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曹恩惠
编 辑丨张伟贤
图 源丨图虫
多晶硅料环节超高额的利润诱惑,终于使得工业硅龙头企业合盛硅业(603260)(603260.SH)按捺不住,豪掷巨资挤入赛道。
2月14日晚间,该公司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拓展公司全产业链布局,拟通过全资子公司新疆中部合盛硅业有限公司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内进行“新疆中部合盛硅业有限公司硅基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年产2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投资建设,总投资预计175亿元。
作为多晶硅环节的上游材料厂商,主营工业硅和有机硅的合盛硅业2021年的净利润大增。在此背景之下,该公司总市值水涨船高,一度突破2600亿元。但即便硅基材料巨头如斯,也不得不面临业务成长的瓶颈。其选择向下游拓展,则在情理之中。
但需注意的是,过去一年多晶硅料量价齐升的高景气度行情的韧性,正随着行业内新老玩家先后公布的大量产能规划,而进入减弱通道。这个被视作“黑金”的光伏材料,未来三年将迎来一场扩产大潮。
千亿巨头欲造新故事
受百亿扩产的利好消息刺激,2月15日,合盛硅业高开高走。当天该公司股价收涨7.79%。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自去年9月中旬以来,合盛硅业的股价较高点已经“腰斩”。这家千亿市值的硅基材料公司,正在经历资本重估。针对合盛硅业进军多晶硅料环节,业内在感慨其大手笔之时,也不得不唏嘘一声:赛道正在愈发拥挤。
自去年以来,除了诸如通威股份(600438)、大全能源、保利协鑫能源等传统硅料巨头陆续公布扩产计划外,硅料环节的高额利润正在吸引一众玩家跑步入场。
2月8日,湖北省举办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其中,总投资228亿元、一期投资50亿元的吉利科技“硅谷”项目颇为引人注目。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主要从事太阳能(000591)及多晶硅的研发生产,着力打造绿色硅bq材料产业集群。项目一期年产5万吨物理法高纯硅项目,今年将完成规划建设及相关配套工程。
更早前,即2021年12月份,光伏玻璃龙头企业信义光能发布公告,成立信义晶硅合营企业,从事多晶硅生产项目。此前的12月13日,该公司与云南省曲靖市签署项目合作协议。项目计划总投资230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20万吨多晶硅和2万吨白炭黑,日熔化1400吨浮法玻璃、2400吨光伏盖板。
如同吉利、信义光能这般跨界者不在少数。同样在去年12月份,毛纺企业江苏阳光集团拟在内蒙古开展光伏全产业链投资计划——斥资351.5亿元,投建10万吨多晶硅、15GW单晶拉棒、15GW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项目。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至今,十多位新老硅料玩家已经公开宣布了超过200万吨的多晶硅料扩产计划。其中,年产20万吨及以上的规模级别已不稀奇:通威股份、大全能源、信义光能、青海丽豪豪掷重金,东方希望更是在去年5月份公布了总体产能高达40万吨的多晶硅、高纯晶硅上下游一体化项目。
现如今,多晶硅赛道的拥挤与去年的行情不无关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2021年度,国内单晶复投料、单晶致密料最高均价分别为27.22万元/吨和26.99万元/吨,对应最低均价为年初时的8.76万元/吨和8.5万元/吨,全年则以平均报价23.25万元/吨和23.06万元/吨收官,较之于年初的价格涨幅高达165%和163%。
而从产能、产量上看,受限电因素影响,国内硅料厂商的产能在去年释放得并不彻底。根据硅业分会的数据,2021年全年国内多晶硅产量共计49.0万吨左右,同比增加23.7%。同时,硅料头部企业集中度较高,按产量排序在前四位的企业产量合计36.8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75.1%。
实际上,面对如此汹涌的扩产大军,业内针对多晶硅未来产能过剩的预警信号此起彼伏。
今年以来,多家券商机构发布研报认为,硅料价格拐点已经来临。例如,中信建投证券预测,今年硅料价格中枢在18至20万元/吨,第四季度含税均价有望降至17万元/吨。
然而,即便过剩预期坐实,跑步入场的新老玩家们仍然愿意“赌一赌”。即,在短期内,下游的巨大需求还将支撑多晶硅料价格的高位盘整。
“对于2022年全球光伏需求的展望是,全球的光伏装机可以达到200GW,其中,中国可以达到80GW。”瑞银证券光伏及可再生能源分析师严亦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三大动力将继续驱动中国的光伏需求:新的风光大基地项目、分布式整县推进项目以及保障性项目规模。“我们认为,风光大基地项目可能是2022年到2023年整个光伏板块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
本期编辑 刘巷 实习生 詹惠楠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