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该领域将由头部优势企业占据更大主导地位,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回归到劣势企业出清优化后的良性行业格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眼科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将呈现高增长态势,骨科、眼科和血管介入等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将稳步增长,产业前景广阔。与此同时,为了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针对临床应用规模大、品类多的高值医用耗材,2020年起国家先后开展针对冠脉支架、人工关节的集中带量采购。目前第三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骨科脊柱类集采已进入实施阶段。国家也明确提出,力争到2022年底,通过国家组织和省级联盟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品种达到5个以上。
随着国家和省级联盟集采的常态化制度化实施,高值医用耗材市场面临巨大调整,这对龙头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深入探讨集采对行业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应对之策,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特策划推出“医用耗材龙头调研”专题系列报道,供市场各方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北京报道近日,对于健康防护和心脑血管两大业务,蓝帆医疗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疫情给手套行业带来了阶段性红利,公司也把握机遇完成了产能升级和资本积累,但从2021年中开始,受全球产能和供销关系的影响,行业毛利率从历史高点开始回落,目前处于后疫情时代的阵痛期,这是全行业共同面对的现状。在心脑血管事业部方面,受国家集采宏观政策的影响,相关产品价格变动明显,这同样是全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现阶段,公司的首要任务是用好疫情期间积累的宝贵资源,持续进行高水平研发,加快创新产品的上市速度,此外还要继续深化精细化的成本管控,大力开拓线上线下新营销渠道,努力提高盈利能力。
蓝帆医疗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对于心脑血管事业部,公司将围绕已拥有的科室平台,不断丰富和扩充医疗器械相关产品线,同时密切关注技术前沿发展趋势,以自主研发和投资孵化的方式布局领先的产品技术。
对于健康防护事业部,虽然手套品类价格正在或已经回落至疫情爆发之前,但优质产能依然是医疗及防护手套领域当前的竞争关键之一,未来该领域将由头部优势企业占据更大主导地位,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回归到劣势企业出清优化后的良性行业格局。
产能直接影响健康防护产品市占率
蓝帆医疗健康防护产品曾出现“爆发式”增长,受全球新冠疫情刺激,2020年其健康防护产品收入67.5亿元,增长302.39%,主要受益于手套产品价格的急速提升;之后增速开始放缓,大量扩产后2021年营收仅增长8.91%,背后原因与手套产品价格的普遍回落有关。
据了解,手套行业或许正处于产能大幅上升后的竞争出清期,根据年报数据,2021年内,蓝帆医疗公司“2亿副/年手术手套项目”第一期及第二期项目、“年产75亿支健康防护(丁腈手套)项目”、“年产45亿支PVC健康防护手套项目”、“年产100亿支/年高端健康防护丁腈手套项目” 等建成投产,越南“8亿支PVC手套项目”目前已顺利建成。另外2021年上半年,英科医疗也新增一次性非乳胶手套年化产能约150亿支,2021年下半年,中红医疗预计新增一次性手套产能将达95亿支。
蓝帆医疗方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优质产能依然是当前医疗及防护手套领域的竞争重点之一,因为有效产能的多少直接影响市场占有率的高低,而只有成本足够精益的优质产能才能在价格激烈竞争下持续开工。
据分析,目前手套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因新冠病毒有变异快、易传播的特点,且各国医疗水平不平衡,全球众多国家新冠疫情发展态势不断反复,新冠病毒呈现出可能长期与人类社会共存的趋势。而且民众个人防护意识显著增强的同时,部分国家已将医疗防护设备收储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全球防护用品的需求市场得到扩大。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全球一次性防护手套销量将由2019年的5290亿支增至2025年的12851亿支,年复合增长率15.9%。
但是蓝帆医疗也表示,全球手套行业新增建成的产能供给在过去两年中大幅增加,基本匹配了增长的需求,主要手套品类的价格自2021年2季度起出现显著下滑趋势,逐渐回落至疫情暴发之前,部分品种如PVC手套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状况。
同时随着需求增长的减缓、企业的产能扩张,以及近两年趋利进入者新建产能的不断释放,竞争程度有所加剧,竞争格局也发生变化。
以蓝帆医疗主营产品之一丁腈手套为例,疫情中虽涌入不少手套供应商,产能增加,但由于丁腈手套技术门槛较高,扩产、新建难度大,疫情平稳后的价格回落反而是行业驱逐管理效率低、成本管控能力弱、资金实力有限企业的重要时期。
“贸然进入市场的企业因为缺少核心竞争力极易被淘汰,未来该领域将会由少数几家头部企业及部分优势企业所覆盖,这些优势企业需要具有核心产品竞争力,还要有规模、市场、渠道、质量、品牌等优势,市场最终将良币驱逐劣币,劣势企业将被出清优化,市场也会进入更加良性的竞争格局。”蓝帆医疗方面说道。
蓝帆医疗方面进一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目前行业现状下,也催生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大战略机遇。新冠疫情之前,医疗及防护手套的全球主要产能约三分之二在东南亚,三分之一在中国;发展最快的品类——丁腈手套的主要产能则绝大多数在东南亚。国内企业受益于中国疫情防控得力、最先复产,并且通过快速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额。
