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晚间,蓝思科技(300433.SZ)发布了2021年年报。据年报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2.68亿元,同比增长22.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70亿元,较上年减少57.72%。
此前蓝思科技已披露过业绩预告,这份成绩单在市场意料之中。从原因来看,主要还是受到限电、人力成本增加、新项目处于投入期以及供应链缺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有意思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2021年年报中,蓝思科技罕见地披露了第一大户的身份——Apple Inc.,尽管市场对其大客户的身份心照不宣,但此前数年,蓝思均未在年报中明确披露。
年报显示,蓝思来自苹果的营收占比升至66.49%,而上年来自第一大客户的占比为54.97%。这一数据变化,或在变相回应近期流传的苹果砍单传闻。
研发投入创新高
对于全年业绩下滑的原因,蓝思科技坦言,主要受人力成本上升、研发项目增加、新园区运营、供应链波动、疫情、限电等综合因素影响,公司基于谨慎性和一贯性会计原则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有所增加,对公司生产经营和业绩带来了一定压力和挑战。
不过,公司管理层已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总体经营保持稳定。“现有园区及泰州、湘潭、黄花三大新园区运营、建设有条不紊,在消费电子金属业务、智能终端整机组装业务、新能源业务等中长期重要战略布局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与核心客户合作不断深化,客户支持愈发稳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公司中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依然牢固。”
实际上,分季度来看,蓝思全年业绩的主要是被第四季度拖垮的,其第四季度单季的亏损额约为12亿元。
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第四季度之所和市场预期差距大,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泰州园区资产交割后运营情况不一定符合蓝思科技的预期,增加了不少成本;黄花和湘潭园区新工厂和新产线投入运营,涉及到设备摊销,但是新厂初期是没有大量订单营收,增加了成本。”
尽管业绩下滑,但蓝思对研发的投入有所上升。
年报显示,公司去年的研发支出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1.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97%。此外,技术人员数量较上年增长一倍,研发项目数量大幅增长。
从重点项目来看,蓝思对手表、VR/AR等智能穿戴类新产品,中控屏、B柱、新型汽车玻璃、充电桩等汽车类新产品,智能手机中框等金属合金产品,以及蓝宝石、陶瓷等非金属新材料,自动化设备等相关的研发投入均有所增加。
此外,蓝思精密经公司收购整合以后,和客户建立了联合研发实验室,以及综合实验室,深化与大客户战略合作并提升研发能力,能够提前深度参与到客户新项目开发及量产,为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金属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客户结构变化
在去年年报中,蓝思科技罕见地明确披露了来自苹果的业务占比,Apple Inc.位列其第一大客户,销售额为301亿元,占比为66.49%。
在2018年-2020年,蓝思并未披露第一大客户的身份,销售额占比分别为46.97%、43.07%、54.97%。其中,2020年对第一大客户的销售额达到203亿元。
不难发现,在2021年,蓝思科技对苹果的销售额上了一个台阶,较上年增加了近100亿元,占比也提升了约11个百分点。这也印证了其年报所言:“核心客户合作持续深化,客户支持愈发稳固。”
近期,由于下游消费电子需求疲软,有关苹果砍单的传闻不断,包括蓝思科技在内的果链龙头股价重挫,蓝思此举或是在变相回应相关传闻。
除了上述变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被蓝思科技视为未来第二增长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也有了新进展。
在客户例举中,蓝思表示,去年在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耕细作及口碑,赢得了一批优质、稳定的国际知名品牌客户资源,如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华为、荣耀、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理想、蔚来等。
上年的相关表述为:公司已与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华为、特斯拉、亚马逊等一众国内外知名优秀品牌达成长期深度合作。
不难发现,公司的核心客户中,汽车客户明显增多,前述研发项目投向的变化也显出看似在汽车领域加码的迹象。
蓝思科技最新回复显示,“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会把所有汽车业务的产能整合到黄花园区,有利于管理效率和良率提升,因此短期内投入比较大。”
蓝思科技表示,消费电子与智能汽车市场前景光明,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想象空间,公司作为行业创新的先行者,短期的挑战不改中长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公司已在技术研发与储备、产业布局和投资、优质客户储备等方面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
实际上,不仅是消费电子与智能汽车,近年来蓝思科技不断推进多元化布局。去年11月,蓝思豪掷10亿高调进入光伏领域。此外,在元宇宙概念火热的当下,蓝思科技在4年前就与核心客户一起开发AR、VR产品。
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曾明确表示,“我们会守住我们的主业,持续、长期、高效发展,然后用我们的核心材料、核心技术、核心设备、核心理念,不断革新,吸纳更多优秀的团队去延伸做不同的行业。”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