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止盈转亏,投资者热情消散,二级市场狂跌不止,市值蒸发近两千亿,如何扭转?
5月25日晚,阿里健康公布了2021年年报数据,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实现营收20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32.6%,毛利达41.1亿元人民币。其中,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收入达约人民币670.2百万元,同比增长98.9%。
截至5月26日收盘,阿里健康港股报收3.7港元/股,涨幅为2.63%。
营收止盈为亏
对于互联网医疗来说,业绩亏损似乎成为了一个跨不过去的“坎”。根据此次阿里健康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其利润亏损达到2.65亿元,经过调整后亏损3.94亿元,而2021年同期调整后净利润为6.30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损近10亿元。
(年报截图)
其实,交出这样的成绩单,相比此前的平安健康与京东健康近十亿元左右的亏损,也还算差强人意。要知道,在互联网医疗持续亏损的情况下,阿里健康也是头一个突破亏损境况的互联网医疗企业。
具体业绩情况来看,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毛利41.08亿元,但毛利率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至20%。对于毛利率的下降,阿里健康表示,主要因较高毛利的医药电商平台业务收入占比下降;提升线上B2C药品销售市占率影响医药自营业务毛利率降低;以及较低毛利率的处方药业务显著增长,收入占比提升。
另外,阿里健康的销售及市场推广费用出现大幅增长,同比增长7.59亿元至19.81亿元,增幅达到62.1%。对此,阿里健康表示,主要由于在天猫医药平台和阿里健康大药房品牌心智建设加大投入;为提升线上B2C药品销售市占率、加速处方药业务布局增加相应市场投放;以及继续加大在销售及运营职能人员、本地医疗、医鹿APP等创新业务运营人员方面的投入。
而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健康医药线上自营店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1.1亿,服务的非药用户数量同比增长117%。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年度活跃用户数已达到6.9亿,集团日均在线问诊服务量已达到30万次,较半年前增加5万次,较上财年增加1.7亿。
同时,公司运营的天猫医药平台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超过4400万个SKU,较半年前快速增加400万个,服务超过2.6万商家。截至报告期内末,与阿里健康签约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的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营养师合计近16万人,较半年前增加2万余人。
5月20日,阿里巴巴对阿里健康的持股比例从56.70%增至57.06%。作为阿里巴巴集团在大健康领域的旗舰平台,阿里健康牢牢把握住了平台自身的流量与用户优势,这也使得阿里健康拥有目前业界最完整的入口矩阵,并使其形成了多端用户触达。
而根据西部证券年初发布的研报也指出,阿里巴巴在医药健康行业中的布局,由阿里健康牵头和推动,并协同支付宝、淘宝、阿里云、钉钉等生态各方,集众家所长。
可是即便如此,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痛点还是无可避免,亏损的局面虽然降幅收窄,可依旧还是在亏损。
互联网医疗应该不断开展合作
《国际金融报》记者就目前互联网医疗持续亏损的问题采访了医疗战略专家史立臣,他表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持续亏损的原因,实际上,在一开始互联网医疗的商业逻辑就有一些问题。
因为在新中国建国以来,大家的习惯基本上都是诊疗不花钱,随后医疗逐渐发展,挂号费与专家挂号费等才不断出现,但对此也只是象征性的收一块钱到几十块钱不等。而对于互联网的远程诊疗,线上诊疗,一开始就收几百或者几千的费用,老百姓没有这样的就医习惯,同时与医院挂号费相比,这样价格差距也很难消化。
虽然不排除有人会接受线上诊疗,但是体量相比去医院看病的人确实还是很小。
于是,互联网医疗转变方向,开始在挂号、智慧医疗等领域发力,例如,给医院配备一些医疗设备等,给医院做一些相关的辅助。但需要注意的是,公立医院全部为非营利性机构,在提供相关设备后,谁来向医疗企业付钱呢?由此带来的后果也显而易见,就是互联网医疗行业不断“烧钱”。
对于未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史立臣认为,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是互联网医院协助公立医院的线上运营。因为就目前情况来看,公立医院的线上诊疗大部分都成了“僵尸医院”,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与人力进行运营,而目前互联网医疗企业则拥有线上诊疗的经验与专业性,可以从中切入,帮助公立医院的线上平台进行运营。
二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例如,有一些非常专业的领域可通过线上专家进行解决,剩下的如患者到了康复期等,就由普通医疗人员解决。或者互联网医疗企业将线下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为一些小的线下门诊提供药品、专家或者做远程的医疗检测。如此一来,也更能体现互联网医疗的价值。
就目前阿里健康的二级市场来看,其跌幅依旧“不可阻挡”。自去年1月以来,其股价已经从24.7港元/股一路下跌至今日收盘价的3.7港元/股,跌幅85.02%,市值蒸发近2838.74亿元。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