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亿股份注销,持股比例大幅下降,爱旭股份实控人再度出招。
连收6个涨停板后,爱旭股份迎来降温。5月12日,爱旭股份盘中一度跌超6.8%,随后震荡上行,收跌0.66%,报20.96元/股,总市值426.8亿元。
6天6板
自4月29日盘中涨停后,爱旭股份连板之路开启,到5月11日,达成6天6板,股价由11.32元/股升至21.1元/股,涨幅86.4%,公司市值也水涨船高,增值近200亿元。
而从去年12月拉升至历史新高后,爱旭股份就开始大幅回调,至今年4月最高下挫近六成。沉寂许久的爱旭股份接连斩获涨停板,并非空穴来风。
5月6日,爱旭股份公告称,实控人陈刚在内的11名股东将以总价1元回购公司8.98亿股,并予以注销。这意味着,爱旭股份总股本将由20.36亿股削减至11.4亿股。总股本减少,则代表每股收益增加,股票含金量提高。
回购注销股份缘于业绩对赌失败。2019年,爱旭股份借壳上海新梅进入A股。实控人陈刚也借此实现财富快速积累,2020年以100亿元人民币财富跻身胡润百富榜,2021年又以12亿美元身家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
彼时,上海新梅计划将除保留资产外的全部资产、负债及业务作为置出资产,与爱旭股份100%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
2017年初,爱旭股份资产估值仅有20亿元。到了2019年1月5日,陈刚受让两家机构股东股份后,公司总估值飙涨至52.6亿元,而同年1月7日,借壳预案披露后,爱旭股份资产估值又骤增至67亿。
不过,在交易所、证监会多次质询下,爱旭股份资产估值最终降至59.43亿元。成功借壳后,爱旭股份仍有“镣铐”加身,实控人陈刚及其一致行动人承诺重组完毕后,公司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4.75亿元、6.68亿元和8亿元。
2019年,爱旭股份超额完成承诺,实现净利4.93亿元。但2020年公司显现难色,全年净利为5.49亿元,与承诺额6.68亿元存在不小差距。
业绩对赌失败在即,爱旭急中生智,在去年3月调整业绩承诺,将2020年的业绩承诺延期至2021年,承诺数调减至不低于5.38亿元;同时,2021年的业绩顺延至2022年,承诺数调增至不低于9.3亿元。
但2021年,爱旭股份非但没有达标,扣非后净利反而亏损2.81亿元。2019年至2021年,公司合计实现承诺业绩7.93亿元,完成率40.82%。最终,实控人陈刚等11名业绩承诺方给出补偿方案。
再抛定增
总股本减少,对实控人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爱旭近9亿股份注销后,陈刚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将由37.34%,下滑至23.8%,陈刚的直接持股比例降至20.57%。
不过,陈旭再度拿出了解决方案。据爱旭股份5月10日定增预案修订稿,公司拟非公开发行1.62亿股,募资不超过16.5亿元,由横琴舜和一家公司包揽。横琴舜和同样受陈刚控制。定增完成后,陈刚及其一致行动人对爱旭股份的持股比例升至33.3%,控制权再度稳固。
根据定增方案,12亿元募资将用于珠海年产6.5GW新世代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建设项目,剩余4.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爱旭股份表示,上述募投项目将聚焦N型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将新增新一代N型电池的生产产能。与主流产品PERC电池相比,N型电池具有转换效率高、无光衰、温度系数低、弱光响应高、易于薄片化等优势,能够有效突破PERC电池存在的转换效率极限,最终实现降低度电成本的目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爱旭股份刚刚在两个月前撤回了一项融资计划。去年4月,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6.1亿股,募资不超过35亿元,同样用于太阳能电池项目。此后经过三次修订,该定增最终在审核前夕流产,公司给出的原因是“行业情况、市场环境、融资时机等因素发生了诸多变化”。
业绩回暖
爱旭股份作为太阳能电池龙头,处于光伏产业链中游。5月11日晚,爱旭股份在股价异动公告中指出,上游原材料价格保持上涨态势,促使产业链产品价格持续保持高位,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确定性影响。
回顾2021全年,为应对原料价格高企,爱旭股份连签四份硅片采购合同,累计采购额高达306.46亿元。
不过,公司还是没能抵挡住来势迅猛的硅料涨价潮,其2021年营收虽同比增长60.09%,达154.71亿,但净利润亏损1.26亿,同比下滑115.59%,扣非后净利亏损2.81亿,同比下滑150.49%。
爱旭股份董秘办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涨价潮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市场上上游供应商是比较充足的,价格也是由供需关系决定,随行就市,我们作为产业链中游,能得到合理的价格及有效的数量就可以了。”
2022年一季度,爱旭股份业绩回暖。公司实现营收78.27亿,同比增长160.25%,净利润2.27亿,同比增长125.81%。而成本端依旧承压,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成本达72.45亿元,同比增加166.85%。前述董秘办人士告诉记者,公司通过提升电池片价格,平抑成本压力。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