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乐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乐普生物”)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乐普生物本次IPO募资净额8.04亿港元,发行约1.27亿股股份。根据聆讯资料,乐普生物本次IPO引进了两名基石投资者,分别为Vivo Capital维梧资本和King Star,合计认购5000万美元,认购股份约占发售股份的43%。
值得注意的是,乐普生物在进行C轮融资时,每股价格为6.7元。而本次港股IPO,该公司每股发行价定为7.13港元,折合人民币5.78元,以此计算,本次IPO的发行定价较C轮融资价格打了86折。
对此,乐普生物在采访函回复中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IPO发行定价主要基于目前港股的市场情况。定价范围是和乐普生物C轮股东充分沟通的,也得到了股东的认可。股东认为公司的基本面逻辑没变,业务进展超预期,由于市场因素导致的定价可以理解。
上市首日,乐普生物收盘价格为7.14港元/股,与发行价几乎持平,市值约为118.4亿港元,但盘中曾一度破发6%。截至记者发稿,乐普生物最新股价为7.11港元/股。
“折价”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乐普生物成立于2018年,拆分自心血管介入器械厂商乐普医疗,是一家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自2018年成立至今,乐普生物共完成3轮融资,总募集资金超过24亿元。对于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总经理史立臣向本报记者表示:“一级市场估值过高了,二级市场就会回调,这种情况已经比较普遍了。”
在史立臣看来,生物医药研发本身就是研发费用高、研发周期长、研发风险高的行业,烧钱多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一旦研发出重磅产品,收益也是非常高,这也是很多资本追逐研发企业的原因。
记者了解到,这并不是乐普生物第一次冲击IPO,2021年4月,乐普生物就曾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但因申请超过6个月未通过聆讯而失效。2021年10月,乐普生物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在招股书中,乐普生物表示,按照其预设的现金消耗率计算,其现有资金可维持4.9个月,而若能够通过上市融资,预计将增加至17.4个月。
乐普生物表示,该公司是国内拥有临床阶段ADC候选药物的数量方面为首屈一指的ADC开发企业,公司的ADC管线研发比较靠前的项目为MRG003及MRG002。
据其介绍,MRG003为一款以EGFR为靶向的ADC药物,目前处于临床二期,在国内尚无已上市的EGFR靶向ADC药物产品。MRG002为HER2靶向ADC药物,同样处于临床二期,相比同类产品在药代动力学特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考量上具有优势。“公司一方面已经拥有了在未来即将商业化的产品来快速获得营收,另一方面又不断推进ADC药物临床研发,二者或将形成正面反馈有助于乐普生物发展。”
同时,乐普生物计划于今年一季度建立商业化团队,负责管线产品的学术推广、营销和商业化。
记者了解到,ADC药物目前已经历三代技术变革,已经上市的ADC药物在全球各个市场均展现出良好的销量增长态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为28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达到20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0%。中国ADC市场到2020年才出现,预计2024年及2030年将分别达到人民币74亿元和人民币292亿元的规模,2024-2030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5.8%。
另据米内网全球新药研发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在研ADC新药项目超过600个,不过多处于药物发现及临床前阶段,已获批上市ADC新药只有16款。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向本报记者表示,从第一代ADC到第二、三代ADC药物,抗体经历了鼠源单抗、人鼠嵌合单抗到人源化抗体的转变,在第二、三代ADC药物中,人源化抗体已被广泛使用。未来ADC药物随着连接子、偶联技术、小分子毒素以及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早期难题逐步被克服,能否通过自身的核心技术平台在ADC药物的靶点、连接子、偶联方式及适应症等方面构筑差异化优势,将是企业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三年累计亏损超17亿
业绩方面,招股书显示,乐普生物目前暂未取得来自产品的营业收入。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8个月,乐普生物取得其他收入分别为555.3万元、796.4万元和460.1万元。同期,乐普生物分别亏损5.15亿元、6.13亿元和6.68亿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累计亏损超过17亿元,且公司预计2021年的亏损会达到10.23亿元。
(图片来源:乐普生物招股书)
在招股书中,乐普生物表示,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研发开支增加所致。2019年、2020年,乐普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为2.29亿元、3.54亿元,同比增长54.6%。2021年前8个月,其研发开支为5.09亿元,2020年同期为1.96亿元。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8个月,乐普生物研发开支分别为2.3亿元、3.5亿元和5.1亿元,占公司经营亏损的50.4%、68.1%,及76.9%。
对此,乐普生物表示,除IPO募资外,公司预期今年PD-1获批会带来现金收入,另外,研发投入将会聚焦在核心管线上。
龚涛认为,生物医药企业“烧钱”是必然的,一方面我国生物医药研发审批比较严格,所以新药研发周期普遍很长,自然会消耗大量资本,另一方面目前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多学科协同,对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高,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养一只研发团队非常“烧钱”,此外大量的临床试验成本也是烧钱的重要原因。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