的状态。现在的年轻人是纯粹的兴趣驱动,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来培养。有这么一些比较好的苗子,比如说他们的家庭教育比较成功,待人接物等,都是很阳光的,我们就会安排他们代言或是拍摄,去推广这项运动。
“热潮刚刚点燃”
新京报:从事这一行已经20年,你感觉冰雪运动这一行业趋势如何?
赖刚:就我们公司内部而言,从2011年到现在,我们每年一直在以不低于30%的增速高速增长。
疫情这两三年,国内滑雪热度急剧提升。从综艺节目的明星,到朋友圈晒滑雪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因为以前常年定期去国外滑雪的人没法出国了,这些人有消费力,也有影响力。比如说一个经常去国外旅游的人出不去了,他说咱们一块去国内某个地方滑雪,就很可能带动三五个人。
新京报:冬奥会有没有给冰雪行业带来助力?
赖刚:一定有的。北京的就不用说了,北京的雪场排队都被戏说是去罚站,因为去雪场的人太多了,就连新疆的雪场春节期间也是人满为患。
新京报:你担心冬奥会之后滑雪热度会有所减退吗?
赖刚:我一点都不担心,在冬奥会闭环管理以及疫情人员流动减少的情况下,雪场还这么火爆,我对冬奥会之后的整个形势乐观得不得了。冰雪行业未来10年还会高速发展,目前还远远没到成熟。
我们的利润在春节期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我相信北京雪场在这个春节都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新高。
新京报:冬奥会之后,冰雪产业如何才能创造长期的价值?
赖刚:我们对市场比较乐观。我相信市场刚刚起步,热潮刚刚点燃。愿意去接触滑雪的人越来越多,基础设施也会越来越好,滑雪体验越来越好,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环境已经具备条件,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其次,行业竞争也越来越常规,我们不希望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而是通过我们的内部练兵、团队迭代、资源累积,从而扩大优势,考验我们的更多细节。
新京报记者 李照 实习生 杨姗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