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家!这是今年以来披露了破产重整进展公告的A股公司数量。其中,约17家公司通过重整实现“浴火重生”。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政策支持推动下,破产重整已经成为绩差公司风险出清、提高公司质量的渠道之一。
破产重整股纷纷大涨
近期,多只“破产重整概念股”发布利好消息,股价连续拉升。
受破产重整消息的刺激,申华控股6月8日至今已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股价创出近3年以来收盘新高。截至目前,公司收盘价为3.17元/股,总市值达62亿元。
究其原因,申华控股近日陆续发布公告称,业乔集团拟以现金6.44亿元受让华晨集团直接及间接持有的占公司总股本22.93%的股权。
2022年6月2日,华晨集团等12家企业向沈阳中院提交《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计划(草案)》,6月30日上午将召开华晨集团等12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第三次债权人会议,对该草案进行表决。如本次股权交易顺利推进并实施完成,业乔集团将直接及间接持有公司22.93%股权,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无独有偶,*ST雪莱6月8日晚间公告进入预重整。公司股价自6月1日以来,已收获5个涨停板。
重整股龙头老大非ST众泰莫属,去年股价上涨超过6倍。*ST赫美也不逊色,去年一年上涨4倍。今年以来,由于破产重整实施叠加资产注入预期,*ST实达股价同样上涨超过3倍。
在龙头效应带动下,越来越多破产重整公司股价连续走强。数据显示,以公布重整进展的公司为例,近20个交易日中,*ST博天上涨近70%,*ST安控、申华控股涨幅超过50%,*ST凯乐涨逾4成,*ST雪莱、*ST星星等纷纷上涨。
60余家公司密集披露重整进展
据上证报记者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ST公司破产重整案例大增,今年以来有6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破产重整进展公告,将近20家公司完成了重整计划,延续了上一年的向上趋势。
6月至今,有14家上市公司密集发布了破产重整的进展公告,例如*ST博天、*ST雪莱、申华控股、金杯汽车、*ST利源、*ST星星等。
6月11日,*ST博天、*ST雪莱和*ST方科三家公司同步公告重整进展。*ST博天披露了关于“被债权人申请重整及预重整”的进展,*ST雪莱则公告了“关于公司签署《重整投资框架协议》”。*ST方科则根据相关规定,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关联方资金占用、对外担保、承诺履行情况等事项进行了全面自查。
制度体系为公司重整保驾护航
近年来,破产重整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为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顺利完成保驾护航。
国务院2020年11月份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破产重整制度,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畅通破产重整等上市公司多元化退出渠道,支持上市公司通过破产重整等方式出清风险。对规范上市公司在破产重整不同阶段的信息披露行为、保障重整秩序、实现重整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2022年初,沪深交易所就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等事项发布监管指引,对破产重整进行了全流程规范。
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指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信息披露指导,推动重整制度在化解风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完善重整投资人征集、明确重整计划披露等事项,保护了投资者合法权益。同时,指引压严压实了中介机构责任,为破产重整制度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不仅如此,多省市法院出台了相关破产重整的指引办法,有利于建立更加透明、公平和畅通的法律制度。
例如北京市在今年连续出台关于破产重整的政策法规。首先是在2022年2月,北京企业破产和市场主体退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印发了《北京市破产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这是北京首次出台专门针对破产制度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实施方案。
随后,北京破产法庭陆续制定并出台了《北京破产法庭接受债权人推荐指定管理人的工作办法(试行)》、《破产重整案件办理规范(试行)》、《关联企业实质合并重整工作办法(试行)》、《中小微企业快速重整工作办法(试行)》等多部关于企业挽救的审判规范指引。
博天环境就是北京市完善破产重整制度的受益者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博天环境是国内环境保护领域起步较早的环保企业之一,在工业水系统、城镇水资源、生态修复等领域均有所建树。但公司自2019年遭遇流动性问题,业绩下滑,陷入经营及债务危机。
博天环境公告显示,公司今年4月13日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通知书》,债权人申请重整。紧接着,4月21日,公司又收到北京一中院下达的《决定书》,决定对公司启动预重整。仅仅一周后的4月29日,北京破产法庭根据债权人的推荐,指定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为公司预重整期间的临时管理人,这也是北京破产法庭适用新出台的《办法》,以接受债权人推荐方式指定预重整临时管理人的首例案件。
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这样的速度,一方面是基于博天环境过去深耕环保行业二十多年的深厚积累,具备一定的重整价值;另一方面凸显了北京市依据新规推进重整的高效,对支持困境中的企业采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化解公司危机的纾困路径。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