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长陈雨露:A股市场经受住了多轮次、多因素外部冲击的考验

财经
2022
05/13
06:32
亚设网
分享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5月12日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还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继续稳定信贷总量,继续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我们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支持。

我国金融体系始终保持着总体稳健,A股市场经受住了多轮次、多因素外部冲击的考验

陈雨露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的金融体系始终保持着总体稳健。金融机构经营的韧性和抗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比如,2021年末,处于安全边界内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占比为98.9%,其中24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评级一直是优良,部分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发挥了金融体系“压舱石”的关键作用。中国的A股市场经受住了多轮次、多因素外部冲击的考验,债券市场有序打破了刚性兑付,总体平稳运行。

着力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发展碳金融

陈雨露表示,我们会着力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同时发展碳金融,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控碳减排。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

陈雨露还表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风险防范化解和长效机制建设并重、金融风险处置和反腐追赃挽损并重、提高监管有效性和改革创新发展并重,持之以恒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

韩文秀:我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有足够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工具

中央财办副主任在发布会上表示,要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我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有足够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工具,我们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有丰富的调控经验,将会进一步加强相机调控,该出手时就会出手。

将进一步加强相机调控,该出手时就会出手

韩文秀还表示,要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我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有足够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工具,我们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有丰富的调控经验,将会进一步加强相机调控,该出手时就会出手。

以下为陈雨露副行长的问答文字实录:

路透社记者:第一个问题,目前发展绿色金融方面的进展情况怎么样,遇到的瓶颈和困难在哪些方面,怎么有效解决?另外,现在由于受疫情冲击,有分析师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长可能会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请问,宏观政策怎么来有效应对?会运用哪些增量的政策工具?谢谢。

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

谢谢你的提问。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中国是宣传倡导绿色金融理念的国际先行者。截至目前,绿色金融三大功能正在显现,五大支柱也初步形成,在支持中国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中国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的绿色贷款余额已经接近1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了6000亿元,同比增长了180%,余额达到了1.1万亿,这在全球也是居前列的。

二是构建了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债券的支持项目目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这四项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绿色金融标准已经正式发布。另外,中国还与欧盟联合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标志着中外绿色金融标准正在逐步趋同。

三是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取得了重要进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部分金融机构已经试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并且试点开展了碳核算,为未来适时在全国推广积累了经验。

四是激励约束机制在绿色金融方面逐步完善。人民银行创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带动了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的领域。同时,人民银行还全面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已将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业务纳入定量评价范围,引导金融机构有序增加绿色资产配置。

最后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深化。2021年,人民银行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牵头起草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和《G20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这两个文件都已经获得核准。另外,中国央行还参与发起设立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这个网络正在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之一。

下一步,我们会着力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开展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同时发展碳金融,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控碳减排。

您刚才提到的关于应对疫情冲击的货币政策,中国央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注重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有力支持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稳定。

一是前瞻性降准,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二是引导贷款市场利率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来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激发融资需求。三是新出台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比如设立2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再贷款、400亿元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同时对绿色、小微等薄弱环节精准加大支持力度。截至3月末,人民银行发放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1386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22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2309亿元和225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也继续增长。四是及时出台加强金融服务、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23条政策措施,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还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跨周期政策调节,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继续稳定信贷总量,继续降低融资成本,继续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我们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支持。

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想问一下,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请问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进展如何?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展哪些工作?谢谢。

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

谢谢您提的这个重要问题。刚才韩主任讲到,这十年是我国扎实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十年。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大发出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号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务院金融委靠前指挥,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党中央确定的“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全力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经过集中的攻坚,我国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点得到了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标志。

第一,金融体系有力支持了宏观经济大局的稳定。围绕着“增长稳、物价稳、就业稳、国际收支稳”的目标,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好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创新推出了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外汇储备的规模基本稳定,为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有效服务,创造了比较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第二,我国的金融体系始终保持着总体稳健。金融机构经营的韧性和抗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比如,2021年末,处于安全边界内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占比为98.9%,其中24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评级一直是优良,部分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发挥了金融体系“压舱石”的关键作用。中国的A股市场经受住了多轮次、多因素外部冲击的考验,债券市场有序打破了刚性兑付,总体平稳运行。

第三,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得到稳妥化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对重点高风险企业集团、高风险金融机构进行了“精准拆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大幅度下降。同时,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大家前一段感受比较深的影子银行乱象得到了有效整治,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停业,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立案查处了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将互联网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全部纳入了监管。稳妥有序地实施了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房地产市场金融化、泡沫化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妥善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第四,风险防控长效体制机制建设得到有力推进。完善金融法治,推动建立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协调、宏观审慎管理和存款保险等多项制度。同时,坚决惩治金融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监管失守以及违法犯罪行为。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题。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风险防范化解和长效机制建设并重、金融风险处置和反腐追赃挽损并重、提高监管有效性和改革创新发展并重,持之以恒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谢谢。

相关报道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


中央财办副主任: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 该出手时就会出手


中央财办副主任韩文秀: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过去十年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数增长了近1倍


国家发改委: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


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短期波动不改资本市场长期向好大趋势 支持中长期资金提高权益配置比例

(文章来源:财联社)

文章来源:财联社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