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亿级重组尘埃落定后,中国建材又有大动作。
4月14日盘后,宁夏建材公告称,控股股东中国建材正在筹划涉及公司发行股份相关的重大事项,该事项可能构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
宁夏建材表示,因本次重大事项尚处于筹划阶段,存在不确定性,公司股票自4月15日开市起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当日,宁夏建材收报14.23元/股,最新市值68.05亿元。
多家上市公司齐发公告
就在同一天晚间,天山股份公告称,控股股东中国建材正在筹划涉及公司资产收购的相关事项,该事项预计不构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该事项目前处于初期商议筹划阶段,公司未就该事项签署任何意向书或相关交易协议,尚未确定交易对方、涉及的具体资产范围及交易对价。
与此同时,中国建材在港交所公告称,附属公司天山股份已公告其正在筹划重组事项,该事项若得实施,将涉及资产收购;附属公司宁夏建材已公告其正在筹划重组事项,该事项若实施,将涉及宁夏建材发行股份,且可能构成宁夏建材的重大资产重组。
这三则公告看似信息量不多,但或许意味着中国建材的大动作。
天山股份、宁夏建材以及中国建材港股上市公司同属中国建材集团麾下,后者系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与中国中材集团重组而成,由国资委直接管理。目前,中国建材集团控制着13家上市公司,其中境外上市公司2家,中国建材为集团核心上市公司。
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业务涵盖水泥、商混、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水泥玻璃工程等。而水泥业务是中国建材集团的压舱石,但苦同业竞争已久。
从收入构成来看,宁夏建材水泥业务营收占2021年总营收的70.36%,天山股份水泥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66.98%,集团旗下另一上市公司祁连山的水泥业务收入则占比近90%。
巨额增持刚刚完成
事实上,业界对宁夏建材和祁连山重组一事也猜测已久。
中国建材此前抛出增持计划,计划自3月18日起斥资1.2亿元至1.5亿元增持祁连山股份,自3月21日起耗资7000万元至1亿元增持宁夏建材股份。
截至3月29日,中国建材对两家公司的增持实施完毕,累计增持宁夏建材706.18万股,占总股本1.47%,增持金额9633.25万元;增持祁连山1195万股,占总股本1.54%,增持金额1.21亿元。均超过计划金额下限。中国建材对宁夏建材的持股比例由47.56%升至49.03%,对祁连山的持股比例由13.24%升至14.93%。
耐人寻味的是,主打信息技术的中建信息也参与到上述重组之中。4月15日早间,中建信息发布停牌公告称,中国建材集团正在筹划涉及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相关的重大事项。中建信息于2015年11月登陆新三板,是国内领先的企业级ICT资源整合服务提供商,公司蝉联华为2021年全球优秀总经销商。
记者注意到,中国建材在2021年年报中指出,公司将以业务整合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把公司打造成围绕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三大业务的产业平台。优化升级基础建材业务,大力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发展“水泥+”业务。
中国建设集团的水泥业务整合已有先例,不久前,集团千亿级重组尘埃落定。2020年8月,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中国建材集团将旗下水泥企业中联水泥100%股权、南方水泥99.93%股权、西南水泥95.72%股权、中材水泥100%股权注入天山股份。交易规模达981亿元,为A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历史之最。
2021年9月,标的企业并入天山股份合并报表范围;同年11月,天山股份增发的73亿新股在深交所上市。天山股份的市值也从200多亿,飙升至千亿级。
水泥产业刚过低谷
至于业绩面上,无论是祁连山、宁夏建材还是天山股份,都没有太大亮色。
4月7日,祁连山披露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4100万元到4600万元,同比减少87%到99%。业绩预减的主因是受原煤采购价格上涨影响,产品销售成本同比上升,致使产品毛利有所下降;此外,公司所在部分区域受新冠疫情影响,导致水泥销量同比减少。
祁连山在2021年则陷入营利双降的困局,公司2021年实现营收76.73亿元,同比减少1.78%,归母净利润9.48亿元,同比减少34.07%。对此,祁连山称,报告期内主要产品销量同比有所下降,原燃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营业成本增加。
同样受原煤价格上涨影响,宁夏建材2021年归母净利润较上年下滑16.96个百分点,达8.01亿元。
天山股份同期营收则为1699.79亿元,同比增长4.83%,归母净利润为125.3亿元,同比减少3.53%,扣非净利润为49.48亿元,同比增长248.02%。天山股份在年报中提及,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扣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最近一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一季度或是水泥行业低点,二季度随着煤价影响同比减弱及涨价开启,水泥企业业绩或迎来逐季改善,而在双碳目标下,行业落后产能加速退出,行业整体或呈“量减价增”趋势发展,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