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市值突破万亿元之后,“迪王”获券商“一哥”唱多。
6月13日,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比亚迪合理市值空间有望达1.4万亿元,对应A/H股目标价为481.1元/562.6港元,维持比亚迪(A+H股)“买入”评级,继续重点推荐。
据数据统计,6月10日,比亚迪总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元。截至6月13日收盘,比亚迪A股报348.80元,距离中信证券给出的481.1元的目标价有约38%的上涨空间。
中信证券唱多比亚迪
6月13日,中信证券发布题为《比亚迪(002594.SZ)/比亚迪股份(1211.HK):万亿新起点,高端化、全球化、智能化打开成长空间》的研究报告,称考虑公司未来高端化、全球化、智能化逐步落地,比亚迪合理市值空间有望达1.4万亿元。
中信证券在报告中表示,高端化方面,比亚迪爆款新车型腾势D9、海豹发布,集中发力高端市场,50万元以上豪华品牌可期。全球化方面,目前公司电动车相比外资竞品已有显著优势,已具备出海条件。未来随着公司高端、豪华车型矩阵逐步完善,出海征程有望加速。智能化方面,比亚迪销量提升产业链话语权强化,短期与行业头部供应商合作,中长期自研方案有望占主导地位。
中信证券认为,上述“三化”逐步落地打开公司新成长空间。按分部估值法,参照可比公司平均估值,分别给予2023年比亚迪造车、动力电池、控股比亚迪电子+半导9500、3300、1000亿元估值,加总得公司合理价值1.4万亿元,对应A/H股目标价481.1元/562.6港元,维持比亚迪(A+H股)“买入”评级,继续重点推荐。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周前(6月6日),中信证券发布研报对2022年比亚迪的估值和股价进行了预测。中信证券在该研报中认为,按分部估值法,参照可比公司平均估值,分别给予2022年公司造车、动力电池、控股比亚迪电子、电动供应链6062、3194、658、874亿元估值,加总得公司合理价值10935亿元,对应A、H股目标价375.6元/462.9港元。
海内外机构扎堆看好
记者梳理发现,近期新能源汽车板块强势反弹,看多比亚迪的研报也逐渐增多。
据数据统计,仅6月以来,便有包括中信证券、国信证券、长江证券、兴业证券在内的券商机构发布20份针对比亚迪的公司研究报告,给予的评级几乎均为“买入”“增持”“推荐”等。
不仅国内机构扎堆看好,外资机构也在唱多比亚迪。
美银证券日前发表报告称,与比亚迪管理层举行了会议,比亚迪预期毛利率在今年首季过后会好转,预期外部销售将占今年电池销售的两成。美银证券维持对比亚迪H股买入评级及目标价375港元。
在此之前,花旗银行将比亚迪的估值倍率对标特斯拉,认为比亚迪的销量会在2023年超越特斯拉。在比亚迪一季报发布后,花旗银行将比亚迪H股的目标价进一步提升至587港元。
股神巴菲特也是比亚迪的忠实持有者。早在2008年,巴菲特便以每股8港元价格买入2.25亿股比亚迪H股。当时,芒格向巴菲特建议,伯克希尔一定要投资比亚迪。据媒体统计,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投资回报率高达38倍,获利约68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590亿元)。
回购提振信心
6月13日晚间,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公司当日出资约10.35亿元,回购A股股份约295.41万股,回购价格344.33元至358.58元。
据数据统计,截至6月13日,比亚迪回购金额约为18.1亿元,已经接近回购方案的总金额上限18.5亿元。
据此前公告,比亚迪5月27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通过议案,计划以自有资金18亿元至18.5亿元,通过集中竞价等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期限自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回购方案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6月8日晚间,当股价在回购价格上限上方运行3日后,比亚迪宣布将回购价格上限由300元/股上调至400元/股。
长江证券发布研报称,比亚迪上调回购价,体现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主要因为销量、订单和新车密集上市带来的超预期:交付量环比持续向上,无惧疫情压力;在手订单饱满;新车海豹、腾势D9以及唐EV三代的预售超预期。
新能源赛道方兴未艾
分析人士称,机构纷纷看多比亚迪的背后,是对新能源赛道的看重。
中信证券6月13日发布的另一份研报称,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44.7万辆,环比增49.6%,同比增105.2%,销售大幅回升。5月国内疫情状况有所好转,供给能力和消费能力逐步提升;海外方面,补贴政策料加速落地,美国市场有望重回高成长,欧洲市场景气度有所修复。
中信证券表示,长期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步入高速成长阶段,当前时点继续建议把握全球电动化供应链优质标的机会。
在方正证券看来,上游资源碳酸锂、氢氧化锂等,中游三元正极,磷酸铁锂正极等锂电材料,5月产量环比均实现增长,并且6月份产量预计也将继续环比增长。随着新能源车销量旺季到来,行业有望持续环比向上。
40万股东懵了!“万亿迪王”过热信号?涨势如虹 创下新高 却遭券商调低!
万亿市值盛宴背后:比亚迪产业链有多牛?这些科创板公司回应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