相关数据显示,蓝帆医疗目前拥有超500亿支的各品类手套产能,涵盖PVC手套、丁腈手套、乳胶手套、TPE/CPE手套等全品类,2021年,蓝帆医疗已有多个项目合计超过200亿支新增产能的释放。
蓝帆医疗进一步表示,在未来新的发展阶段中,将从品类扩充、品牌建设、多元化消费群体和营销渠道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发掘手套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营销方面,2021年底蓝帆医疗正式宣布进军新零售,与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合作的同时,还在小红书、微博、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品牌宣传和产品“种草”,通过抖音、快手等进行直播和短视频带货。
对于此布局背后的原因,蓝帆医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疫情影响下,人们对自我防护和应急保障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大健康消费时代来临,市场呈现出家庭化、品牌化、国际化三大趋势。“我们正在推进研发相当数量的消费级产品,如何保证这些产品未来投入市场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是我们当前面对的一个情况,但我们相信在中国品牌大放光彩的时期,蓝帆医疗最终会获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
心脑血管业务加码研发多赛道布局
对于心脑血管业务,蓝帆医疗第一季度报告显示,相比去年同期,其全球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国内集采中标产品销量增加约20%,国内其他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约500%,海外市场以美元计价的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但因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同时叠加股权激励等非现金支出费用等的影响,导致心脑血管事业部整体有所亏损。
据了解,在国家集采中,蓝帆医疗冠脉支架EXCROSSAL中标价为469元。根据《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蓝帆医疗表示,公司参与集采是大势所趋,别无选择,报价虽然是第一名,但与整体中标价格区间没有过大差距,且即使以中游价格中标而非以最低价中标,也不会改变集采对公司标内产品利润造成冲击的事实。
然而借助第一名专属的配套政策,心脑血管业务覆盖的医院网络大幅扩充,未来有望借助凭借传统支架产品触达的销售网络,为冠脉、瓣膜等多个赛道的后续创新产品赋能,2021年度蓝帆医疗支架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远超出原有“带量”指标,已经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那么未来蓝帆医疗的心脑血管业务具体将如何发展?
蓝帆医疗方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心脏介入性医疗器械属于高值耗材,有研发技术难度大、产品附加值高、行业进入壁垒显著、需求刚性、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等特点,同时其产品的研发取证周期较长,各方面容易受政策影响。
根据这些特点,蓝帆医疗未来发展战略包括两方面:第一,围绕已拥有的科室平台,以自主研发和并购孵化并重的方式,不断丰富扩充医疗器械相关产品线,共享现有的销售渠道和平台资源,例如冠脉和瓣膜;第二,密切关注技术前沿发展趋势,以自主研发和投资孵化的方式,布局领先的产品技术。
据介绍,蓝帆医疗在冠脉介入领域的药物支架、药物球囊、特殊球囊、通路产品等产品品类上均有研发布局,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研发重点包括自膨式主动脉瓣置换、球扩式主动脉瓣置换、冲击波球囊、二尖瓣修复等产品。
从具体产品的研发进度来看,其冠脉支架产品在历经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之后陆续取证,即将进入收获期;BA9药物球囊、微导管产品正在中国NMPA注册审批中,预计今年获批上市;在瓣膜领域,第二代可回收TAVR产品计划今年在中国、欧洲多地同时开展临床试验。
据了解,多赛道布局是蓝帆医疗心脑血管业务的重要发展方向,蓝帆医疗方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当前国内高值耗材领域正面临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剧烈变化,在此背景下,提前多赛道布局有三方面优势。
首先,我国医疗费用的支付体系正在从按项目付费,向按照病种、治疗结果付费的DRG、DIP等方式转变。在DRG、DIP支付方式下,医保局将从手术整体费用的角度控制支出,那么医院和医生的选择方式也会有所转变——从根据性能和价格选择产品,转向根据疾病治疗方案选择产品组合。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布局多产品管线,就可以提供疾病的整体治疗解决方案,与单一产品公司相比,可以为医生、病人、医院和医保提供更优的价值。
其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医保支付压力越来越大,未来包括集采在内的一系列控制医疗费用、限制医疗器械价格的政策必将对生产和流通企业的价格和利润造成长期影响。
这会带来单一产品利润的下降,但企业通过布局多赛道,一方面可以提高事业部的整体盈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物流成本、服务成本、营销成本上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利润率。
最后,血管类疾病往往是全身性疾病,通过布局心血管、结构性心脏病、脑血管、外周围血管等多个赛道,可以为医院、医生和病人提供全身血管性疾病的整体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