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变成什么形态留在这个世界?
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王计生用了大半生都在琢磨这件事。
已过耳顺之年的他依然思维敏捷、语速极快,谈起这个常人讳莫如深的话题毫不避讳,鞭辟入里,说至兴头还喜欢用几句上海方言来直抒胸臆。
但外界有所不知,王计生入行前其实是一名高校教师。和很多同行类似,他也是误打误撞入了这行。“讲白了,开始要是我自由选择行业,不会选这个。很多人一听卖墓地,吓都吓死了。”他笑着说。
1996年初,因缺乏名气加上经营不善,成立不久的福寿园负债累累,整个园区也是一片颓废,几乎是个烂摊子。无奈之下,股东方决定更换经营者,安排当时已离开高校“下海”的王计生前去接管。
“当时我到这家公司的时候,账上一共只有6000元——没钱了,工资也发不出来。”王计生说。
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问同学借10万元补发员工工资。由于资金紧张,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跑财务室,还没进门财务就向他摇手,“今天没有营业,不用进来了”。
起初,他也是用卖传统墓地的方法经营,“人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打价格战、佣金战”。
很快他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但该怎么走也不清楚,因为国内大部分墓地都这样干。
“我是出去看了后才开拓眼界的。”王计生用几年时间跑遍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墓地,“后来连导游都感动了,说人家出来都是找名胜,你们却出来找墓地”。
考察后他发现,欧洲墓地的艺术氛围浓厚,美国墓地具人文精神,澳大利亚墓地则更现代化。相比之下,中国的殡葬业显得落后,“因为这个行业的传统东西太多,你不去冲破它,就永远一成不变。”他说。
冲破传统从放弃“墓碑森林”开始。回国后,他决定花重金改造福寿园:首先拿出40%视线最好的区域做环境,今后永不造墓,剩下的区域再规划成各种隐蔽性高的特色墓区,减少公墓痕迹。
“我有个理念叫阴事阳做,就是要用阳的思路来做‘阴宅’。温馨、周到、明快、色彩,都是阳的概念。”据王计生介绍,过去墓地为了追求肃穆,普遍都种松树,但过于肃穆本身就是阴的概念。福寿园没种松柏,代之以大量鲜花和彩色树种,这样改变的结果是整个园区阳光、舒适,没有阴森的感觉。
经过这番改造,福寿园不仅摆脱亏损,还逐步走出了“公墓变公园”的新路,业绩也不断攀升。随着事业版图不断扩展,2013年,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在此期间,福寿园甚至办起了一个全国现代公墓建设培训班。“董事会起初反对这么做,因为怕同行竞争。但我不担心,首先,这个行业有严格的地域性,相互不会影响;其次,这个行业相对还比较落后,一家企业做得好是没用的,把整个行业带起来,才能簇拥‘满园春色’。”王计生说。
至此,福寿园已不是在改变一家企业,而是在推动一个行业。过去,很多人没把殡葬当成行业看,但王计生把殡葬视为引领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行业。他甚至“语出惊人”——殡葬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善终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
整整花了近30年探索,福寿园实现从公墓到人文纪念公园的跨越,并把告别做得美丽,把传统祭祀变成了现代纪念。王计生很认同一个观点:这个行业最大的敌人是传统,不是竞争。就像改革开放也是在改变传统,而这恰恰是最难的——很多传统到现在还没改变。
“但改变不是不可能,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做下去,最后一定会改。如果当初打退堂鼓,那就完了。”他还在继续探索,要推动人文纪念公园变成真正意义的生命公园。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