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胀压力高企,短期改善难言乐观

财经
2022
02/17
10:40
亚设网
分享

在全球合作抗疫的努力下,人们对于应对新冠疫情的信心不断增加。我们希望,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也尽快来到。

肖宇

在新冠疫情冲击之下,全球经济学界围绕经济政策如何有效实施的分歧正在逐步加大。货币工具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时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央行是否应该为财政赤字买单?诸如这样看似平常的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而就在这样的争论中,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通胀水平创下了其40年来的新高。

近期的经济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1月份,美国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7.5%,录下自1982年以来的最高值;同期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环比增长1%;2月份的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61.7,同样创下了自2011年10月以来的历史新低。不断推高的通胀和持续攀升的失业率,使得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正在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

美国通胀压力短期仍有加剧趋势。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下,远超预期的经济数据可谓举世哗然。考虑到货币银行学的基本原理,通货膨胀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不少观察人士将这一原因归结为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将矛头对准了拜登政府经济刺激计划,认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是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产品。但有意思的是,面对这一质疑,美国现任财长耶伦在多个场合予以了否认,并坚持为拜登政府经济刺激计划背书,其公开观点认为,必须在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货币政策取舍上作出选择,浓浓的凯恩斯主义气息扑面而来。

在笔者看来,此次通胀压力高企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结构的供需失衡。众所周知,在经济政策有效性讨论中,经济下行时进行刺激,经济过热时予以干预固然无可厚非甚至已成共识。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需求供给曲线来分析分析这一问题,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受阻,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正常生产受到冲击,因此经济刺激计划大部分都被需求端承接,从拜登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主要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换言之,经济刺激计划在短期内大都落在了消费部门,而同期的生产部门几乎没有增长,这种结构性失衡必然带来需求曲线的右移和均衡价格的上行。

在居高不下的通胀面前,即使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质疑不乏拥趸,但对于美国通胀水平在近期改善的期待可能还缺乏现实基础。原因在于全球疫情带来的深远影响或将持续显现,一方面,若疫情得到缓解,长期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在短期内毫无疑问会拉高物价;另一方面,在疫情中受到冲击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进入深度重塑期,这对过去高度依赖全球化分工的美国消费者来说,绝对不是利好。

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高企的通胀给全球市场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首先,美国高企的通胀可能会加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考虑到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这一基本规律,通胀高企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风险资产投资逻辑的转换。在不断下跌的实际收益面前,全球债市可能会掀起新一轮的抛售潮,在惯性使然下,全球金融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调整周期。一个佐证就是,全球债市用齐跌来回应美国最新经济数据的出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避险资产贵金属的逆势上扬。

其次,全球贸易格局重塑演化或将持续发酵。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贸易逆差额高达8591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在过去的经济全球化分工模式下,美国主要是消费中心,其他经济体是生产中心,美国用自己印刷的货币换取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在疫情暴发之后,贬值预期加重的美元、解决失业的考量和正在重塑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或许会加剧制造业回流的趋势,这对全球贸易格局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最后,人民币国际化或将迎来新的机遇。目前国际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支撑美国社会高消费、低储蓄的主要工具就是美元这一全球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在已分配的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是59.15%、欧元是20.48%、人民币2.66%。正是如此,美国可以轻松地将通胀的压力转移给其他经济体。但高企的通胀也将直接导致美元实际购买力的下降,这给货币政策稳健和币值预期相对稳定的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总而言之,无论是基于什么立场,宽松货币带来的深远影响都事实存在。正是如此,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每一次全球经济危机的背后,都有货币泛滥的影子。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了0.2个百分点。在全球合作抗疫的努力下,人们对于应对新冠疫情的信心不断增加。我们希望,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也尽快来到。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