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洋山港桥吊中控室 见证每月1000多班次的货轮来来往往

财经
2022
06/19
10:30
亚设网
分享


我在洋山港桥吊中控室 见证每月1000多班次的货轮来来往往

背靠陆地、面向海洋、依临长江、内怀黄浦……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下,上海港自2010年开始连续12年成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口。大型运输船舶每天在上海港来来往往,织就国际航线300多条,每个月有1000多个班次链接全球贸易市场。


待这南来北往的船舶靠泊上海港之后,红色的的桥吊便进入工作状态,黄华和他的同事们远程操控,把船上的集装箱从500米外开外的中控塔远程抓起,就像抓娃娃机一样。黄华是上海港的一位桥吊远程操作员,在这个岗位上,黄华已经工作了18年。他见证了上海港的一步步成长,也受益于上海港的日新月异。

见证枢纽港的崛起

黄华在2004年到上海港工作,辗转外高桥四期、洋山一期和四期,开过2年轮胎吊之后,就成为了桥吊操作员,直到现在。

2005年,黄华从外高桥沪东集装箱码头转战至洋山一期,黄华面对的港口水深了,靠泊的船也比以前要大,更重要的是,掌握在黄华手中的桥吊也变高了。“现在的桥吊设备非常高,将近50米。”

黄华进入上港集团的时间与洋山深水港的发展几乎同步。上海港自古便是重要的贸易港口,尤其随着上世纪我国开放进程加快,对外贸易加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更是吸引了众多国际船务公司进入中国航运市场,上海港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

但当时的上海港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南岸及黄浦江沿线,没有深水泊位,难以满足大型重载船舶的装卸需求。直到2002年,洋山深水港建设启动,上海港的发展也由此进入新的阶段。到了2005年末,东海大桥和洋山港一期工程建成启用。

黄华说,最初进入洋山一期工作的时候,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还停留在1000多万标准箱的量级。2011年,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准箱,2017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黄华正好负责第4000万标准箱的装卸。

当年的12月29日,在黄华的操作下,“第4000万标准箱”的集装箱在上海港最新投入运营的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稳稳吊起,这件事情让黄华印象深刻。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约8%,至此上海港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

高密度、高质量航班的集聚,吸引了全球班轮公司将上海港作为其航线网络的核心枢纽,也推动着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今年6月,上海港还迎来了世界最大系列集装箱船“长彩”轮首航。这艘最大吃水16.2米、最大载重吨22.5万吨、最大载箱量23992TEU船舶的到来,也再次验证了上海港这一国际枢纽港的实力。

近期,马士基和东方海外等集装箱班轮公司陆续获批开展以上海港洋山港区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试点业务。允许外籍班轮从事沿海捎带业务,可助力洋山深水港提升国际中转港功能,稳固国际枢纽港地位。

不止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国际海运市场一度供需失衡,集装箱“一箱难求”。因此,2021年以来,上港集团联合马士基、达飞、地中海、长荣海运等船公司形成深度战略合资合作,打造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

而在今年3月,洋山港还完成了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LNG)“船到船”同步加注业务,此举标志着洋山港成为全球少数拥有LNG“船到船”同步加注服务能力的港口。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1年世界海运发展评述报告》,上海港的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LSCI)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此外,2021年7月11日,《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上海排名第三,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

自动化造就新势力

2016年,黄华作为丰富经验的老员工,被挑选加入了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操作的筹备组,成为第一批体验“隔空吊箱”的员工。

黄华告诉界面新闻,在洋山港四期实现自动化之后,原本不足15平方米的驾驶室,如今已经搬离到码头500米外的中控塔。115名桥吊操作员按照四班两运转的节奏,让桥吊操作24小时不停歇。在这种模式下,码头整体效率提高了30%。

洋山港的自动化建设是上海港发展的标杆项目。2017年12月,洋山港四期自动化工程揭开面纱。这是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自动化码头,有“不会迷路”的自动引导车,有远程操控的桥吊和全自动化运作的轨道吊,还有自主研发的生产管理控制系统,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无人码头”。

通过这些技术,桥吊作业不需要驾驶员,可以在后台的工作区内直接操控,集装箱卡车也不再需要驾驶员,自动运行的导引车可直接装载运输货物。

除了目前黄华所在的中控塔,2021年6月25日,上港集团超远程智慧指挥控制中心项目落地。上港集团洋山四期信息技术部正经理顾志华介绍称,将岸桥与场桥远程操控从码头现场转移至临港新片区同盛物流园区以及市区商务楼,远程操作员可以在100多公里之外多点操控洋山大型港机设备,避免了长时间通勤。

据悉,这是上港集团联合华为公司在全球港口首次将F5G技术应用在港口超远程控制作业场景,也是新一代智慧港口运营模式的重大突破,在上海港的自动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而洋山港的自动引导运输车(AGV)作为自动化码头的“搬运工”,采用了当今最前沿的技术,除了无人驾驶、自动导航、路径优化、主动避障外,还支持自我故障诊断、自我电量监控等功能。

在新冠疫情期间,上港集团还推出了“智慧港口生产智慧数字化平台”,洋山港区的船舶计划从48小时向72小时升级,有效提升了港口船舶作业安排的预判性。洋山一、二、三期码头还创新推出相邻码头“共享堆场”作业模式,进一步提升堆场和集卡的利用率。

