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崛起!五万亿大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财经
2022
02/17
10:40
亚设网
分享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数据显示,2016—2020年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持续上升。2020年已达5.4万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5.9万亿元。伴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应运而生的银发经济正一步一步由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银发经济崛起!五万亿大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图片/TUCHONG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超1.90亿,占比达13.50%。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则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比重超过14%,则标志着“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超过20%,则称为“超老龄化社会”。

就此而言,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几年,将大概率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伴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应运而生的银发经济正一步一步由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潜力巨大,后劲十足

“银发经济与老龄产业、养老产业、适老产业是不同的概念。”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曾琦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介绍道,无论是银发经济还是老龄产业、养老产业,我国理论界对其进行研究的时间都不长,尚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公认的概念体系。按照一般的理解,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的互动过程。相比其他三个概念,银发经济的范围最为宽泛,既包括与老年群体相关的各类产业的生产,也包括老龄社会条件下的分配、交换、消费乃至科技、劳动力等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首席专家陈功对此表示认同。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他强调,银发经济绝不仅仅是老年人经济,也绝不是简单提供养老服务的经济,消费者可以是老龄人群,也可以是为老龄期做准备的全龄人群。例如,40—59岁的人购买抗衰老的产品与服务(如保健食品、保险金融产品)为自己未来的养老做准备,这个群体并不是老年人,但同样也属于银发经济的范畴。

不过,“夕阳红”催生“朝阳产业”。提及银发经济,一系列数据总是让人倍感振奋。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2020年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持续上升。2020年已达5.4万亿元,年增长率为25.6%,预计2021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达到5.9万亿元。中国社科院给出的预测是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达到13万亿元。而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在2014—205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增长至33%,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据曾琦观察,近些年来,我国银发经济发展大体呈现出政策扶持力度大、市场主体增长快、养老服务发展势头猛、资本关注度高、科技赋能特征明显五大亮点。

第一,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老龄政策,不断深化银发经济领域的“放管服”改革,逐步破解市场准入、用地、融资、用工等难题,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引导、扶持和规范银发经济发展。

第二,根据天眼查联合百度财经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与养老相关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23万家。除了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之外,不少央企和大型民企,如泰康人寿、中国人寿(601628)、合众人寿等保险公司,万科、远洋、保利、绿城等***公司等,也纷纷布局养老领域,打造各类养老社区。境外投资者也开始进入中国的银发市场,主要集中在老年健康和照护服务行业,其中不乏国际知名的养老和医疗保健企业或集团。

第三,我国养老服务发展势头猛。仅从设施建设方面来看,截至2020年底,我国各类养老机构3.8万个,养老服务床位823.8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1.6张;建有社区服务中心2.9万个,社区服务站39.3万个,能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医养结合机构达到5857家,绝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签约合作,为老年人就医开辟绿色通道。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资本对银发市场十分关注,已经渗透到相关细分领域。有统计显示,近5年来,养老产业的融资高达60亿元,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医疗机构和医疗信息化等领域。一些资本雄厚的企业,如地产、保险企业通过收购方式进军养老市场,并实现迅速的规模扩张,如光大养老已经收购了150多家养老机构,床位超过3万张。

第五,智能科技成为银发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从信息平台的打造、信息系统的建立,到可穿戴设备、智能化产品的生产,再到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的实现,银发经济注重与先进科技结合,智能化、智慧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在技术手段上不断更新迭代。

60后正在崛起

由于发展时间还不长,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我国的银发经济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尤其“未富先老”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未富先老”过去一直被视为制约我国银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在陈功看来,认识到“未富先老”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因素。一方面,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到三次分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提倡三次分配对人口老龄化来说是一大利好,能够在全社会的资源调配整合中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之外,也要认识到非货币体系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积极作用。如“时间银行”这种互助养老的劳务储蓄模式,可以极大地减少养老人力成本,并且可以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一个可以回应“未富先老”的特色方案。“在南京、上海等地,已经有民政部门牵头,推动‘时间银行’的规范化发展,并取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我们相信,‘时间银行’的价值正被公众认可,在未来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不过,据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适老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佳观察,我国正在从“未富先老”走向“边富边老”或者“且富且老”。他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40后、50后是“站起来的一代”,60后、70后是“富起来的一代”,80后、90后是“强起来的一代”。与40后、50后相比,60后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他们的预期寿命明显增长,收入更高,受教育程度更高,身体健康状况更好,生活需求更加丰富,“对于银发经济发展,他们将是一股强劲的助推力”。

60后的崛起同样引起了陈功的关注。在他看来,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从人口队列上讲,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增长量最大的一个群体,从1962年一直到1970年,每年净增长2000万以上,尤其是1970年出生人口高达2800万。“十四五”时期,1960年前后出生的人口将进入老年期。一方面,这一代老年人中夹杂着独生子女老年群体,空巢、独居老年人增多,养老服务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另一方面,随着受教育程度提升、可支配收入增多,其支付能力、消费意愿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老年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服务需求的转变,老年人将由过去的生活必需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和参与型发展,养老服务也面临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银发经济崛起!五万亿大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增长点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23日,关键词为“老年”的在业存续企业中***行业占比为6%,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来老年公寓、长者疗养院建设的增多。图片/TUCHONG

