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内危废处置行业的竞争在持续升级,“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资源化危废收运成本持续提高、无害化收运处置价格大幅下降。
3月26日,国内废物处理资质最齐全的环保经营企业之一的东江环保披露了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0.2亿,同比增长21.1%;实现归母净利润1.6亿,同比下降47%,降幅较去年同期扩大;每股收益为0.18元。截至30日收盘,东江环保收盘价为6.88元/股,自年初至今涨跌幅为-6.52%。
为此,《华夏时报》记者致电了东江环保投资者关系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具体信息以年度报告公开内容为准。
主营业务盈利受损
报告显示,东江环保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40.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12%,归母净利润约为人民1.6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98%,扣非归母净利润约1.55 亿元,同比下降42.80%。
对此,东江环保表示,在危废处理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主营无害化处置业务的盈利能力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约 8.72%,从而整体影响公司盈利水平;此外,考虑所处行业的不利影响以及经营环境变化对公司部分长期资产和或有事项造成的影响,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计提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与预计负债,对全年利润造成一定影响。
事实上,2021年国内危废处置行业的竞争在持续升级,部分区域产能过剩、源头减量明显,“水泥窑”异军突起。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资源化危废收运成本持续提高、无害化收运处置价格大幅下降。
据东江环保年报显示,焚烧、填埋类收运价格平均跌幅超20%,其中华中地区的焚烧类跌幅超30%,包年客户收运价格平均亦有15%跌幅,而资源化含金属废液收运折率平均上浮5%以上。
对此,东江环保表示,公司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多措并举加大市场及客户拓展力度。一方面,积极调整市场策略,灵活运用价格机制,采取“以价换量、抢占市场”的策略,拓展业务区域,扩大广东、江苏等核心市场份额,并通过公司自主研发智慧环保系统赋能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全年危废收运总量、资源化产品销售额双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焚烧类及填埋类废物收运总量较去年分别增长28%及120%,全年无害化处置业务营业收入约17.12 亿元,在处置价格大幅下跌前提下仍实现约7%的增长率;另一方面,通过生产高附加值资源化产品、拓展海外销售市场、资源化利用业务及开发客户等方式,实行资源化毛利率联动机制。
工业废物处置和资源化的营收占比超八成
报告显示,东江环保2021年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了19.45%。具体而言,其营业成本为29.12亿,同比增长33.32%,已超过营业收入21.12%的增速,其中“工业废物资源化产品销售”所需营业成本为12.47亿元,占比42.82%,
然而“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业务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并没有一马当先。事实上,从营业收入构成来看,“工业废物处理处置”是东江环保营业收入的主要支撑,且40.4%的毛利率相对较高。“工业废物处理处置”的营业收入为17.12亿,营收占比为42.64%。
而“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业务的贡献营业收入约15.65亿元,占比38.98%,毛利率为 20.33%。但“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业务的营业收入贡献较去年增长较快,同比增加了48.45%。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废物处置和资源化业务的营业收入贡献占比已经超过八成。
东江环保在年报中表示,公司深耕危废处理处置业务,打造了贯通废物收集运输、资源化综合处理、无害化处理处置的一体化产业链条,具备44类危险废物经营资质,是国内废物处理处置资质最齐全的环保经营企业之一。
截至报告期末,东江环保重点项目集中落地,合计6项焚烧类、填埋类新建/扩建项目完成建设并投产,新增危废经营许可资质约16.95万吨/年;同时珠海、揭阳等3个省重点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其设计产能合计达35.55万吨/年,预计两年内建成投产。得益于新建项目落地投产和实行积极的市场策略,东江环保危废经营许可资质已超230万吨/年。
2021年,东江环保不断进行业务布局调整,占据核心的工业危废市场。事实上,东江环保通过新设、并购和收购等方式拓展经营,形成了覆盖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华北和中西部地区的以工业及市政废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为业务核心的产业布局,业务布局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江西、湖北、河北、四川及新疆等工业危废大省的工业废物处置网络,并实现湖南地区稀贵金属回收利用业务的战略布局。
而实现湖南地区稀贵金属回收利用业务的战略布局,主要是由于东江环保去年以 4.29 亿元成功收购了郴州雄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雄风环保”)70%股权。
此次收购对东江环保报告期内的现金流情况影响突出。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下降59.87%,是由于报告期并购雄风环保后营运资金增加以及较上年同期收到拆解补贴款减少影响所致,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流出较上年同期增长43.06%,主要是报告期内并购雄风环保支付的投资款增加所致。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