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建设和运营的成功,大幅提升了上海港的国际影响力,其科技软实力正在向全球输出。2021年9月,上港集团投资建设的以色列海法新港正式开港,这是60年来以色列第一个新码头,该码头复刻了洋山四期的技术亮点,是我国企业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智慧港口”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

近期,上港集团公布了智慧港口建设的最新情况。上港集团方面发布信息显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上港集团等9家单位共同组成项目技术团队,针对码头智能化升级需求,完成了面向码头多场景作业集成调度的数据网络建模、面向云端分布式架构的低冗余存储优化、面向智能化作业的超大型集装箱码头数字孪生与虚实融合关键技术等多项研发任务,并取得重要进展,构成了中国“智造”的超大型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而在此前,左右码头运营规模和作业效率的码头智能管控系统,长期为国外企业所垄断。

5G、 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港口发展深入融合,推动港口智能化进程。2021年,洋山港为上海港贡献了2281.3万标准箱作业,占整个港口将近一半的业务量。洋山四期作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更是被誉为拥有百分百的“中国芯”,助力上海港持续提高运转效率。

数据显示,自2017年12月开港以来,洋山四期的规模不断扩大、产能不断释放,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2018年达到201万标准箱,2019年实现327万标准箱,2020年突破420万标准箱,2021年首破570万标准箱,占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12.1%。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国际航运研究所所长张永锋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也指出,上海港之所以能够在特殊时期依旧保证运转效率,主要是基于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这一方面上海港在全球都是领先的,为港口运转恢复提供了很重要的保障。

以下为界面新闻对话桥吊操作员黄华的部分内容节选:

洋山港的变化就像是上海港的一个缩影,而上海港的变迁则牵索着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也助力中国提高在全球贸易市场的地位。黄华和他的同事们见证了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历程,也通过手中的桥吊操作杆体会着科技如何助力港口发展。

界面新闻:回顾上海港这几年的发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黄华:其实是非常自豪的,从整个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的变化来看,当初我进洋山一期的时候,上海港年吞吐量大概在1000多万标准箱,后来吞吐量突破了2000万标准箱。2017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4000万标准箱,第4000万标准箱正好是我吊的,所以我印象非常深刻。

另外从规模的变化上来说,2004年我在外高桥那边工作,当时的桥吊比较矮小,现在到了东海之后,桥吊设备非常高,有将近50米的高度。还有就是传统码头向自动化码头转变。这几个方面我都全程参与,确实感到非常自豪。

界面新闻:与传统码头相比,洋山四期的自动化码头有什么不一样?

黄华:在传统码头,操作员需要在桥吊本地的一个驾驶室里,大概15平方米的地方,而现在,利用先进的技术,原来的驾驶室可以转移到码头以外的中控塔里,所有的桥吊司机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远程操作码头前沿的大型设备。

另外,从传统码头发展到自动化码头,我们也有了一个身份的转换,现在更像是一个大型设备的运营管理者。

在传统码头,驾驶员主要通过两个手柄来完成工作,他个人的业务技能决定了这台设备装卸的效率。但在自动化码头,我们不仅要操作装卸,还要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要懂得信息流和物理流的匹配。我们工作时眼前需要看7块屏幕,每块屏幕上的东西都要学习掌握。

界面新闻:从你个人来看,自动化的引入给你带来了什么改变?

黄华:我在传统码头大概工作了12年,在传统码头上,操作员肯定要到现场去,那里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而且在驾驶室里进行桥吊作业时,需要始终保持低头弯腰的姿势,劳动强度也比较大。但是有了自动化设备之后,我们只需要盯着眼前的显示屏就行,显示屏可以清楚展示现场的全方位视图。而且,因为大家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如果遇到问题也可以坐在一起讨论。

界面新闻:工作环境变了之后,你们的员工结构有什么变化吗?

黄华:的确,传统码头上是清一色的男性,而自动化码头由于工作环境的改善、劳动强度的降低,女性也适合这个岗位。我们现在有4个女同事在做远程操作,还有3位女性在培训当中。

界面新闻:自动化可以帮助提高效率,而桥吊的工作在港口作业中非常核心,甚至决定了整个港口的运转效率。

黄华:对,去年我们和华为合作了一个项目,首次将F5G技术应用在港口超远程控制作业场景,在临港物流园区设置了远超远程指挥中心,也可以对码头的桥吊实时进行远程操控。那个操控室距离码头大概有40公里。而且在100公里外的市区,也有相应的项目落地。如果技术能达到的话,未来甚至可以在家里安装设备,远程操控。这个也是得益于国家科技实力的发展。

界面新闻:自动化码头相较传统码头而言,在疫情防疫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黄华:首先,自动化码头的人员数量减少了很多。其次,我们现在可以离码头现场很远,跟船舶上的船员不太会有接触,这也很重要。

界面新闻:您在码头工作这么多年,您怎么看待这份工作?

黄华:我是非常开心的。上海港的每一个集装箱都连接着千家万户,你不知道集装箱里面装的是什么,有可能是进出口的货物,比如草莓酱、香蕉等等,也可能是一些生活保障物资。在这段封闭的日子里,我们很多党员同志都是身先士卒,带头做工作,也是为了保障整个上海港通畅无阻,我也很荣幸成为这其中的一员。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