传统领域稳中有进,新兴市场加速奔跑

“父母健康、平安就是我最大的期盼。”刘洋在北京工作,父母不在身边,除了平时给父母网购一些日用品外,每年都会特别为他们购买商业保险,安排体检。

父母健康、平安,这不是刘洋一个人的愿望。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使得我国银发经济产业不断细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主要的消费品类涉及日常消费的食品、日用品和健康消费的医疗、体检等各个方面。不过,从银发群体的消费情况看,无论是在日用品、健康医疗或是老年服务中,健康相关的支出都成为老年群体重要的消费诉求。据其预测,2021年中国银发群体健康医疗平均消费金额为3425元。并且在疫情影响下,健康理念持续普及,体检等健康消费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还有**。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7月23日,关键词为“老年”的在业存续企业中***行业占比为6%,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来老年公寓、长者疗养院建设的增多。

此外,跨越数字鸿沟,让数字红利惠及更多老人,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就日常生活而言,如一些智能手机、电视已经设计了老年人模式,可以帮助老人更好地享受信息社会的便捷生活。在线挂号、移动支付、扫码点餐、网约车出行等方面的智能应用,近期也开始了适老化改造,并被老年人广泛接纳和使用。

“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养老提供了条件,也是突破传统养老产业中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瓶颈的重要支撑。”陈功提醒道,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加快新兴技术与养老产业的融合,如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数字化辅助器具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都是银发经济中数字技术的着力点。

纵览全局,曾琦认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主要还存在着四方面的不足。一是顶层设计不足。缺乏系统的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现行的产业政策原则性规定偏多,可操作性不强;多头管理导致条块分割,政策之间的配套衔接不够。二是有效供给不足。市场主体缺乏科学周密的市场调研,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供需不匹配,导致资源闲置或浪费,尤其以养老服务领域的表现比较典型。三是核心竞争力不足。产业市场中存在着一定的浮躁情绪,一些市场主体盲目跟风、轻率冒进,没有找准产业定位,没有很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及优势,拿不出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和服务,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有效需求不足。老年人收入相对偏低,加上保守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市场也缺少激活老年人消费潜能的有效手段。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银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在老龄产业的市场监管、老年人消费权益维护等方面,也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李佳则认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还处于一种“关注度高参与度却不高”的状态。也就是说,很多人都认可银发经济蕴藏巨大潜力,但却没有采取行动。究其原因,李佳认为主要有二:一是因为人口的变化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二是针对这种市场调整,企业需要重新设计它所有的方案,包括产品、营销等等,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型,需要一些时间。

借好政策东风

近日,银发经济持续迎来政策东风。继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后,2021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加强规划引导和发展适老产业。

“到目前为止,银发经济领域还没有出台一部自己的发展规划,这是不利于银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曾琦对于该文件的发布感到欣喜,直言这是一件值得产业界期待的重大利好。

实际上,据曾琦介绍,在该文件出台之前,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受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的委托,联合相关社会组织和大型央企,已经开始研究并着手起草中国老龄产业的五年期发展规划,并完成了初稿,在一定范围内征求了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产业界的意见,目前正在做进一步修改,为规划决策部门提供思路和建议。同时,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也在集中精干力量编辑《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为决策者、从业者、研究者提供一手的产业资讯。

在曾琦看来,要做好银发经济或者老龄产业的发展规划,是一项颇考验专业能力、很具有严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对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摸清家底,了解实情。要对我国银发市场发展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就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统计,获取具体资料,掌握真实情况,了解市场主体的真实困难和需求,规划才有针对性。这需要政府层面的推动,打造国家级的银发经济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畅通信息采集渠道,避免信息过于碎片、低质或无效。其次要统筹谋划,综合施策。银发经济包括很多产业门类,是一种跨领域的复合型产业,有着较为复杂的产业链条,老龄产业政策的制定,要比其他产业政策难度更大。决策部门要对现行产业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打通政策之间的堵点和盲点,促进相互衔接配套。在保障措施中,要明确和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定位,促进相互协作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在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设计重大工程或重大行动,拉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再次,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划要落到实处,需要各地依据国家级规划的精神,制定自己的规划,指导本地银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各地避免贪大求全,应立足自身实际,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市场要素,准确进行产业门类的定位,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从而形成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陈功分析称,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仅20年,从供给-需求的视角分析,以养老服务行业为例,由于大城市养老用地、设施等服务资源紧张,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未完全开发,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造成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高空置率现象并存。同时,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尚未健全,供给与需求脱节,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依然任重道远。从成本-效益分析来看,过高的市场进入门槛、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以及目前的低投资回报率,使得资本对银发经济的兴趣降低,老龄产业融资难。另外,政策碎片化和资源分散化,制约了政策工具的指引效用。以上各种综合因素,共同造成了银发经济的发展中并未出现龙头企业。

在他看来,目前我国老龄产业正处于培育期向成长期转型的过渡期,在政策设计上可以做出更多倾斜,鼓励银发经济规模化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应当从财税、土地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扶持,鼓励企业研发适老化产品、提供为老服务,瞄准银发经济发力;二是加强老年人的需求识别,委托专门的第三方调研团队,摸清老年人的产品需求,引导市场按需研发;三是要提高老龄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扩大经济效益,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好推进老龄产业发展。另外,还应鼓励银发金融场景的搭建,促进养老金融的发展。如医疗保健业,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兴建医院、购置病床等需要进行大量固定资产投资,这需要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可以给金融机构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参与银发经济大发展。

此外,他还建议,我国可在相关产业规划中,借鉴日本、韩国等国经验,明确老龄产业定位,分阶段、分层次扶持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要对老龄产业的产品及服务制定严格标准,对其市场准入条件有所限制,调整有关法律以保障老年消费者的利益。尤其是要将《银发经济相关专项规划》等文件,与正在酝酿、即将出台的《养老服务法》结合起来,推动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协调发展。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月上旬刊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