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2年减税降费“组合拳”重要一环,1.5万亿留抵退税“大红包”如期而至。
3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实施1.5万亿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政策安排,并部署综合施策稳定市场预期,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强力支撑。
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所有行业的小微企业、按一般计税方式纳税的个体工商户退税近1万亿元;
二是对制造业等6个行业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7月1日开始办理全额退还,年底前完成;
三是再通过安排1.2万亿元转移支付资金设立3个专项,支持基层落实退税减税降费和保就业保基本民生等。
增值税留抵退税将在2022年减税降费“组合拳”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接受财联社记者专访并表示,这一政策安排是对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切实回应。
管涛特别强调,推出“减税+退税”的税费支持政策新组合显示政策力度的显著加大,有助于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有力提振市场信心。“今年预计减税退税加上留抵退税的二者规模合计2.5万亿元,相当于2020年受疫情冲击最严重时期的规模,这对企业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红包。”。
同时管涛认为,中央通过转移支付1.2万亿元,实际上是帮助地方政府地方缓解财政负担,有助于进一步减轻地方政府负担,调动各级政府稳增长、惠民生的积极性。
1.5万亿留抵退税,退给谁?怎么退?
今年约1.5万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如何落实无疑是本次国常会重要看点。会议指出,这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各类市场主体直接高效的纾困措施,是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关键举措,也是涵养税源、大力改进增值税制度的改革。
1.5万亿退给谁,怎么退?会议对小微企业、制造业等6大行业税额退还,增量和存量不同处理方式,支持基层落实退税减税降费保民生等方面也做出了进一步的细化决定。
一是对所有行业的小微企业、按一般计税方式纳税的个体工商户退税近1万亿元。其中,存量留抵税额6月底前一次性全额退还,微型企业4月份集中退还,小型企业5、6月份退还;增量留抵税额4月1日起按月全额退还,阶段性取消“连续6个月增量留抵税额大于0、最后一个月增量留抵税额大于50万元”等退税条件。
二是对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6个行业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7月1日开始办理全额退还,年底前完成;增量留抵税额也要从4月1日起按月全额退还。
三是中央财政在按现行税制负担50%退税资金的基础上,再通过安排1.2万亿元转移支付资金设立3个专项,支持基层落实退税减税降费和保就业保基本民生等。其中,对新增留抵退税中的地方负担部分,中央财政补助平均超过82%、并向中西部倾斜。
会议还要求,建立资金预拨机制,逐月预拨、滚动清算,确保地方国库动态存有半个月的退税所需资金。加强资金监管和国库管理,确保退税资金直达市场主体、对地方的补助直达市县基层,对偷税、骗税、骗补等行为坚决打击、严惩不贷。
金融委提出五大要求,确保稳字当头
会议听取了国务院金融委汇报,提出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政策稳定性,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继续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等五方面要求,具体包括:
一是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同时及时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和社会融资适度增长。
二是保持政策稳定性,近年来稳定经济运行、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要尽可能延续实施,同时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和纠正出台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
三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稳妥处理好资本市场运行中的问题,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四是加强部门协同,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未雨绸缪应对新挑战,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五是继续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管涛解读:将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今年1.5万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政策安排,体现也回应了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六稳”“六保”工作,即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
这一政策安排将对实体经济带来哪些重要影响?又有哪些行业将更为受益?管涛分析表示,留抵退税政策将有效帮助企业改善现金流,“简单理解,就是企业得以把原来一些不能马上回笼的资金,通过留抵退税的方式可以迅速拿到。”
从制度安排的细节来看,对于小微企业优先支持,特别是当中提到的“存量留抵税额6月底前一次性全额退还,微型企业4月份集中退还,小型企业5、6月份退还;增量留抵税额4月1日起按月全额退还,阶段性取消”连续6个月增量留抵税额大于0、最后一个月增量留抵税额大于50万元等退税条件,对小微企业而言是实质性利好。
从行业里来看,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也将受益。管涛谈到,这些行业基本与创新发展有关,同时还有一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本次政策的实施将帮助他们更快地恢复生产,从而稳定总体经济运行。
同时,管涛表示,减税降负是这两年主要的财政政策之一,今年在政策上也展现了很好的延续性,推出“减税+退税”的税费支持政策新组合。
“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2021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今年预计减税退税约1万亿,加上留抵退税1.5万亿,二者规模合计就相当于2020年受疫情冲击最严重时期的规模,这对企业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红包’。”
管涛表示,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显著加大,有助于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有力提振市场信心。而且,与用财政资金搞投资事后要终身追责相比,搞退税花了基本没有尾巴,有助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
1.2万亿转移支付用意何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而今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表示,将针对中央财政将安排1.2万亿元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基层落实退税减税降费和保就业保基本民生等方面。
管涛表示,全球疫情仍然在持续发展演变,国内各地经济受影响仍未完全正常化,特别是部分受疫情冲击的地区,“为了防疫需要,那么阶段性地会采取一些防疫措施,所带来的成本由地方上承担,那么这也会对地方财政财力带来一定影响。”
管涛认为,那么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实际上是帮助地方政府地方缓解财政负担。中央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这有助于进一步减轻地方政府负担,也是支持基层做好“三保”工作,调动各级政府稳增长、惠民生的积极性,“稳增长政策能够真正惠企利民,让企业受益、让家庭受惠。”
(文章来源:财联社)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